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思想的形成

2019-02-22万峰宇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矛盾思想发展

万峰宇

(1.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2.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3)

十九大的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理解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为确立和坚持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和中心任务提供了依据,也是我们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有利于统一人们在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上的分歧。

一、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思想的依据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矛盾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与实践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理论和历史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矛盾动力论”,提出矛盾就是“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而转化”[1](P46),着重阐述了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强调,一种社会只有成为生产力的阻碍之后,才可能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P592)在这里,把握了社会矛盾运动的规律性,强调物质生产力在社会发展矛盾运动中的前提和决定作用,它们“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3](P648)。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找到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钥匙,并提出了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使其社会矛盾思想具有指导实践作用。并预见到就是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P505)。列宁认为,矛盾是对立的,同时,矛盾也是统一的,只是统一是相对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则是绝对的”[4](P158-159)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的思想,他将经济生活从社会生活中划分出来,在社会关系中特别突出了生产关系,将影响生产关系最重要的因素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样,就把社会矛盾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十月革命以后,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与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社会的矛盾的性质完全不同,强调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5](P59)。

毛泽东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的思想和观点,创立了社会主义矛盾理论。明确提出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并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总体上是“相互适应”的。创造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思想,即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并认为,两类矛盾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6](P215)。强调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仍然是矛盾。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前提和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的东方社会主义大国,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只有把握“主要的矛盾”,抓住“主要的矛盾方面”,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真正地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毛泽东认为,在认识和处理各种事情时,必须把把握事物的矛盾,在许多矛盾中,必然有一种主要矛盾,即影响和制约其他矛盾发展的矛盾,必须在其中找出并抓住主要矛盾,“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7](P320)认为,在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中,领导作用必然只有一种主要矛盾。“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因此,他告诫我们,在研究复杂问题时,必须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只要把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因此,“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毛泽东认为,矛盾体的两个方面,也要抓住主要的方面,只有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才有利于矛盾的有效解决。关于什么是主要的方面,他认为,“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同时,毛泽东还认识到,主要的和次要的矛盾,矛盾的主要的和次要的方面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它们之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关系,而是可以转化的。[7](P322)正是毛泽东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使得党在各种情况下,找准革命的对象,完成根本任务,使我们取得得了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顺利推进。当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也出现过失误,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也从反方面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否准确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性。总之,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两类矛盾的思想及其关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思想对于后来我们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关于社会主要理论和实践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这也是拨乱反正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前提。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8](P120)在我国剥削阶级被消灭以后,邓小平认识到,“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但主要不是要靠阶级斗争的方法去解决,而应主要运用法制的手段来解决。因此,绝不能因为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而影响和改变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邓小平在继承和发展八大关于社会的主要矛盾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我们的中心工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以主要任务为线索,探索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并通过主要任务来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完成主要任务有机结合起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完成主要任务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有利于坚定全党和广大人民完成主要任务的决心。邓小平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主义本质结合起来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的,主要矛盾的解决是与社会主义本质相一致。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途径,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本质也突出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十四大确认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十五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是要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贯穿到全过程,并融入到社会生活各方面。这样,在客观上就把社会主要矛盾和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以及基本路线结合起来了,把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江泽民把社会主要矛盾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指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9](P163)江泽民就把主要矛盾和党的指导思想结合起来了。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坚持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民对物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了新的特征,胡锦涛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没有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两个没有变”,即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因此,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同时,在新的形势下,要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科学发展。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坚持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强调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全面需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进行。”在这里,在坚持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情况下,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全面需要”[10](P14)。胡锦涛在坚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情况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上,提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调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满足人民的“全面需要”。

二、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思想形成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三个没有变”即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都没变。按照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对我国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一直坚持“三个没有变”。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收看《复兴之路》讲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研究决定全面深化改革仍然坚持三个“没有变”。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来认清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重要性,使全党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改革的方法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的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在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着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必须要有战略思维,要“有全局观”,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对社会各种矛盾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强调要牵住“牛鼻子”。要善于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解决其他社会矛盾。在此,习近平从方法论的高度强调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习近平强调战略思维、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抓住重点工作,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11](P23)这些都表明,习近平密切关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变化的新动向,一方面,十分审慎,坚持“三个没有变”,另一方面,又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习近平判断我国社会主要主要矛盾及把握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2017年习近平的“7.26”讲话和十九大。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正是在这次全会上,习近平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与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提了出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和影响人民美好生活的具体内容都一一列举出来了。虽然,这次全会上,习近平仍然坚持“三个没有变”,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把正在变化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这还是第一次。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特别强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2](P96)这时,习近平已经把主要矛盾的重心转向了人民生活方面。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将我国主要矛盾具体化。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11](P22)据此,有人认为,习近平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判断,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四个全面’是当前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意即‘四个全面,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在当前的具体化,”“这种政策化的表述,强化了问题意识,要以‘四个全面’作为突破口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1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了习近平对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战略上更加全面,并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方法具体化。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解决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问题,实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转化。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坚持发展仍然是解决当前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让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成为改革强大的牵引。习近平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判断就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标志着习近平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认识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习近平敏锐地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种新特征。2014年12月,习近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强调要通过创新来转变方式,转换动力,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因此必须勇于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转换经济发展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11](P235)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认为,在这“五大发展理念”中,核心是创新,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是创新能力问题。要着力解决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习近平强调,“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11](P203)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展不充分问题,强调“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11](P201)同时,他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党执政的首要使命,“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1](P30)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和斗争的全面研判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论断,标志着习近平社会主要矛盾思想的正式形成。2017年7月26日的“7.26”讲话中,习近平再一次从方法论的高度强调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方法。并强调指出,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11](P61)。习近平在此已明确地将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重点”,并且是”唯一”的重点提出来了,表明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思想已呼之欲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在‘7·26’讲话中,习近平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4]并且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了“四个伟大”的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四个伟大”,在“四个伟大”中,把“伟大斗争”突出提出来了,这也就是在告诫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对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仍然要保持高度警惕,“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但是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比是次要矛盾。”[15]十九大强调,“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这场斗争中的诸如“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等,如果不进行伟大斗争,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们仍然没有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要矛盾。正是在审慎地对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内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主要方面的转化,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标志着习近平社会主要矛盾思想的正式形成。

猜你喜欢

矛盾思想发展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