APP下载

略谈春节文化的 精神内涵

2019-02-27李鉴踪

文史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财神祭祖团圆

李鉴踪

绵竹老年画:《三猴烫猪》

“春节”的称呼虽然才出现100年,但开年的这个佳节却已延续了几千年。这个节日,乃是西汉时期阆中人落下闳创制《太初历》后才正式确认在正月初一;不过,据典籍记载,在更早的时候便有了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一个立体性的、连续性的的大年节,一般认为它从腊月初八开始,直至正月十五才结束。其内容,包含祭神、敬祖、守岁、祈年、贺春、拜年、爆竹、联欢等活动和习俗。从刀耕火种的远古时期到今天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过年这个节日被一代代中国人传承着,链条从来没有断过。

在这个绵延不断的链条中,过年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但过年的诸多精神内涵却一直传承至今。这样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笔者在此将其简单归纳为:一颗感恩之心,一种团圆之乐,一个希望之梦。通过祭神祭祖,感恩天地护佑、祖先保佑,让我们在“衣食住行用”上得到了收获;通过亲人团圆,让我们尽享天伦之乐,尽情释放在“仁义礼孝和”层面的心理需求;通过贺春庆典,让我们于欢乐中憧憬“福禄寿喜财”方面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一、感恩之心

从很大程度上讲,春节就是一场感恩的仪式。为何这么讲?让我们先从春节的起源说起。

关于春节的起源,通常认为始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而这种祭祀活动又发端于原始社会合祭众神的“腊祭”。段宝林先生说:“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其源为上古的蜡祭”[1]。《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解释:“腊即岁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毕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2]。

为了过好春节,古人在腊月就开始忙着祭神祭祖了。腊祭祭祀的神灵很多,包括传说中创造了人类的创世始祖女娲、教会了人们渔猎方法的人文始祖伏羲,还包括想象中的天神、地神、风神、雨神、山神、水神等等。祭祀的目的,主要是向神灵们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他们赐予阳光雨露,感谢他们教会我们谋生的本领,让我们得到了温暖,收获了粮食,捕猎到了鱼和野兽。

到后来,春节祭祀的对象,主要是与人们现实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的灶神、门神、财神和家族祖先。到了近现代,虽然神灵信仰逐渐淡化,但年俗中祭神祭祖的传统在各地仍或多或少保留了下来。比如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神(俗称灶王爷)的日子。传说灶神是玉帝派到人间的特使,这一天要回到天上报告这一家一年来的善恶。祭拜的目的,首先是感恩他一年来驻守灶台,使一家人有饭吃;然后,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如今,随着厨房结构的不断变化发展,灶王爷的画像已难见踪影。不过,门神却从古至今一直没被冷落。即便今天,许多人家在春节前都要在大门上张贴门神年画。门神作为守卫门户的神灵,驱邪逐鬼,守家卫宅,保一家人平安,我们在过年时当然要向其表达感恩之心。

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还是财神,这很好理解,毕竟有了财可以做很多事。许多地方的习俗认为:吃团圆饭时放鞭炮,主要就是为了迎接财神。在有的地方,团圆饭一年比一年吃得早,边吃边放鞭炮,称作“抢路头”。大家相信:早放鞭炮就能把路头财神早点接到家,使这一年里财运旺盛。除夕前后,还有人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的“送财神”,每到一家都说上几句如“财神到家,越过越发!”“金银财宝滚进来啦!”之类的吉利话。主人家为表达对财神的欢迎,一般都会拿赏钱给来人。

北方不少地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一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的活动。老北京的大商号,这一天均大办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和红色活鲤鱼。

南方许多地方在正月初五祭财神。上海、江苏等地,正月初五零时零分,各家同时打开大门和窗户,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无论南北东西,大家对财神都满怀着感恩之心和期盼之情,感谢财神在过去一年里的赐予,祈盼财神爷在新的一年里能带来更多的金银财宝。

春节期间祭祖,在许多地方是与祭神同时进行的,但也有单独祭祀的。祭拜之前,先是接引。迎接祖灵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在安徽桐城,腊月二十四便要祭祀祖宗,并接引祖宗回家过年。绝大多数地方,祭祖的时间是在除夕夜,有的在年夜饭前就先请祖先,有的在子时到来前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在午夜零点准时接引。

虽然各地祭祖的时间和仪式有别,但目的和意义却是大体一致的:慎终追远,礼敬祖先,感恩祖先的恩典和保佑,感恩祖先開创的良好家风、族风和开拓进取精神;呼唤祖先回家过年,同时祈求祖先继续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诸事顺意,来年人畜两旺、四季平安!

春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从古至今,春节习俗始终包裹着一颗感恩的心。

二、团圆之乐

家的观念是中国人最浓厚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春节习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文化大家冯骥才先生说:“每每望着春运期间人满为患的机场、车站和排成长龙的购票队伍,我都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不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合家团聚吗?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动情的千军万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世界上哪个国家有这种一年一度上亿人风风火火赶着回家过年的景象?”[3]

大年三十夜,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中国人的岁尾与年头。“一年不赶,就赶三十晚”。除夕,凝聚了中国人一年的亲情惦念,积淀了一年的离合悲欢。无论是在外打拼的游子,还是在家中留守期盼的父母,聚在一起吃上一顿年夜饭,一家人举杯同庆,欢声笑语,团团圆圆,这是每个人一年到头最期待的事。此时人们既是在品味满桌的佳酿珍馔,更是在享受团聚的和美与重逢的欢乐。

贴春联(选自孟燕主编《蜀中风俗图咏》,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年夜饭各种各样的食物,往往都富含美好的寓意。在南方,不少地方有两样菜必不可少:一是象征“年年有余”的整鱼,二是象征“团团圆圆”的丸子(南方人俗称圆子)。还有一些地方又必须有火锅和鱼:火锅热气腾腾,象征来年红红火火。其他如菜头(萝卜),喻示有个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北方习俗,则是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和吃饺子。饺子的做法,最重要的是和面,“和”与“合”谐音,“饺”与“交”谐音,“合”与“交”都有相聚之意,所以“饺子”象征着亲人团聚、家人团圆。北京传统习俗,年夜饭中还必须有“荸荠”,谐音“必齐”,就是说家人一定要齐整才是一个团圆年。

丰子恺作品:《庆岁丰》

在许多地方,除夕夜就直接叫“团圆夜”,可见团圆确实是春节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涵。一年一度的“团圆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充分表现出家庭成员间的互敬互爱与天伦之乐。对于中国人来说,除夕团年不仅仅是一场欢乐的聚会,更是一场精神的仪式——通过同吃年夜饭,能够强化家族成员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年夜饭后围炉守岁,是春节的重要习俗。守岁的目的,原是强固身体,延年益寿。为了防止瞌睡,许多地方还形成了一种禁忌,说如果不好好守岁,第二年身体会不好。实际上,守岁的主要目的还是感恩父母,向老人表达孝心。许多人一年中少有时间陪老人聊天,除夕夜守岁,不正是一个陪伴老人和家人的好机会吗?

如果说除夕夜的主题是家人团圆,那么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则是在更大范围内和亲戚朋友们的团圆。

春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从头至尾,始终洋溢着亲人团聚的祥和气氛。

三、希望之梦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到了,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的播种季即将开始,新一轮的收割季也丰收在望。在春节这个除旧迎新、送冬迎春的大好日子里,人们很自然地满怀喜悦之情以隆重庆祝。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代词人宋祁的这一名句,将中国人心目中春天的意境和迎春的欢乐充分表达出来。说春节是中国人普天同庆的狂欢节,一点不过。整个节日期间,除了家人团聚、亲友拜年之外,还有一系列让人兴奋、充满激情、充满欢娱的习俗与活动。

春節贺春狂欢的习俗很多,如贴春联、挂年画、挂灯笼、贴窗花、贴福字、放鞭炮、逛庙会、赏灯会、猜灯谜、吃元宵、走百病、看戏、闹夜等等;还有舞龙灯、划旱船、踩高跷、耍狮子、扭秧歌等,不胜枚举。整个节日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彩龙飞舞,热闹非凡;鞭炮声、叫卖声、奏乐声、锣鼓声此起彼伏,一浪接着一浪。人们一扫平时的紧张、忙碌、疲惫和严肃,精神焕发,笑逐颜开。许多人除了四处观看各种表演及活动外,还会亲身参与到社火、秧歌、戏曲、舞龙的表演中,表现出真我、真性情的一面。一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拜年(选自民国上海石印版《绘图注解千家诗》)

这里还须指出的是,旧时人们还利用一年之始的春节,与大自然亲近,与天地万物和谐。西汉东方朔《占书》说:“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4]大人们由此向孩子传授爱护动物、爱惜谷物的知识。如正月初八谷日这天,一些地方教育孩子要珍惜粮食,有的要求小孩做一顿饭给家人吃。这天还要祭拜谷物的牌位,祈祷谷神保佑家里今年能实现丰收的梦想。另有一些地方,谷日这天有“放生”的习俗,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万物尽皆繁荣的美好愿望。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的欢乐和热闹,既是人们对自己一年成就的庆祝,也是辛勤劳作一年后的彻底放松,更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梦想。而对我们许多人来说,新年梦想不外乎就是平安顺遂、吉祥如意、福禄寿喜财五福临门。

春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自始至终,在欢乐中编织着来年的美景。

四、放飞梦想

总之,春节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涵是感恩,是团圆,是和谐,亦是展示自我,放飞梦想。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之心,是形成中华民族道德意识非常重要的基础。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感恩,是形成我们义务观和天职观的重要精神来源。只有牢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交出人生满意的答卷,我们才无愧于天地的恩赐和祖先的护佑。

回家过年,家人团圆,本质上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家人的陪伴之恩的感谢,是对家庭和家族的精神认同。这是形成我们人伦道德与人际关系的基础情感。春节期间互相拜年,本质上是对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帮扶之恩的感谢。这是维系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至于春节期间一系列贺春祈年的狂欢活动,不仅是展示自我,展示人们的真性情,更重要的是播种希望、编织梦想。梦想,是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是形成人生规划和理想追求的重要前提。过去常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其实,更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没有梦想,人就没有追求,没有前行的动力,又何谈有精神!我们现在都在谈中国梦,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需要由全体中国人民来共同实现。只有当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中国梦才能顺利实现。春节,正是每一个中国人放飞个人梦想的时候。

注释:

[1]段宝林:《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第2期。

[2]王景林、徐刕主编《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3]《冯骥才谈春节: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引自冯骥才工作室公众号,2010年1月。

[4]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一十《东方朔占书三卷》,中华书局1965年6月影印本。

作者: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财神祭祖团圆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CLOSE TOHEAVEN
南极仙翁、财神送宝
团圆中秋
财神香火旺
洪洞祭祖
财神到
象鼻财神
祭祖
《小团圆》是否有出版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