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龋齿的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9-02-24田艳影刘宏升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23期
关键词:产酸龋病菌斑

田艳影 刘宏升 杨 琼 宋 静

蚌埠医学院 1 口腔医学院 2 口腔医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

龋齿(dental caries or tooth decay)是指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龋齿是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发病率极高,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三大重点防治的感染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龋齿)之一[1]。我国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中龋齿的发病率普遍较高,其中在5岁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66.0%,12岁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28.9%。儿童龋齿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牙体缺损,伴有疼痛等症状,影响咀嚼功能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残根残冠可损伤口腔黏膜;乳牙早失还会影响颌骨与恒牙的发育,造成咬合畸形;影响颜面部美观和发音等,严重者可导致其心理障碍[2]。龋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的龋病四联因素理论认为,宿主、微生物、饮食是龋病的三大主要因素,但其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联合作用才能发挥致龋性,其中牙菌斑是龋病发生的始动因素。此外,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等都会影响龋病的发展进程。为降低龋病的发生率,提高人们对龋病的认识,现就儿童龋齿的发病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做一综述,为龋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

1 致龋菌

研究表明,龋病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其中变形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等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它们通过黏附、合成细胞内外多糖、产酸和耐酸这些致龋毒性发挥作用,使致龋菌黏附在牙齿表面、菌斑生物膜成熟、细菌发酵产酸、牙齿脱矿,从而导致龋齿的发生[3]。

1.1 变形链球菌 变异链球菌(Mutans Streptococci,MS)为革兰阳性厌氧菌,是造成龋齿的最主要病原菌。MS对牙面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以蔗糖为底物合成细胞外多糖,并选择性黏附于平滑牙面,还具有发酵多种碳水化合物产酸的能力,使局部pH下降至5.5以下,导致牙齿脱矿;MS的产酸和耐酸能力强,在低pH环境下能够稳定生长并发挥致龋作用。MS还可以产生粘附素和葡糖基转移酶GTFs,在龋病发生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变形链球菌黏附机制主要有非蔗糖依赖性黏附和蔗糖依赖性黏附[4]。黏附素与唾液蛋白结合,有利于MS在牙面的非蔗糖依赖性黏附;GTFs与葡聚糖的亲和力较高,可以利用蔗糖合成葡聚糖并与其结合黏附在牙齿表面[5]。邹静等[6]发现健康婴儿在乳牙未萌出前,口腔中不能检测出MS,乳牙萌出后,MS的检出率有所上升,认为MS在口腔中的定植依赖于牙齿的萌出。另外,有学者通过研究2岁前、后口腔内定植MS的儿童在4 岁时的龋失补牙数(DMFT)情况,发现2岁前口腔内定植MS的儿童有更高的龋失补牙数[7]。黄林江等[8]对患龋儿童和未患龋儿童口腔中MS进行检测,发现患龋儿童口腔中MS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未患龋儿童。

1.2 乳杆菌 乳杆菌为革兰阳性兼性厌氧或专性厌氧杆菌,属于人体的正常菌群,存在于肠道、阴道及口腔内,与龋病关系较为密切的是嗜酸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乳杆菌在婴儿出生后3个月开始检出[6],可定植于口腔中的任何部位,但水平较低。乳杆菌能够发酵多种糖类产酸,耐酸能力强,能在酸性环境中稳定生长。由于乳酸杆菌与牙面的亲和力较低,因而牙菌斑内乳酸杆菌的数目很少,常低于细菌培养总数的1%[9],但在龋洞中却可检测出大量乳杆菌。有外国学者发现,乳杆菌单独作用并不能致龋,但其可以与MS共同作用促进龋病的发展,可能与其产酸、增加菌斑中的酸性产物有关[10]。邢向辉等[11]对 203 名 3~5 岁儿童口内唾液细菌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龋活跃儿童组唾液和菌斑中乳杆菌属的检出率和检出水平明显高于龋不活跃儿童组。但是,也有学者发现口腔中的乳杆菌可产生表面活性剂,对变异链球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12]。因此,也有学者利用益生菌进行防龋。Nase L等[13]发现,长期摄入含有益生菌的牛奶,能够降低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和龋齿的发生率。

1.3 放线菌 放线菌为革兰阳性杆菌,属口腔正常菌群,呈多形性。口腔放线菌主要有: 黏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龋齿放线菌、衣氏放线菌和迈氏放线菌。所有的放线菌都能发酵葡萄糖,产生乳酸、乙酸、琥珀酸和甲酸。另外,放线菌对牙齿有较高的黏附力,有利于菌斑的黏附与成熟。放线菌对牙骨质的黏附较强,多数人认为其与根面龋的发生有关。有学者用人放线菌感染大鼠,结果在根面牙体破坏区域发现大量放线菌[14]。李明博等[15]对59名3~5岁儿童唾液中的内氏放线菌和龋齿放线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内氏放线菌在高龋组中数量明显高于中龋组。

2 宿主

影响龋病发病的宿主因素主要包括牙和唾液。乳牙牙颈部缩窄明显,牙冠近颈1/3处隆起,邻牙之间的接触为面的接触,并且牙列中存在生理间隙,在此间隙内容易滞留菌斑和食物残渣,不易清洁;乳牙的矿化程度较低,牙釉质和牙本质较薄,抗酸能力弱,易脱矿[16]。乳牙的这些特点增加了儿童患龋的易感性。唾液中含有各种有机物与无机物,具有保护、润滑、清洁、缓冲、稀释、抑菌等作用,可减少口腔中菌斑的堆积。如唾液中的各种缓冲体系能使唾液pH维持在中性,中和细菌产生的酸;唾液的冲刷可以减少食物的残留;唾液中的SIgA具有抗菌作用;唾液中的无机盐可以促进牙齿的再矿化。当唾液腺发生疾病时,腺体分泌功能发生障碍,影响唾液的流速、流量、缓冲能力等,不利于口腔的清洁,增加患龋风险[17]。

3 食物

目前的研究已证实,糖类与龋齿有关,其中,蔗糖的致龋能力处于第一。而儿童饮食中糖的含量较高,且由于幼儿的咀嚼功能差,食物多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黏着性较高;婴幼儿口腔自洁能力较差,家长有时不够重视,易于细菌繁殖。口腔中的致龋菌可发酵糖类产酸,造成牙齿脱矿,导致龋齿发生。

4 时间

龋病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从获得性膜形成到细菌附着,从菌斑成熟到致龋菌发酵碳水化合物产酸使牙齿脱矿均需要一定的时间[18]。龋病发生约需要1年的时间,对龋病发生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干预,均可影响龋齿的发生。

5 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其他因素

5.1 口腔卫生习惯 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少吃零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等。但是儿童大多数都喜欢吃甜食,且不注意总摄入量,甚至许多都有睡前吃零食的不良习惯。此外,由于儿童年龄较小,没有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没有养成早晚按时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口腔清洁能力较差。儿童摄入过多的食物,口腔得不到及时的清洁,会导致菌斑的堆积,增加患龋风险。刘爱华[19]对200名6~11岁患有龋齿的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口腔卫生习惯不良(如喜甜食、不爱刷牙、饭后不漱口)的儿童龋齿的发病率较高。

5.2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 父母对儿童的行为有重要的教育与指导作用,其文化程度的高低和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与龋病的发生率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口腔知识了解得越多,对口腔疾病的危害认识越深刻,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越高,生活中越注意口腔卫生,从而加强对儿童口腔卫生状况的监督,在发生口腔疾病时也会及时就医处理。孙志贤[20]对806名4~6 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家长的学历越高、对儿童口腔卫生的重视程度越高,儿童的患龋率越低。

5.3 家庭经济收入水平 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与龋病的发病率也相关。家庭收入水平会影响父母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及口腔保健措施的选择等: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越高,其可选择的口腔保健措施的种类(如牙刷、牙线、漱口水等)越多,对定期进行口腔保健措施的实践能力越好,在发生口腔疾病时也能够及时就医,防止疾病继续发展。王淑红等[21]对1 136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家庭收入高的儿童的患龋率低于家庭收入低的儿童的患龋率。

6 小结

儿童龋齿的发病率较高,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影响。儿童龋病的发病因素较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龋病应该以预防为主,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的宣传,提高家长和儿童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口腔卫生,定时进行口腔检查。对已经发生病变的牙,也应及时治疗,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产酸龋病菌斑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龋活跃性与年轻人龋病严重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学龄前儿童口腔内致龋菌的活性与其龋病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
薄荷复方煎液对龋病及牙周病常见致病菌生理活性的抑制作用
产酸沼渣再利用稻秸两级联合产酸工艺研究
龈下菌斑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影响
芍药总多糖抑龋作用的体外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180例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调查研究分析
高致龋性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初步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