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三部定位探析

2019-02-26邱晶晶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8期
关键词:表里病位厥阴

邱晶晶,张 卫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9)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作为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典籍,其叙述了外感病及某些内伤杂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通过对外感病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的规律性、系统性总结,创立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使外感病的诊治有了规律可循。“伤寒”:狭义伤寒指的是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广义伤寒则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该条所述为广义伤寒,也是《伤寒论》中主要论述的。

在病位上,《伤寒论》突破《内经》只分表里的局限,其对病位的界定,并不是基于某一脏腑或经络,而是分成了表、里、半表半里三部,显示出了病势整体的三个不同层次。

1 《伤寒论》“三部”的划分

《伤寒论》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该条文明确指出在表、里病位外,还有一个病位,即半表半里。这是张仲景在《内经》只有表和里两个病位基础上给予的补充及发展,也是其独有的三部定位。根据疾病病位的不同,将发生在表的称之为表证,发生在里的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证则是介于表和里之间的证候。《伤寒论》中提到“表”的条文有18条(第29、34、40、48、51、56、 91、134、148、164、170、176、217、218、225、234、272、364条),提及“表证”的有3条(第46、61、124条);提及“里实或内实”的条文6条(第 30、105、181、208、217、218条);有3条提及“表里证”(第74、252、257条),其说明的都是病证的三部定位。

2 证候的“三部”范畴

通过对《伤寒论》398条条文和130多个脉症的分析,可发现有50余个有明显部位特征的证候,对此进行归类和总结,可得出三部的大致范畴,即:①表部包括头面、四肢、项背、周身的皮毛筋骨及整个呼吸系统;②里部包括心下、胃中、少腹、脐腹、小腹及整个消化系统;③半表半里部包括咽喉、心背、胸胁及整个循环系统[1]。表部通于天,接受天阳之气,病位为表,可见头项强痛、四肢疼痛、四肢厥冷、身重、身疼腰痛、咳喘等证候。里部通于地,受纳水谷地气,病位在里,表现为胃家实、胃中有燥屎、胃中干燥、胃中虚冷、腹中冷、腹满、腹痛、心下满、心下痛、少腹结急、少腹痛、少腹满硬、吐利等症状。半表半里则通于人,病位居于表里之间。来自表部的天阳之气和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在此处变化而为血液,在不断循环之中营养着全身。半表半里证候可见胸烦、胁满疼痛、心烦、心中懊恼、心悸、心痛、咽干痛、小便异常等。

3 六病的“三部”分属

六气、六病及六证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在《内经》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统称“六气”,指时间与方位的概念。而《伤寒论》的六气,多为病程及病位,形成“六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之后,用来区别外感热病的时间特征和类型,“六证”(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既总结了病位的表里阴阳,又含括了病性的寒热虚实,可作为外感热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3.1 三阳病分属

3.1.1 太阳属表 《伤寒论》有3条条文提到了“表证”。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及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都指出太阳病属表证。第29、34、234、272条所说的桂枝汤证与第40、51、56、91、164、170条所言的麻黄汤证也都属表证。论述太阳病属表的条文还有第48、134条。可见在《伤寒论》中,表证与太阳、太阳病基本等同,其治疗都可用汗法。

3.1.2 阳明属里 在《伤寒论》中有6条条文提到了“里实”或者“内实”。第30条:“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第208条:“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第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第181条:“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第105条言“此为内实”;第218条亦云“大便为难”。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其所言的里实证为阳明病,是谓家实是也。

3.1.3 少阳属半表半里 《伤寒论》虽没有清晰地论述半表半里证的含义,但“表里证”这一词在3条条文中被提到。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第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及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加之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言:“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邪在半表半里。”因此我们可认为有或无表里证相当于有或者无半表半里证,故可认为除了表证和里证之外的病证可归于“半表半里证”。综上所述,可得知少阳既不属于表也不属于里,而是属于半表半里。

3.2 三阴病分属

后世医家大都认为太阴、少阴及厥阴都属于里,其大概是受《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的影响。恽铁樵也提出过:“夫三阳既有表有里有半表半里,则三阴当亦有地位可言……何以于三阳则言之凿凿,于三阴则绝口不谈?”太阴主里,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医家大多认可“太阴主里”的观点。《素问·阴阳离合论》曰:“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言及“枢”,《内经》中称为游部或不表不里,而称其为半表半里是《伤寒论》中的论述。故可认为少阳乃三阳之枢,少阴乃三阴之枢,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起到沟通阴阳、表里的作用,其都归属于半表半里。太阴、少阴有了其各自的归属,而三部除了里及半表半里外只剩下表这一部位,故厥阴就归属于表了。在三阳中,太阳在表,阳明在里,而少阳为枢位于半表半里之间;在三阴中,太阴在里,少阴位于半表半里为枢,其中厥阴的位置则最为复杂。厥阴在三阴之最后面,衔接着三阳之中最外层的太阳,故可称之为阴尽阳复之病,因而可将其病位定于阴之表[2]。并且太阴为开,太阴的开需要厥阴合的帮助,二者间的枢纽为少阴。可见太阴和厥阴二者是相对的,太阴主里,故而厥阴应该属于表,这样才不会违背三部定位的一分为三。因此,可总结出太阴属阴之里,厥阴属阴之表,少阴属阴之半表半里。

综上所述,六病的三部分属为:太阳病、厥阴病在表部,阳明病、太阴病在里部,半表半里部为少阳病、少阴病。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侵袭人体时首犯于表,随着疾病发展,逐渐深入,进入半表表里处,邪气深重、遣方用药失当等原因,致使疾病继续往“里”发展,最后到达“里”。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可得知这样的六病分属定位也是与之相符的。治疗则根据病性确定,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治疗可分别用汗法、清法、下法,据此可依次施葛根麻黄汤、黄芩柴胡汤和大承气汤。温建法、温补法、温通法可分别用于治疗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用方时则分别施予苍术干姜汤、附子汤、当归四逆汤[3]。

4 结语

不论何种疾病,都是以六病为基础,且病位都离不开表、里及半表半里,病性也都不离阴阳二性。《伤寒论》以上述分类方法来确定疾病的病位、病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不但为伤寒立了法,而且能广泛运用于各类疾病诊治中。正如张仲景在自序中言:“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我们在攻读《伤寒论》时,应做到理解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理论,学习条文而不拘泥于条文,掌握其核心思想,学而用之,使得所学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诊治。

猜你喜欢

表里病位厥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厥阴病篇再论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曹永华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从肺肠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
反讽:基于表里内外语境的“佯装”、“歪曲”:张力诗语探究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