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拓新 开放融合
——2019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青年学者论坛会议综述

2019-02-24樊振佳翟羽佳阎嘉琪

图书与情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投稿学科图书馆

樊振佳 翟羽佳 阎嘉琪

(1.南开大学商学院 天津 300071)

(2.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天津 300387)

1 引言

由图情档39 青年学者沙龙发起,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和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2019 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青年学者论坛于2019 年12 月7-8 日在武汉举办。 论坛以“守正拓新、开放融合”为主题,为全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青年学者营造了自由轻松的学术研讨氛围, 鼓励更高合作程度的学术研究成果发表,推动学科深度融合发展。

本届论坛现场吸引了来自全国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 图书档案机构等不同部门的400 余位代表注册参会,在来源地域、行业领域、工作性质、专业背景等方面均有广泛的覆盖面和代表性。 论坛在征稿阶段共收到244 篇投稿,经三轮评审,其中有30 篇论文获奖,且有38 篇论文被国内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22 家学术期刊宣布录用。相关投稿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核心知识与发展趋势的揭示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助于为进一步凝练学科内核、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为了及时总结本论坛相关成果,本文旨在立足此次论坛主题报告、 相关活动和投稿基础数据,采取量化分析与质性梳理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对会议概况作简要回顾性描述, 继而采取计量手段对投稿来源(包括单位、地域、学科等方面)开展描述性分析, 并采取聚类分析对投稿文章开展深度分析, 同时结合近十年国内相关期刊文献挖掘热点话题及新兴主题, 最后对本论坛代表性成果开展批判性评述,以期在坚持“守正”基础上实现“创新”,秉持“开放”前提下达成“融合”。

2 论坛整体概况

本次论坛会期2 天, 设置了开幕式及教育论坛主题报告、青年学者主题报告及院长系主任论坛、14场分会场论文展示、 海报展示、39 青年学者会议、期刊冷餐交流会、新书交流会、图情档教育专题研讨会和闭幕式等20 余个不同环节。除了投稿分析将在本文后续予以展示之外, 其余环节会议内容在本部分概要描述。

2.1 研究生教育论坛主题报告

12 月7 日上午为研究生教育论坛主题报告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夏立新教授、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孙建军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主任初景利教授、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陈传夫教授等专家先后做了大会主题报告。 各位与会专家主要围绕学科发展方向、一级学科融合问题、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总结。

学科发展,未来可期,构建学科共同体,开拓学科疆域。冯惠玲教授在报告《学科探路时代——从未知中发现未来》中指出,泛在数字信息环境下,学科正趋于数字化、社会化和知识化转型,青年教师应该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培养交叉能力,用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引导学科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冯教授提出:一方面,要积极开拓与融合,信息是我们学科的研究对象, 我们学科的定位在信息资源管理这一开阔的视野中,二级学科交叉融合正在发生;另一方面,学科将会与社会生活更加相关,信息资源管理有可能成为信息社会最受关注的学科。 孙建军教授在《新技术赋能下的图情档新场景与新使命》主题报告中, 分析了中国图书情报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现状、目标和发展方向,并进一步指出现在场景更多强调复杂化、空间化和增强化,面向国家安全和发展将是学科的新使命,要形成图情档共同体,扩大学科边界的同时积极构建学科话语, 应坚定图情档道路自信、内容自信和人文自信。 初景利教授在《图书馆与出版的互动关系探讨》 主题报告中指出图书馆与出版是生态系统,需要合作共赢,互动交流,协同发展,在保持各自独立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同时, 二者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达到最稳定状态。 该报告进一步指出,图书馆出版将会成为图书馆新业务的增长点。学术出版会给图书馆带来新的挑战, 构成新的学术生态系统。

重视教学模式改革, 重视国家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夏立新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导学关系构建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在教育实践上,教师应乐教、懂教、善教,增强学习过程的导学能力, 将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营造良好的师生导学关系,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整体重构。陈传夫教授作了题为《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挑战与建议》的主题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就业国, 但是国外对中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争议,因此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存在挑战。图情档学科正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同时重视培养高层次、适合社会需要的信息人才,并提出应在能力、成果、导师、课程、选拔五方面进行改革。

2.2 青年学者主题报告

12 月7 日下午, 青年学者论坛主题报告如期举行。 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兼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李月琳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刘越男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编辑部主任兼《情报资料工作》编辑部徐亚男副主编、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黄萃教授、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靖教授、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裴雷教授、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张鹏翼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赵星教授、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张卫东教授、 武汉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吴丹教授等青年学者向大会作了主题报告。

(1)认清学科发展现状与定位方面,李月琳教授作了主题报告《情报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分析了国内外情报学研究动态与前沿, 对情报学本身的学科脉络进行了梳理, 明确了情报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和定位。她指出我们要丰富学科理论,不断充实学科内涵,打造丰富的理论体系,彰显情报学的理论贡献;徐亚男主编作了主题报告《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分析》, 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选稿及用稿问题进行了汇报, 分析了近年来图情档学科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十大热词,并且表示她们专注学术、服务学者,做青年学者学术之路上的铺路石; 张鹏翼副教授在主题报告《在线社区的知识贡献、获取与使用——用户行为视角的分析》 中介绍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在线社区知识分享问题的系列研究, 从用户共享意愿与能力、认可与社区机理、感知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在线社区用户贡献、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行为因素。

(2)学科转型实践经验方面,刘越男教授在《文件档案管理的数字转型:前驱后拉中的跋涉》主题报告中指出, 数字环境中的文件档案管理在全生命周期中牵涉若干次系统转移; 在机构层面牵涉几乎所有的业务部门及其文件形成、办理和管理人员;在地区、国家、社会层面,则嵌入了包括电子政府、数字制造在内的人类数字生活之中,牵涉方方面面的政策、制度、标准、流程、方法和技术。在电子归档和长期保存的“前驱后拉”策略指导下,只有形成多方合力与联动,共同治理,才能有效推动文件管理数字转型的顺利进展;裴雷教授作了主题报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教育的活力与挑战》,指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忧思与成就以及教育规模,然后辨析了世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及青年教师发展情况;赵星教授在主题报告《面向数据时代的华东师大图情学科重构实践》 中介绍了华东师大图情学科的历史, 从新商科建设的角度发展了全国最早的唯一一个商业数据分析的硕士点,并提出了“商业数据+”的模式;张卫东教授作了主题报告《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档案学研究》,深入讲解了如何借助数字人文开展档案学研究,服务和挖掘工作。他表示数字人文研究能将档案馆藏内容与用户需求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可以丰富传统档案学研究的方法体系,有助于档案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有助于明确档案职业的价值取向。

(3)人才培养方面,黄萃教授在主题报告《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学科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中先提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与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如何进行交叉融合这一思考, 主要阐述了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模式,包括与阿里巴巴达摩院的合作培养方式, 采用导师组方式,由多名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交叉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以及培养过程管理与培养质量监控的新方法;张靖教授在报告《文化领导力概念框架与文化人才培养——关于图书馆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中介绍了中山大学图书馆学教学团队所秉持的“文化遗产是根源、文化设施是根基、文化人才是根本”的“三根”人才培养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的创新,提出了面向国家文化需求,融合“教学、实践、科研、服务”的“四位一体”图书馆学教育模式;吴丹教授在《图书情报教育与数据科学的融合》 报告中介绍了iSchool 高校开设数据科学研究生项目的课程体系情况,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数据科学,指出当前数据科学课程的目标设置是致力于培养复合型数据科学人才,跨学科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2.3 论坛现场相关活动

本届论坛除了主题报告之外, 承办方还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现场交流活动,包括海报展示、分会场论文交流、期刊交流冷餐会、新书交流会和学科发展专题研讨会等。

学术海报展示活动于12 月7 日晚举行,由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晓光教授、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科学系副主任姜婷婷教授主持。 近百名与会代表参加并深入开展学术交流。

12 月8 日全天, 论文汇报交流作为本次论坛主要议程在14 个分会场同步推进, 现场有95 篇被选中的投稿作者(占论坛投稿的38.9%) 进行口头报告,分论坛主题覆盖科学计量、科学数据、数字人文、图情档教育、图书馆事业、信息服务、信息行为、信息用户、阅读推广、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信息素养、信息行为、图情档理论与实践等,来自全国各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编审专家主持和点评分会场发言。

12 月8 日上午,图情档39 青年学者沙龙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期刊中心联合举办了期刊交流冷餐会。武汉大学马费成教授、陈传夫教授、方卿教授、李纲教授、吴丹教授、南开大学李月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黄崑教授等专家学者以及本次青年学者论坛邀请的22 家学术期刊编辑部主编、副主编和编辑出席交流冷餐会。 冷餐会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期刊中心主任、《图书情报知识》 编辑部宋恩梅常务副主编主持。 冷餐会期间期刊代表与专家学者开展了富有意义的非正式学术交流。

此外,本次论坛的新书交流会也于12 月8 日上午举行,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陶俊副教授主持,全国21 位学者参与现场交流。 12 月8 日下午,作为本次论坛创新之举的专题研讨“新升级还是断舍离:新技术环境下传统图情档教育如何动能转换” 也如期举行, 由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李卓卓副教授发起并主持, 东北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管理系主任陈昊琳、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樊振佳、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肖鹏、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张文亮、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张衍等青年教师共同参与组织。

12 月8 日下午, 本届论坛闭幕式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如花教授主持召开。 在闭幕式举行的交接环节, 论坛主席吴丹教授代表承办方将2020 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青年学者论坛承办权转交承办方南京大学代表裴雷教授。另外,武汉大学陆伟教授代表承办方将2020 年研究生教育论坛承办权转交承办方中山大学代表张靖教授。

3 投稿描述性统计

本次论坛得到国内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相关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积极响应, 投稿在单位、 学科和地域上均有较高的覆盖度,稿件类型也呈现多元化分布特征。

3.1 投稿来源

据投稿信息统计,本次会议共有来自98 家机构投稿, 这些机构覆盖了国内从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同时也吸引了与图情档学科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参加, 如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天津市南开中学等。 参与机构的多元化表明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吸引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参与已成为一条重要的学科建设实践路径。 投稿来源按照工作单位(前20 家)、学科领域和所在地域分布(结果见图1)。

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是此次论坛主要参与主体。 投稿数量位于前20 名的机构均是高等院校,其中“双一流”建设高等院校占比60%。 根据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 年),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建设层次上看,A 类(包含A+、A-)高等院校占比15%,B 类(含B+、B、B-)高等院校占比40%,C 类(包含C+、C、C-)高等院校占比20%。 此次投稿的高等院校中,综合类大学占比最高,为70%。 在投稿量位居前列的高等院校当中, 中国人民大学在此次会议中投稿量最多(24 篇),其次是上海大学(16 篇)、福建师范大学(14 篇)和华中师范大学(12 篇),武汉大学作为会议举办的东道主, 发文量也位居前五(9篇),其他高等院校发文量多集中在3-8 篇。

就投稿来源地域而言, 投稿较多的地域仍集中在东部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而其他地区投稿数量相对较少, 地区分布的不均衡表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种区域不平衡性。

图1 投稿来源信息分布

以投稿所属学科为依据进行划分, 统计结果表明,以图书馆学为引领,情报学和档案学学者均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热情。特别是会议投稿中出现了部分在一级学科层面上以“图书情报”“图书档案”和“图书情报与档案”为主题的融合研究,彰显了会议“融合”的主题特色。 此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编辑出版等相关学科也有部分投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的学科交叉性和边界模糊性。

3.2 稿件类型

参照学术界对论文类型的通行划分方法, 本文对论坛投稿通过逐一阅读并编码的方式按类型和学科分布归纳(见表1)。

其中,上述投稿经过三轮评审,最终有115 篇被推荐列入现场报告(实际现场汇报95 篇),其余推荐进入海报展示板块。一方面,实证研究是本次论坛投稿的主要类型,占比高达64.0%,在具体论文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中主要体现为田野研究、实验研究、案例分析、计量评价、大数据分析等方面;观点型论文占比18.0%,主要采用归纳演绎等逻辑推演、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讨论方式开展讨论; 综述型论文占比8.0%, 采用系统文献梳理方式对相应主题进行回溯性研究;业务型及其他类型论文占比10.0%,以图书馆、 档案馆或相关业务领域具体实践业务为对象,包含业务描述、分析与改进措施等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就投稿类型的文章分布而言,无论是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还是融合领域,都以实证研究作为主要研究范式,且三个学科投稿的实证比例接近(图书馆学63.3%,情报学65.6%,档案学63.8%);观点型论文中,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分别占比14.9%、14.1%和25.9%,档案学注重理论思辨的传统有显著体现;综述型投稿在三个学科呈阶梯式下降分布,图书馆学占比12.9%,情报学占比6.3%,档案学占比3.4%;业务及其他类型投稿,档案学为17.3%,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则分别为8.9%和4.7%, 由此可见档案学和图书馆学关注业务的传统在本次论坛投稿中得以延续。

表1 投稿文章类型及学科分布

4 投稿主题分析

针对论坛会议投稿内容, 本文分别采取主题聚类、话题及概念识别的方法对其开展主题分析,对本文简要介绍部分代表性文章提供依据。

4.1 主题聚类分析

本文使用TF-IDF 与Kmeans 算法对投稿文章进行文本聚类,进而探索研究主题的分布情况。该分析过程利用Python 编程按如下步骤实现:(1)文本预处理中,将每篇文章的标题、关键词以及摘要信息进行整合,使用jieba 分词工具进行分词处理,并去掉停用词和标点符号, 将关键词加入到分词词典中防止关键词被切分;(2)使用sklearn 工具包将分词后的文本语料通过TF-IDF 算法完成文本向量化处理,使用Kmeans 算法构建聚类模型;(3)Kmeans 算法首先需要确定聚类数量(k),在此使用计算簇内误差平方和(Sum of the Squared Errors,SSE)与elbow 方法结合找出k 值, 对k 依次取值2 到20 之间的数字,并依次计算不同k 值对应的SSE, 即样本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的距离总和,结果显示聚类结果为16 个类别时,SSE 最小, 且当增加聚类数量时无明显下降,因此选择16 个聚类结果,并将离每个聚类中心点最近的5 个词作为类的关键词;(4)进一步用训练好的聚类模型对原始文本进行分类, 确定每篇文章所属主题,得出聚类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本次会议投稿的主题非常丰富,其中图书馆学相关主题主要包括“图书馆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建设”“高校图书馆发展”以及“阅读推广”,情报学相关主题“用户信息行为”“科学评价”“用户画像与主题识别”,档案学相关主题“档案管理技术”“数据管理”“数字人文”和“档案治理”。除此之外,研究主题“课程体系建设”“学科合作”和“人才培养”在投稿论文中也占据了大量的比重, 展示了本次会议对于学科发展问题的高度关注。

4.2 新兴话题及新概念识别

新兴话题可以表示为以往较少关注而近年来研究较多,或者近期刚刚出现的热门研究话题。新概念则是指以往完全没有在本学科所属期刊中出现过的新词汇,本文以论文关键词的形式表示。 基于此,我们收集了支持本次会议的22 个图情档期刊2010-2019 年的刊文元数据(题名、摘要以及关键词),建立辅助语料库M, 然后计算本次会议投稿论文关键词(715 个)在2018 和2019 两年中出现在语料库M 中的整体次数wf,占10 年中出现频次之和wf的比例。 最后,将wf/wf≥0.5 且wf>50 的关键词定义为新兴话题,将wf=0 的关键词定义为新概念。经过分析, 共得到15 个新兴话题以及80 个新概念产生, 由于辅助语料库只包含了22 个期刊10 年的数据,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因此进一步将结果返回CNKI 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最终确定14 个新兴话题以及55 个新概念。

地平线图是柱形图和山峰图的替代方法, 它们通过重叠色带来描述数据的垂直空间, 可以更加精确而清晰地比较不同数据的分布情况。 不同话题在本文构建的语料库中不同年代的分布情况, 自上而下展示了主题被文章提及的总频率依次增加, 重叠色带越多, 在语料库中对应年份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见图2)。

表2 研究主题聚类结果

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图情档领域的概念正在进行巨大的更新和拓展,新话题不断出现,原有话题的内涵和范围则不断扩大。 “数字人文”“健康信息”“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关注最广,研究最为火热的新兴话题,“双一流”“空间再造”“创新创业”等也迅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提及频次迅速攀升。“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型媒介对于知识和信息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深度学习”“用户画像”等技术性的概念也伴随科技的进步逐渐深入到了图情档学科当中,成为信息获取和决策支持的重要工具。 “Altmetrics 指标”“信息协同”“多源数据”“档案治理”“知识付费” 的热度也反映了图情档学科对热点的追踪能力和创新意识。 从新兴话题涉及的领域来看,图情档学科必须在内部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交流, 积极吸收人工智能领域、数据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不断革新学科研究边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加速学科融合的进展。

在新概念分布图中共提取54 个新概念,根据概念所属文章的分类,将概念的来源进行划分(划分结果见图3)。

图书馆学提出的新概念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为图书馆的业务发展和职能建设开拓了新的空间。在传统研究主题图书馆信息服务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当中,学者提出了“引领型图书馆”“统战智库”“岗位创新”等,这些概念对图书馆的转型与创新具有积极的引导。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与健康信息这些新兴主题当中,学者也提出了“游戏阅读”“健康图书馆联盟”等概念,反映了图书馆在社会文化服务和教育改革中的责任担当。

情报学与一级学科之外的学术领域的知识交流更加密集与频繁,引入了最多的新概念。 一方面,在图情档二级学科中, 情报学仍是与信息技术跟踪最前沿、结合最紧密的学科,在本次会议投稿论文中,引入或提出了包括主题融通、研究方法识别、概念学习、全景数据画像等重要技术概念;另一方面,情报学也是与其他学科交流最密切的学科, 从经管学科引入了“品牌态度”“精英俘获”“威勒模型”等概念,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引入了“色散-叠加”“信息回音”“HSF 信息空间”等概念。 可见,情报学是一级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通桥梁,应更加强调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与其他专业知识交换和技术应用的重要地位。

档案学贡献了最多的创新性新概念。 几乎在本次会议的全部主题中都有档案学贡献的新概念,“活态档案馆”“电子证据保全” 展现了不断挖掘新技术的应用和落地,“档案善治”“档案记忆观” 等概念则体现了对新理论的追求, 可以看出档案学者对创新的重视。 特别是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未来档案实验室”学科合作中“记录连续体理论”和“档案多元化”等概念的提出,深刻呼应了会议主题融合与创新,是对一级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持和推动力量。

图2 论坛新兴话题近10 年的演化情况

图3 对应主题的新概念分布图

5 代表性投稿述评

基于对投稿相关主题的分析, 本文分别就相关主题代表性投稿及其核心内容做简要梳理, 参考表2 主题聚类结果和图3 相关新概念分布情况,可以归纳为“图书馆职业与图书馆事业”“信息用户研究”“数据管理”“计量与评价”“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档案管理及机遇”“其他”等几个板块,按照其主题归属将其从如下方面介绍其代表性文章。 因本次论坛论文集未公开出版,出于尊重知识产权考虑,本文尽可能不直接引用原文表述,仅对其内容作概要推介。

5.1 图书馆职业与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事业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学作为发端于图书馆实践的学科,对图书馆职业的专业化发展、社会职能、服务角色等研究是长期关注的研究问题。Rubin称图书馆学的对象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职业(an evolving profession),但在这个演进过程中,图书馆作为机构和社会基础设施的定位,在教育推进、文化传播、 信息服务等方面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历史使命。 针对图书馆职业,Lankes 将其描述为“通过推动知识创造和扩散来推动社会发展”。 国内亦有学者将目前关于图书馆职业的研究内容梳理为“职业道德及其拓展、 职业能力与胜任力、 职业素养与素质、职业生涯发展、职业倦怠、职业资格、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职业化与去职业化”等八个方面。为了推进图书馆职业化和图书馆事业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1949、1972 和1994 年发布不同版本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对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本次论坛中,涌现出一批有关图书馆职业、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阅读推广等主题的论文, 对该图书馆职业和事业相关议题有积极的回应和现实关照。

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机构, 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和信息公平的重要社会职责, 但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扫盲及阅读培养等部分使命正在面临挑战,本次论坛有多篇论文针对上述挑战探讨公共图书馆问题,如品牌推广、信息资源建设、绩效评估等。 在品牌建设与推广方面,如《面向品牌影响力的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建设研究: 基于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管理层调研的发现》一文,作者以公共图书馆如何通过特色服务建设来提升其品牌影响力为研究问题,从夯实品牌影响力建设的资源基础、提升品牌影响力感知的用户体验和丰富品牌影响力传播的特色要素等方面给出了合理化建议。 在资源建设方面,特色资源建设是问题焦点,如《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戏曲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 对省级公共图书馆戏曲资源建设方面的探索颇有代表性。 在服务架构方面,在《我国农村基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差异调查——以我国百强县为例》 一文中, 通过调研探析基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诸多差异, 提出了发挥百强县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流动图书馆”的建设模式和规划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体系化布局等策略。此外,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与优化、 评估实践等问题也在本届论坛得到积极回应,代表作品如《基于UGC 评价类平台的公共图书馆评价现状分析——以大众点评上的十五城市公共图书馆为例》《质量意识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绩效管理研究》《评估工作对中西部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消极影响——以陕西省县(区) 级图书馆为例》等,对当前公共图书馆评估过程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给予了批判性分析。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同样成为本次论坛热点话题, 关于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系统、 机构知识库建设、智库角色、数字资源建设等话题备受关注。以《高校图书馆用户寻路标识系统认知实验研究》为例,以高校用户馆内寻路标识系统的认知行为为研究主题,使用眼动认知实验研究方法,探索了导向策略与路线策略寻路者对引导系统的注意力差别,提出了实践层面高校图书馆寻路标识系统的设计和优化路径。 此外,《基于智库服务的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研究与实践》《高校图书馆之统战智库服务职能研究》两篇文章,着重讨论高校图书馆与智库建设的关系, 对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拓展业务领域具有积极参考意义。

阅读推广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对于不同群体实施针对性的阅读推广因素分析,以《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学龄儿童阅读推广影响因素探析》《数字青年网络阅读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参与式用户画像视角的高校图书馆精准阅读推广模式研究》等文章分别针对学龄前儿童、数字青年和高校师生等不同受众开展了有意义的探索。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关联数据分析为读者推荐合适的图书, 进而实现推进阅读推广的目标,这一问题在《利用关联规则发掘图书馆读者适性借阅书籍》得到很好的解决。值得一提的是, 关于阅读推广的人机交互产品开发研究也有代表,如《基于亲子阅读过程模型的儿童听书APP 的功能需求和产品设计研究》,该领域的研究从理论探讨到应用实践均有较为深入的开展。

此外, 关于图书馆法制问题的研究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如对国际数字图书馆建设判例、作品合理使用等问题的关注, 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手段对国际案例开展分析, 并进而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关论文以《以“守正”促“创新”,助推数字传播跨越式发展:Google Library 终审合法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启示》《国外孤儿作品合理使用问题的评介与思考——以日本、欧盟的法理思考为例》等为代表。 从多元视角审视现实问题也是该主题研究的亮点之一,如《女性馆员与美国儿童图书馆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探究》做出了积极探索,以女性馆员对美国儿童图书馆职业专业化发展的推动为案例, 将图书馆员职业发展、 性别差异与特殊类型图书馆事业发展有机结合, 唤起国内图书馆学界对性别角色在学科相关研究中的关注。

整体而言, 通过本次论坛在图书馆职业和图书馆事业领域的相关投稿梳理,不难发现,图书馆学关注职业发展的传统得以延续, 并且在研究设计上有所创新, 兼具选题覆盖的广度和具体科学问题剖析的深度,较好地凸显了青年论坛的守正创新定位。

5.2 信息用户研究

信息用户研究是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 伴随着系统导向(system orientation)向用户为中心(user-centered)的研究范式转换,关注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搜寻行为、信息利用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成为该学科的热点研究领域,以至于Wilson曾表示我们学科对“用户研究”投入了太多的精力, 强调该领域最主要的体现是信息行为研究,特别是交互式信息行为相关主题的兴起。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一研究领域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除了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大量借鉴来自心理与行为科学、 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之外,近些年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的交互式信息行为、社交媒体使用和虚拟社区信息行为等主题也同样体现了这一领域的交叉融合特点。

多元情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 是近些年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包括信息搜索情境、e-Science 环境技术接受、社交媒体使用、协同搜索行为以及UGC 相关话题吸引了来自多视角的积极探索。如《“搜索即学习”情境下的用户交互行为影响研究》,研究问题颇有新意,通过设计搜索实验获取受试者搜索行为的各项指标, 探索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风格对信息搜索用户交互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认知风格影响检索行为和记录行为, 自我效能影响阅读行为, 并且两者对用户的重复阅读率会产生交互影响。 《历史学者的数字人文接受意愿影响因素探究》,则把研究对象聚焦到数字人文一线用户,采用面对面访谈、 电话访谈和微信语音的方式获取质性数据, 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历史学者对数字人文的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接受意愿, 参与方式、 制度技术因素、 数字人文属性都会受其他因素的调节后影响接受意愿。

社交媒体平台是当前用户信息行为的主要发生空间,《基于渠道扩展理论的微信跨渠道使用行为机理研究》 通过探究微信用户从移动端到PC 端的渠道扩展行为影响因素,揭示微信跨渠道使用行为机理,丰富以往研究中对于多渠道环境下用户渠道扩展行为的研究,为相关企业更好发挥多渠道的优势提升服务品质提供参考和建议。 《高校学生学术微信公众平台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以技术接受模型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为基础构建研究模型, 分析影响学术微信公众平台用户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用户习惯、感知易用性、创新性、社会影响、系统质量对学术微信公众平台用户采纳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感知有用性和信息质量对采纳意愿没有显著影响。此外,信息行为主题下其他投稿论文中对普通居民的日程生活信息搜寻行为、 大学生课业信息行为、Web 搜索中用户注视行为等主题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此外,关于虚拟社群内用户的信息行为,如知识共享、 主动标注等内容也有代表性论文。 如《基于TSC 理论的网络社区中知识动员模式研究》 以知乎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扎根理论, 对在网络社区中知识动员活动的成果做了分类, 对网络社区中知识动员行为模式划分了六个环节, 并总结了网络社区中知识动员存在的认知模式。《社会化标注系统用户标注动机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视角》研究发现用户使用行为、知识储备和目标愿景等方面的异同, 使得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用户群体分化为基础用户、 进阶用户和高阶用户这三个不同类别, 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化标注系统用户标注动机理论体系。

从本次论坛投稿情况来看, 投稿踊跃程度与用户研究整个领域的研究热度基本一致, 特别是在与行为科学、管理学、新闻传播等学科广泛交融的背景下,该领域更是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涌现出很多新的学术生长点。作为当前横跨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应该积极参与并形成有特色的话语体系。 然而,就本次投稿而言,部分研究尚停留在引进和模仿层面, 强调已有理论在不同情境的验证或已有相关研究的重复检验, 实质性科学知识贡献有待提升。

5.3 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作为业务领域和科学研究领域都不是新兴领域,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就有不少专著或论文探讨相关问题,但当时主要集中在数据库系统等技术领域。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数据保存和管护(curation)问题也较早引起了学者的关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科学(data science)和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的兴起,数据管理相关问题吸引了来自计算机学科、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以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学者的关注和投入,数据管理相关议题再次引起高度关注。 本次论坛在数据管理、 数据治理及数据分析等方面亦有部分代表作品。

以数据分析主题为例,《数字空间视角下智慧城市全景数据画像实证研究》 根据各维度内在逻辑数据构建智慧城市数据标签框架, 采用灰色加权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城市数据进行评估、排序和关联分析,以发现城市各维度内部逻辑及外部关联, 通过KMeans 聚类分析方法得出4 组具有显著差异的智慧城市全景数据画像群体结构。 针对每个城市类型数据画像的关键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为智慧城市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数据画像标签类型解释, 实现对城市运行状况的全景化数据呈现。针对政府数据开放,《开放政府数据何以成功? ——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数据“供应-创新-消费”分析框架,利用115 个国家在2013-2016年的跨国数据, 实证检验了影响各国开放政府数据发展水平的因素,该研究指出治理能力、创新能力、公众参与是促进开放政府数据发展的关键因素。 科研数据共享目前数据管理领域焦点议题之一,《科研数据开放共享的利益相关者互动模型构建》 一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出发, 利用威勒模型对科研数据开放共享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及利益诉求进行梳理,构建科研数据开放共享利益相关者互动关系图,并据此提出促进科研数据开放共享的对策。

国内部分院校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都在积极增设数据科学与数据管理相关课程, 甚至个别已经尝试做出从信息管理向数据管理转型的举措,但本次论坛在该方面的投稿数量并未呈现出井喷式的现象。另外,数据管理本质上应该是立足管理实践需求开展的管理问题研究,然而在有限的投稿中,很大一部分还是相关技术在具体领域的直接应用,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工具导向特征。 这一研究范式的成果在当前部分学术刊物有较多刊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应用虽然能在一定程度解决实践问题,但更需要关注实质上对本学科产生的真正知识贡献,且这种取向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同时关注人、 信息和技术的整体话语体系有待进一步融合。

5.4 计量与评价

自从三大定律(布拉德福定律、齐普夫定律、洛特卡定律)问世以来,文献计量学一直作为情报学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得到认可和应用。 随着研究对象的扩充,分别以文献、信息、网络、科学等为对象形成相应的文献/信息/网络/科学计量学以及更加广义的Altmetrics,广泛应用于科学生产统计与评价等领域。目前,计量与评价研究的学者已经形成图书情报领域一支颇具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

本次论坛投稿在该板块的投稿大体分为三种类型:(1)对评价理论的探讨和计量相关指标的构建。如《科学共生内涵、测度及其机理研究》将共生理论应用在科学学研究领域,提出了科学共生的内涵,提出并解释了科学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科学共生的程度及其度量,科学共生的现实根植性这三个基本问题并阐述了科学共生的创新驱动机理。《用户动机视角下的Altmetrics 指标研究》 从用户动机视角对Altmetrics 指标的本质和价值进行分析,从动机理论方面探索Altmetrics 在科研影响力评价中的可用性, 完善Altmetrics 指标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使Altmetrics 的应用更为科学合理;(2)评价工具的构建与应用。如《内外稿分布视角下面向高校学报评价的Pio 指数构造及实例研究》 研究发现,Pio 指数与h 指数、p 指数、影响因子无相关性,但是Pio 指数是上述各评价指标应用于高校学报的有益补充,它能够在上述评价指标结果的基础上有效解释内、外稿是如何影响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 研究进一步指出,内稿率与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没有必然联系,高校学报应当立足办刊定位, 在重视外部稿源的同时,应当更加充分挖掘优质内稿;(3)计量与评价研究的综述。如《科技文献低被引研究发展动态与关键主题综述》 将科技文献低被引研究内容归纳为四大主题:低被引阈值及其比例研究、低被引率演变规律研究、文献低被引影响因素及未来价值预测研究、低被引指标在科研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进而从科技文献发表时间演化分析的角度分别评述了四大研究主题的发展动态及存在的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 本次论坛该领域仅有极少数投稿只依靠计量和评价工具对具体领域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这类研究属于计量工具的具体应用,创新贡献有限。 总体上,该领域投稿质量整体有所提升,不少学者开始着眼于关注计量与评价领域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和指标构建, 或者面对具体问题尝试构建针对性对策,有助于实质性推进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5.5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科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主题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长期关注的话题, 特别是面对学科可持续发展问题, 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如面对互联网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挑战对图书情报教育的反思; 应对知识管理冲击对学科定位的调整;在大数据时代,信息 素养教育应该如何开展等;以及借鉴比较教育学等学科理论探讨中外学科教育比较研究的问题、 方法与使命等基本理论问题等。 学科发展是学术共同体赖以生存的前提,很多学者对此高度关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且此次论坛与2019 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研究生教育论坛合并召开, 有较多的投稿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主题,大体包括如下方面:

(1)国际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 其中,以学科整体教育为对象的研究,如《北欧四国图书情报机构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启示》对北欧四国10 所图书情报机构的官方网站进行调查,对其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体系、就业去向进行分析,有助于我国学者对两国图书情报研究生教育进行对比, 进一步思考我国图书情报教育未来发展。另外,以具体学科或方向为例的教育探讨,如《立足本土与跨界融合:欧美数字人文教育发展现状及启示》以欧美14 所开设了数字人文学位的高校为样本,从学位体系、学习方式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与项目课题等方面分析欧美数字人文教育发展现状, 从立足本土与跨界融合的教育理念、理论融入与实践结合的培养模式、社会需求与职业发展的双向考量、 技术思维和人文理念的教学观念四个方面分析欧美数字人文教育发展的特色,并借鉴欧美地区发展经验、结合我国数字人文教育现状提出建议。

(2)立足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科教育现状的反思与探讨。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学数字转型的框架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为例,该文使用文本分析提炼由“整体背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支持”“评估与考核” 五大维度构成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学数字转型框架并结合案例分析得出应用策略:深化数字转型背景认识以驱动教学创新、人文与技术并行以系统扩充教学内容、 多空间延展教学方式以匹配多元化教学活动、 借力第三方网络平台以完备教学基础设施、 多维度构建考核体系以保障教学效果。《连续体思想中的信息观及其对我国信息管理学科的启示》以连续体思想的信息观为指导,结合国际案例分析, 构建对我国档案学及其他同源学科的发展与转型的对策。 此外,《以学术层次提升促进一级学科开放融合》 从学术研究层次视角出发提出学科开放融合的建议也颇有代表性。 还有针对具体学科或课程教学的总结与反思,如《基于PBL 教学模式的<信息资源建设>课程改革实践及反思》《师生合作与深度参与:档案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创新》等具有一定代表性。

(3)信息职业人才培养。该方面不局限在正规学科教育领域, 针对特定方面信息职业人才需求开展研究,如《传播学视域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创新范式探究》《我国阅读推广专业人才供需矛盾分析》分别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和阅读推广两方面的人才需求出发,尝试构建解决方案。

青年学者对学科发展的关注是学科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次论坛该领域的投稿无论是数量还是具体问题均很好的继承了本学科始终秉持的关注学科发展传统,特别是国际化视野、问题与实践导向、开放包容的格局等特征值得肯定, 对未来学科发展的推进意义也很值得期待。 然而,就投稿内容而言,仍然由较多研究从表层话语解读学科定位, 有待从学理层次深入分析和论证;或者直接引进国际经验,对本土化推广的适用性论证不足; 视野格局略显局限, 将本学科置于整个科学发展体系中的整体性考察有待进一步提升。

5.6 档案管理及新机遇

关于档案学研究对象的争论一直存在,但将其对象总结为档案、 档案现象及档案工作规律在一般意义上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此,无论是传统档案工作指涉的业务对象, 还是数字化环境下档案学研究对象的扩充与转型都是档案学领域应当关注的对象。 数字人文作为人文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结合的研究领域,档案学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次论坛投稿涉及的相关主题包括档案管理技术、 数字人文、档案治理等主题。 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档案学基础理论探讨和思辨。相比较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 档案学学科有更强的人文学科色彩和思辨传统。如《档案数据化趋势下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生命力探析》《走向正义: 档案治理的应有之义》《硬币的背面:档案治理的伦理体系探寻》《新时期中外档案合作与交流的理论基础与模式构建策略》《档案化:档案科学介入数据资源管理的理性思考》等文章均能体现档案学从基础概念、理论、伦理到新的研究对象、范式的反思与争论。

(2)档案管理业务实践的分析与对策。如对档案潜在用户向实际用户的转化的关注,以《档案潜在用户及其转化探析》为例。应对合作交流挑战,《新时期的中外档案合作交流:实践探索、理论基础与新模式构建》 指出新时期中外档案合作交流的实践探索应主要围绕“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档案文化合作交流、档案知识共建共享、 技术标准共商共建与档案记忆研究交流四个方面展开。 面对电子文件管理需求,《商业性文件中心参与电子证据保全的模式研究》采取案例分析方法探讨关于电子证据的认定争议,提出了“商业性文件中心全程管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外包服务行业协会监督与评估+公证与鉴定机构出具证明文书” 的电子证据保全模式和商业性文件中心的服务拓展的相关对策性建议。

(3)数字人文驱动的档案学相关研究。数字保存、数字记忆、数字管护等手段与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带来了很多新的研究问题。《面向数字记忆保存的网络存档研究:进展、问题与对策》结合研究与实践进展,从概念层、方法层、具体行动层三个方面解析数字记忆与网络信息存档的现存鸿沟, 并提出我国面向数字记忆保存的网络信息存档发展方向: 一是达成具有一致性的贯通理论与实践的概念体系; 二是构建更具应用性的方法模型; 三是形成策略推进实践行动。 面对数字资源整合的现实问题,《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过程中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以赋能思维为视角》通过对104 家机构(档案馆/局、政务资源中心和大数据管理机构等) 实地调研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挖掘其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并分析这些隐性知识在实现整合与服务中的作用, 以期为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提供保障;《解构与重组: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资源整合模式探索》以解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分别将“数字人文研究”与“档案资源整合研究”解构为主体、客体、方法、技术和服务五大元素, 剖析了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资源整合研究开放化、创新化和智慧化转型的可能性,进而以“数据组织-知识发现-知识服务”为重组路径,对解构后的元素进行重新组合, 从研究范式上构建了新型的档案资源整合模式。 《“数字人文”背景下LAM 数字资源整合研究》从资源要素、技术要素和服务要素三个层面厘清了“数字人文”背景下LAM 资源整合的发展脉络,并从机构整合、对象整合、内容整合和服务整合四个层面梳理出“数字人文”背景下LAM 资源整合的可行路径。针对具体数字人文项目,通过元数据描述, 引入关联数据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对相关资源进行关联组织研究,这方面以《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苏轼镇江诗词的关联组织研究》为代表。

在本次论坛中,无论是传统档案学研究对象,还是数字人文背景下的档案管理相关议题都获得了突出的彰显度。特别是在数字人文驱动下,该领域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呈现很强的开放性;注重思辨的理论传统得到延续,同时实证研究取向也得到了积极接受和认可, 二者如能进一步融合有望进一步实现档案学二级学科更多的知识贡献。

5.7 其他

本次论坛在主题上有广泛的覆盖度, 除了上述相对集中的主题板块之外,也呈现出一定的集聚度。

(1)信息处理相关技术。 对信息技术的关注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传统, 特别是关于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组织、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技术更是关注焦点。为了实现对文献相关内容的自动分析,《基于学术论文全文的研究方法实体自动识别研究》和《基于学术论文全文的情报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半自动构建研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技术探索。 面对领域新兴主题演化趋势预测和舆情演化特征等实际问题,《基于突发检测与一体化语言系统的领域新兴趋势探测方法》《面向话题演化的噪声特征识别研究》《基于“色散-叠加” 的多维度微博信息交互演化模型研究》《基于Word2Vec 和SVM 的微博舆情情感演化分析》这4篇文章分别从不同技术角度对相似问题开展了技术攻关,对相关领域的应用进展有较好的推进作用。

(2)信息社会问题。关注特定群体的信息需求及其满足过程,考察ICT 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信息社会问题领域通常的关注点。本次论坛《我国返乡创业信息资源的精英俘获现象表征及其影响因素》 从返乡创业信息资源分配过程中信息不平等的优势一方着眼,分析造成精英俘获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相关理论体系并且对当前基层信息服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小世界情境下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信息搜寻》《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文化信息服务研究》 则分别直接瞄准了人口较少的民族和新生代农民工这两类社会弱势群体, 对其信息行为开展社群信息学探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科研管理相关问题。面对科研环境的变化和协作需求的复杂化,众筹科研、跨学科合作等方式成为常见的科研组织形式,《国际科研众筹项目的特征描述、主题分析及属性对比:基于Experiment 平台的发现》对科研众筹项目的基本特征、研究主题和不同类型科研众筹项目的属性对比进行研究, 并从信息审核机制、 社交机制和信息展示机制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组织视角下跨学科科研合作运行机制研究——以斯坦福大学跨学科研究机构系统为例》以斯坦福大学跨学科研究机构为例, 从价值感知与合作氛围、学术交流模式与科研基础设施、团队凝聚力、利益保障机制、宗旨和目标、政策与战略、科研资助情况、管理模式这8 个方面,对组织视角下的跨学科科研合作实践关键要素进行剖析,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组织视角下跨学科科研合作运行模型, 涵盖3 层要素,即“3 个阶段、1 个纽带、8 个影响因素”,为跨学科研究机构提供跨学科科研合作行动指南与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 本次论坛投稿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中部分传统研究主题,如信息组织、竞争情报、电子政务等未能直接体现,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主题在本次论坛处于缺失状态, 而是更多以元数据、数据挖掘、政府数据开放等相关议题或更加聚焦的主题形式出现, 或者与其他主题进一步融合形成新兴主题。

本节梳理的上述主题虽然尚未形成本次论坛的主流讨论内容,但仍具有较为突出的代表性。以信息社会问题为例,不少研究是从中国本土实践出发,尝试构建更有针对性的理论框架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以此逐渐形成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学术话语, 这一研究取向值得肯定和进一步关注。同时,在突出理论深层次构建和技术的原始性创新及整合性创新方面,相关主题在未来一段时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6 整体评价与结语

作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青年学者在全国范围的首次聚会, 本次论坛无论是在会议规模和组织形式方面,还是在议题广度和讨论深度方面,都非常出色的实现了会议的守正、 创新的宗旨和定位。论坛的议题广泛覆盖三个二级学科及相关领域,集中表达了青年学者对学科未来发展的关注, 彰显了青年学者学术思想和学科发展的青春活力, 特别是专业期刊的参与对加强青年学者的深度交流协作起到了显著助力作用。

广泛覆盖,百花齐放。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包括台湾地区高校在内的全国90 余家单位的400 余位代表积极参会, 会议规模在一级学科国内学术会议中位居前列, 充分体现了本次会议的代表性和广泛影响力。

聚焦热点,引领方向。作为融合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的创新平台, 其聚焦的前沿问题及学科热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从投稿主题分布情况看,图书馆职业与事业、信息用户研究、数据管理、计量与评价、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档案管理及新的机遇等板块的相关主题充分体现了本次论坛的覆盖度。数字图书馆建设、智能化档案管理技术、科学数据管理、用户信息行为、知识和数据存档归档、跨学科合作、学科人才培养和课程等主题将会成为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延续传统,有序融合。 从投稿的学科归属来看,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及相关学科有一定的融合趋势, 但总体而言各个二级学科的核心话语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如图书馆学对职业、事业、制度、用户等维度的关注,情报学对技术、系统、量化指标等维度的偏好,档案学对观点、业务、应用等维度的青睐。就文章类型进而推及研究范式而言, 三个二级学科均在向实证研究为主流范式的方向转向, 在这一转向过程中各个二级学科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各自的学术传统。

知行并重,开放包容。本次论坛有为数不少侧重业务实践的文章, 这类投稿同样代表了学科共同体的话语诉求。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有很强的应用性, 学术研究与业务实践不应该是彼此割裂的关系,本次论坛在重视实证研究论文,关注优秀观点型论文的同时, 给了来自业务实践一线工作者展示的舞台,这一点是论坛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体现。

深入研讨,激情碰撞。 15 位专家主题报告和14场分会场报告, 让现场参会人员充分享受了学术交流的饕餮盛宴, 在聆听前辈专家学者对学科发展精辟概况和高屋建瓴指导的同时, 更听到了广大青年学者对学科发展积极关注和热切的话语诉求, 更看到了多元视角的学术思想碰撞带来的激情火花,充分彰显了本学科未来的勃勃生机和发展图景。

形式创新,协同发力。作为论坛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报展示、新书交流、学科教育专题研讨、期刊交流冷餐会等活动,让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从事不同研究方向等青年学者们更加自由地充分交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国22 家学术期刊编辑不仅在期刊冷餐会环节与广大与会者面对面交流, 更是直接参与了各个分会场的学术报告点评与讨论,来自教学科研、出版发行、 业务实践等不同岗位工作者在借助本次论坛的平台形成了协同发力的共同体, 为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在未来更加繁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一级学科内部长期存在的话语碎片化、内生力不足的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存在,一级学科自我消解危机的“警报”仍未解除。此外,二级研究问题泛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有体现, 二级学科之间仍然有较大的对话和融合空间,特别是一些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共识方面,有待进一步寻求共同话语,对一级学科定位的反思,凝练学科话语共识仍然任重道远。 面对学科发展未来,凝练学科内涵,加强一级学科学术共同体对学科挑战的应对能力,推进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及其他相关二级学科之间的融合, 仍是未来青年论坛的使命所在。

致谢: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闫慧副教授提供的论坛投稿数据, 并为本项研究提供的论文思路和修改意见。 感谢编审人员在优化和完善本文过程中提供的建设性建议。

猜你喜欢

投稿学科图书馆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图书馆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去图书馆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