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护理在保守治疗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02-26张坤宁

光明中医 2019年3期
关键词:血肿肢体脑出血

张坤宁

高血压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老年人是其主要发病群体。发病后患者通常会出现如偏瘫、失语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降低其生活质量[1]。临床中针对高血压脑出血通常采用加快血肿吸收的治疗方法,同时结合科学有效的护理,而中医历来重视护理,主张“七分护理三分治疗”,为此症的辅助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本次研究在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进行,给予部分患者中医护理干预,取得显著效果,现作如下具体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进入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有43例,其中男女性患者分别有22例、21例;年龄在55~76岁,平均年龄(64.21±1.18)岁;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出血20例,顶叶出血13例,小脑出血7例,丘脑出血3例;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6 h,平均时间(3.6±0.67)h;出血量18~36 ml,平均出血量(22.9±1.76)ml。对照组患者有43例,其中男女性患者分别有23例、20例;年龄在57~75岁,平均年龄(64.81±1.13)岁;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出血18例,顶叶出血15例,小脑出血6例,丘脑出血4例;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7 h,平均时间(3.6±0.84) h;出血量18~38 ml,平均出血量(22.9±1.92)ml。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全部给予保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如依照医生的嘱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观察,嘱咐患者严格卧床休息,保持适当的体位并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降低患者颅内高压,以缓解其脑水肿症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针灸护理:选择足三里、合谷及曲池为主穴位,同时配合神门穴、四神聪穴、涌泉穴、照海穴及心腧穴等;对两手紧握及牙关紧闭者,需行针刺激其人中、太冲。术者双手常规消毒后用75%浓度的酒精对穴位进行消毒,选择不锈钢毫针垂直插入约1.5 cm深,而后轻轻提插,直至患者有触电感或灼烧感,守气1~3 min后留针。若患者伴有大小便失禁及目合口张等症,应取其神阙及百会进行艾灸:将一支长约3 cm的艾条点燃并插于针柄上,约30 min后待穴位得气再留针20~30 min。对于失语者,急性期应取其哑门及通理穴进行2次/d的艾灸。中药内服:给予观察组补阳还五汤进行调护,由黄芪、丹参、红花各30 g,川芎、黄芩各20 g,茜草、桃仁、水蛭、蒲黄、川牛膝、石菖蒲及大黄各10 g,三七粉12 g加水煎煮而成。患者每天服用200~300 mL药汁,早晚分服。若患者舌苔黄腻可在药方中加入胆南星、瓜蒌及天竺黄;若舌红少苔则可增加液汤;患者伴有严重头痛则可加入菊花、钩藤及石决明;中脏腑患者药方中黄芪应加倍,并增加郁金与石菖蒲;有大便不通畅的患者则应加服大承气汤。按摩护理:人采用一指禅手法,以提神醒脑、舒筋活络:取足三里、曲池、阳陵泉等四肢穴进行屈膝时的揉、搓和,躯干部则选取背腧穴,伸肌时进行抗阻力运动;头、面部则选取百会及印堂等穴进行按摩。按摩频率为20 min/次,上午9点和下午3点各1次,按摩应根据患者的耐受力进行,保持柔和与均匀的力度,以免造成患者皮肤的损伤。情志及生活起居的护理:1)护理人员详细告知患者情绪剧烈波动是引起高血压的主要原因,因此嘱咐患者应少思少虑,保持情绪的平稳,可通过播放舒缓的轻音乐以缓解患者的焦躁,提高其配合度,如《琵琶曲》《汉宫秋月》等,注意调至适宜的音量,将其控制在50~60 dB的范围内。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交谈时应注意用词和语气。2)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患者睡前帮助其按摩涌泉穴并用热水泡脚,以加快入睡时间;嘱咐患者多进食水及果蔬,避免排便时用力过度;严密观察患者出现的四肢麻木、语言不利等的中风先兆并及时给予治疗;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为患者适当增减衣物。

1.3观察指标1)通过CT扫描血肿体积来观察血肿的吸收情况,分别观察记录患者入院时、治疗14 d、21 d后的血肿体积。2)肢体功能采用国际运动功能表FMA进行测评,分为Ⅰ~Ⅳ级:Ⅰ级<50分表明存在严重肢体功能障碍,Ⅱ级50~84分,表明肢体功能障碍较为明显,Ⅲ级85~95分,表明肢体障碍较轻微,Ⅳ级96~99分,表明肢体功能障碍几乎不存在,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肢体功能恢复越理想[3]。3)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得分0~35分,评分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

2 结果

2.12组患者的血肿吸收情况比较通过比较发现2组患者治疗后血肿体积均较入院时小,且采用中医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护理后14 d及21 d血肿体积明显比对照组的小,2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2组患者血肿吸收情况的比较 (例,

注:2组患者血肿体积均较入院时小,1)P<0.05;观察组患者血肿体积明显比对照组的小,2)P<0.05

2.22组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均较对照组患者恢复得好,且P<0.05,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2 2组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比较

注:2组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恢复,1)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较对照组恢复得好,2)P<0.05,2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前临床中常见的引起高血压脑出血的原因主要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或脑外伤等。长时间的高血压状态极易造成脑内的小动脉发生病理性的改变,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血管破裂,导致脑实质出血,因此患者通常在情绪激动及用猛力时发病[4]。中医学认为高血压脑出血主要致病原因为迫血妄行,导致经络受损,血液溢出成瘀,治疗中应以“急治标缓治本”为原则。西医针对高血压脑出血多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但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由于出血量较少,病情轻微,因此采取保守治疗,现阶段临床中的治疗通常选择中西医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5,6]。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科学有效的中医护理,通过针灸护理刺激神经可活血化瘀,促进患者血肿的吸收;配合内服补阳还五汤以增加患者的血液流动,促进破裂血管的恢复,从而有利于血肿的吸收[7]。本次研究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后患者血肿体积明显下降,21 d后降至(14.39±1.03)ml,较对照组的(17.59±1.26)ml低,且2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说明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后患者血肿吸收能力增强。正确的穴位按摩可疏通全身经络,加快患者自身的恢复,弥补了常规护理的缺陷。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下肢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均较对照组好,2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知,将中医护理应用于急诊高血压脑出血的保守治疗中,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的恢复,促进血肿的吸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血肿肢体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