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结合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所致抽动临床观察*

2019-02-26郭家奎周智梁李会娟

光明中医 2019年3期
关键词:痉挛性肌张力芍药

高 鹤 郭家奎 周智梁 李会娟

痉挛性瘫痪俗称硬瘫,在中风恢复期患者中为数较多,因其肌张力增高,患肢屈伸障碍,甚至出现肢体抽动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临床中笔者观察针刺为主结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改善肌张力增高,缓解痉挛症状,减少肢体抽动,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5例患者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将患者按照就诊和纳入顺序编号,采用系列编号的、不透光的密封信封保存,随机分配方案分为普通针刺组(对照组)与针刺结合芍药甘草汤加减组(观察组)。对照组3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脑出血患者11例,脑梗死患者26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47.3±3.2)岁;病程最短为2周,最长6个月,平均病程(2.9±0.4)个月。观察组3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9例;脑出血患者10例,脑梗死患者28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45.8±0.3)岁;病程最短为2周,最长5.5个月,平均病程(2.3±0.6)个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性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根据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

1.3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制定的相关标准,经颅脑CT或者MRI提示相应病变,证实为脑梗死或者脑出血患者;2)性别不限;3)年龄≤75岁的患者;4)病程为2周到6个月;5)Ashworth量表评分在0分以上;6)依从性好,能配合治疗及检查。

1.4排除标准1)中风病有意识障碍及病情不稳定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患有精神病,不能配合治疗者;4)肝肾或造血功能障碍者;5)不能完成基本疗程,依从性可能不好者;6)针刺穴位或穴位附近皮肤有感染者。

1.5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针刺治疗。针刺取穴采用调神通络针法,头针结合体针的方法。1)头针取穴及操作:第一条为顶中线(百会向前至前顶),第二条为顶斜1线(百会前斜下45度,长1.5寸),第三条为顶旁线(距顶中线2.25寸,承灵穴与正营穴连线),第四条为顶斜2线(承灵前外斜下45度,长1.5寸)。操作时进针深度1~1.5寸,进针方向自上而下沿皮刺入,采用快速进针,一步到位,轻轻推入进针法,采用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行针时间每穴30 s,可两针同时操作,留针30 min。2)体针取穴及操作:双侧风池,患侧的外关、曲池、臂臑、涌泉、足三里、四强。操作时进针1~1.5寸,采取平补平泻法,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行针时间30 s,留针30 min。

1.5.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用芍药甘草汤加减。芍药甘草汤组成:芍药 30 g,甘草 20 g,伸筋草 20 g,当归 15 g,熟地黄 15 g,鸡血藤 10 g,地龙3 g,全蝎 6 g。随症加减,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疗程为8周。

1.6观察方法1)以改良的Ashworth(modified Ashworth scale)量表进行肌张力评定:0级:无肌张力增高;I级:肌张力稍有增高,受累部位在关节活动范围内被动屈曲,或伸展时出现“卡住”和“突然释放”感,或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最后出现最小的阻力;I+级:肌张力稍有增高,表现为轻微的“卡住”感,并且在剩余的关节活动范围内(小于1/2ROM)一直伴有最小的阻力;II级:在大部分关节活动范围内肌张力明显增高,但受累部分被动活动容易;III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IV级:受累部分僵直于屈曲或伸展位。肌张力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经治疗,肌张力降低2级及以上;有效:经治疗有效,肌张力降低1级以上;好转:有即时肌张力降低效果,1个疗程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无效:肌张力评级无变化或反增加。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Barthel指数记分为0~100分,其中>60分为良,有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部分帮助; 41~60分为中,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的帮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40分为差,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3)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定肢体综合运动功能:低于50分为患肢严重运动障碍,几乎无运动;50~80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0~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患者为轻度运动障碍。

2 结果

2.1肌张力分级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肌张力水平无明显差异(χ2=4.97,P>0.05),经治疗后,2组患者的肌张力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而观察组上肢、下肢肌张力分级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结果比较

2.2Barthel指数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后2组比较治疗组Barthel指数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 Barthel 指数改善情况比较 (例,%)

2.3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偏瘫肢体功能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FMA评分均较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相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例,

3 讨论

痉挛性瘫痪一般由弛缓性瘫痪发展而来,因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脊髓水平的反射活动增高,产生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肌肉僵硬,运动控制功能紊乱[3],严重限制了患者运动功能锻炼。中医理论中,中风后所致痉挛性瘫痪总由左右邪正盛衰失调,阴阳失衡,经筋失养,左或者右发病所致,《难经·二十九难》有云:“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筋肉拘急,肢体痉挛,屈伸不利;痉挛性瘫痪多发生于中风恢复期,因脑髓损伤,外邪入侵,阳气开合失宜,不能柔养于筋,而致筋脉拘急,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而痉挛性瘫痪所致肢体抽动则属于“筋痹”“筋挛”范畴,《素问·痹论》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素问·调经论》中“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故针刺后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经络疏通,痉挛状态得以有效缓解,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

芍药甘草汤取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29条云:“伤寒脉浮……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此方是由芍药与甘草两味药组成,本应是治疗伤寒所致脚挛急之证,各代医家推崇其为缓急止痉的经典名方,用于治疗阴虚血少,经筋失养所致经脉抽搐等疾患,目前大量临床研究证明,芍药甘草汤对治疗中风后痉挛效果很好[4,5],其中白芍味酸、苦、甘,味酸入肝,敛阴生津,功擅养血柔肝,平抑肝阳,柔筋舒挛,缓急止痉;生甘草清热解毒,补中缓急,两药合用,酸甘化阴,阴液充足,筋脉得以充养,拘挛症状得以缓解。实验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可使痉挛性大鼠脑和脊髓内抑制性γ-氨基丁酸含量增加而谷氨酸表达下降,从而降低痉挛性大鼠的肌张力[6],另有药理学研究证实此方所含成分包括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异甘草素,这些成分均具有一定的舒筋解痉[7,8]、镇痛功效。

本研究中针刺法结合口服芍药甘草汤加减相结合应用可明显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抽动症状,提高自我生活能力,取得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未来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猜你喜欢

痉挛性肌张力芍药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陆抑非《芍药》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美丽芍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芍药为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