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灸血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2019-02-26卢佩斯

光明中医 2019年3期
关键词:风团荨麻疹疗法

卢佩斯

荨麻疹属于中医“瘾疹”范畴,以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为特点,发无定处,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可伴有明显瘙痒,甚至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病程在6周以上则被诊断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V) 常没有明确的病因,目前认为可能与饮食因素、药物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感染以及遗传因素有关[1]。西医主要以抗组胺类药物、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三类药物治疗,但此类药物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且有相当部分患者效果欠佳,或停药后旋即复发。近年来灸法及自血疗法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2,3],笔者2017年1月—12月应用灸血三联疗法,即督脉灸、自血疗法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针灸科及皮肤科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4]拟定。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患者皮疹为水肿性斑块,突出于体表。突然发作,且发无定处。皮疹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粉色或白色。瘙痒剧烈,皮疹时起时消,消退后不留痕迹。间歇性发作持续6 周以上。

1.3纳入标准1)年龄18~70周岁,性别不限;2)符合西医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和中医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3)近4 周未曾使用过抗组胺药物或非特异性抗过敏类药物、皮质类固醇或免疫增强药。

1.4排除标准1)其他类型荨麻疹如皮肤划痕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肾上腺素能性荨麻疹、运动性荨麻疹、外源性物理刺激如冷、热、水、电、光、压迫、震颤等引起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药物或感染引起的荨麻疹;2)对左西替利嗪过敏者;3)哺乳及妊娠;4)患有其他皮肤病者;5)患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6)不良反应严重,不能按要求进行治疗,或无法继续治疗者。

1.5干预方法

1.5.1对照组口服左西替利嗪片(商品名迪皿,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5 mg,每天1次,5周为一个疗程。

1.5.2观察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穴位自血疗法。具体操作方法:注射器抽取肱静脉血,于两侧足三里、肺腧、膈腧每周交替注射,每穴1~2 ml,每周2次,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

1.5.3观察2组在观察1组基础上进行督脉灸治疗,即灸血三联疗法。具体操作:使用正灸堂艾灸机 标准号:Q/IJT1—2015,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背部督脉区皮肤外涂我院自制渭良伤科油防烫伤,采用温和灸,灸治时间40~45 min。每周2次,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

1.6观察指标

1.6.1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测定治疗4周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水平。

1.6.2临床疗效判定治疗4周后进行评分,评分方法参考欧洲MILOR 的研究, 按0~3级标准评分:1)风团数目;0分为无风团;1分为1~10个;2分为1~20个;3分为20个以上。2)风团大小;0分为无风团;1分为风团直径<1.0 cm;2分为风团直径1.0~2.5 cm;3分为风团直径>2.5 cm。3)瘙痒程度:0分为无瘙痒;1分为轻度瘙痒,不影响睡眠;2分为中度瘙痒,每晚因瘙痒觉醒次数<2次, 影响睡眠, 但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3分为重度瘙痒,每晚因瘙痒觉醒次数>3次或无法入睡,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4)风团发生次数:0 分为无风团;1分为风团每天出现1 次;2分为风团每天出现2~3次;3分为风团每天出现>3次。5)风团持续时间:0分为无风团;1分为风团持续时间<4 h;2分为风团持续时间4~12 h;3分为风团持续时间>12 h。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SSRI≥90%,显效:SSRI为60%~89%,有效:SSRI为20%~59%,无效:SSRI<2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7统计学方法以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观察1组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2组总有效率为90.00%,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3组间临床疗效存在差异。组间两两比较,观察2组有效率高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观察2组疗效优于观察1组。见表2。

表2 2组慢性荨麻疹患者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110;与观察2组比较,2)P=0.003

2.23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从症状评分来看,观察2组治疗后的各项症状评分改善程度均高于观察1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在瘙痒及风团持续时间方面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风团数及风团大小方面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2.33组患者血清IgE水平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IgE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观察2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观察1组及对照组(P<0.01),观察1组和对照组下降幅度无显著性差异 (P>0.05)。见表5、表6。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评分 (例,

注:与治疗前比较,1)t=11.345,P=0.000;2)t=0.721,P=0.474; 3)t=13.788,P=0.000; 4)t=15.128,P=0.000;5)t=6.467,P=0.000; 6)t=8.927,P=0.000;7)t=7.171,P=0.000;8)t=5.289,P=0.000; 9)t=8.689,P=0.000;10)t=7.751,P=0.000; 11)t=5.892,P=0.000;12)t=9.546,P=0.000

表4 3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症状评分比较

注:编号数据参照表3

表5 3组血清IgE水平比较 (例,

2.4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嗜睡、疲乏,2例口干;观察1组1例出现嗜睡、乏力,2例口干;观察2组2例嗜睡、疲乏,1例口干。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不影响治疗。

表6 各组血清IgE水平比较

3 讨论

本病属于中医“瘾疹”范畴,《诸病源候论》曰:“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于热气并……状如麻豆,甚者渐大”,归根结底为正虚受邪,风气搏于肌肉腠理。因此,扶正驱邪,疏导气血为根本治法。督脉为“阳脉之海”,阳得以运, 血得以行,正气充足,肌表固密,壅滞腠理肌表的气血得驱,则可扶正祛邪,培元固本。现代医学证明艾灸不仅具有扩张血管、加快血液循环、抑制血管通透性升高、减少炎症渗出、加速炎症渗出物吸收的作用,同时有促进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能调整人体免疫功能[6]。

早在明代的《本草纲目》便有了自血疗法的记载:“主治羸病人皮肉干枯,身上麸片起,又狂犬咬,寒热欲发者,并刺血热饮之”[7]。现代用法是抽取患者静脉血,再选取相应穴位或于局部肌肉注射,刺激免疫系统工作,达到脱敏和增加免疫力的作用[8]。目前比较多学者认可的观点是认为抗体IgE 是荨麻疹患者血清中存在的主要肥大细胞活化介质,其发病过程有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共同参与[9]。在本研究中治疗前后患者的IgE水平都有显著的改变,这可能与自血疗法能有效地刺激抗原, 促进细胞吞噬作用及抗体的产生,达到调理机体内环境、产生非特异性脱敏作用[10],刺激机体自身免疫系统, 以抵御外来过敏原的干扰[11],同时影响毛细血管的电解质浓度和分布,达到抑制渗出和炎症的效果有关,从而改善临床症状[12]。

从穴位选择上,背腧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肺主皮毛,皮肤有疾病,可用肺腧穴。膈腧穴为治疗一切血症之要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膈腧可用于脱敏止痒。双侧足三里穴具有养血祛风、调理脾胃的功效,血海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具养血活血、调和营卫、祛风止痒之功[13,14]。四穴合用,共奏益气固表、理血祛风、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之功。督脉灸与穴位自血疗法合用,同时具备了艾灸、放血与穴位注射三者优点,祛风调血,不仅能够起到脱敏作用,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机体免疫力,临床试验安全有效[15~17],因此灸血三联疗法可推广治疗慢性荨麻疹等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猜你喜欢

风团荨麻疹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中医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