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中的叠字“萋萋”

2019-02-22贺逍遥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叠字春草芳草

贺逍遥, 吴 然, 钟 宇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唐诗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化艺术的瑰宝,讲究韵律,用字考究,其中叠字的运用,颇具特色。本文以《全唐诗》中一共出现了126次的AA式叠字“萋萋”为研究对象,运用邢福义先生的“小三角”理论和方法,[1]考察唐诗五、七言句中“萋萋”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

一、语表形式

考察唐诗中叠字“萋萋”的语表形式,可以从“萋萋”在唐诗中的位置和句法特点等两个方面进行。

(一)“萋萋”在诗句中的位置

1. 居诗句中一二字。如:

(1)萋萋春草绿,悲歌牧征马。(刘希夷《洛川怀古》)

(2)的的冒空园,萋萋被幽谷。(无名氏《霜菊》)

(3)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王维《田园乐七首(一作辋川六言,第六首一作皇甫曾诗)》)

上面的例句中,叠字“萋萋”都居句中一二两字,且在例(2)和例(3)中,叠字“萋萋”分别于叠字“的的”与“落落”配对使用。

2. 居句中三四字。如:

(4)独有萋萋心,谁知怨芳岁。(崔国辅《题预章馆》)

(5)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上面的例句中,叠字“萋萋”都居句中三四字,且例(5)中叠字“萋萋”与叠字“历历”配对使用。五言中,叠字“萋萋”居三四字,有且只有例(4)一个例子,这和诗歌的平仄韵律有关。

3. 居句中四五字。如:

(6)野凉疏雨歇,春色遍萋萋。(李白《晓晴(一作晚晴)》)

(7)云中路杳杳,江畔草萋萋。(赵嘏《杂曲歌辞·昔昔盐·那能惜马蹄》)

上面例句中,叠字“萋萋”都居五言诗句的四五字,且例(7)中叠字“萋萋”与叠字“杳杳”配对使用。从收集的语料看,叠字“萋萋”不出现在七言诗句的四五字位置。

4. 居七言五六字。如:

(8)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杜甫《乐游园歌》)

(9)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白居易《早冬》)

叠字“萋萋”居七言诗句五六字的例子只有以上两列。

5. 居七言六七字。如:

(10)折柳亭边手重携,江烟澹澹草萋萋。(《无闷暮春送人》)

(11)一院无人春寂寂,九原何处草萋萋。(吴融《和人有感》)

上面的例句中都是七言律诗,“萋萋”在其中居末尾六七字,且例(11)中叠字“萋萋”与叠字“寂寂”配对使用。

(二)“萋萋”的句法特点

“萋萋”属单音形容词的重叠,重叠之后属状态形容词。叠字“萋萋”在诗句中位置多变,可以做定语、状语和补语,也可以在主谓结构中充当谓语,在构成诗句方面,灵活多样。本文将分五、七言来讨论叠字“萋萋”的句法特点。

1. 五言唐诗中“萋萋”的句法特点

居五言一二字,形成定中或状中结构。

A.定中结构:

(12)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王勃《临高台》)

(13)萋萋巫峡云,楚客莫留恩。(鲍溶《范真传侍御累有寄,因奉酬十首》)

以上2例中,叠字“萋萋”均为定语,修饰草、云。

B.状中结构:

(14)尽向庭前种,萋萋特地愁。(陆龟蒙《庭前》)

(15)春草荒坟墓,萋萋向虎丘。(罗隐《姑苏真娘墓》)

以上例子中的叠字“萋萋”都作状语,后面所接均为动词性短语,构成状中结构。

居五言三四字,形成定中结构。在全唐诗中仅此一例:

(16)独有萋萋心,谁知怨芳岁(崔国辅《题预章馆》)

居五言四五字,形成主谓结构。

(17)三月草萋萋,黄莺歇又啼。(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

(18)伤心独归路,秋草更萋萋。(钱起《山下别杜少府》)

以上例子中的叠字“萋萋”都作谓语,与前面的名词性成分构成主位结构。

叠字“萋萋”在五言诗句中,除了可以做定语、状语和谓语之外,还可以做状语:

(19)天池光滟滟,瑶草绿萋萋。(元稹《青云驿》)

(20)处处碧萋萋,平原带日西。(齐己《春草》)

(21)更待风景好,与君藉萋萋。(王维《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

以上例子中的叠字“萋萋”都作补语,与前面的动词性成分构成中补结构。换一句话说,叠字“萋萋”在五言诗句的四、五字位置,也可以看成谓语部分,是与前面的谓词一起构成中补结构之后,再做诗句的谓语。

2.七言律诗中“萋萋”的句法特点

居七言一二字。此种情况仅有以下三例:

(22)萋萋麦陇杏花风,好是行春野望中。(羊士谔《野望二首》)

(23)鱼钥兽环斜掩门,萋萋芳草忆王孙。(赵光远《题北里妓人壁》)

(24)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唐彦谦《春草》)

例(22)和(23)中“萋萋”作定语分别与“麦陇”“杏花”构成定中结构;例(30)中“萋萋”也有指称化的倾向,指代繁盛的草木,在全句中作主语。

居七言三四字,作为诗句的谓语。如:

(25)茭叶萋萋接烟曙,鸡鸣埭上梨花露。(温庭筠《雉场歌》)

(26)都门霁后不飞尘,草色萋萋满路春。(韩翃《送襄垣王君归南阳别墅》)

例(25)至(26)中的叠字“萋萋”均作谓语,与前面的词构成主谓结构。

居七言五六字。此种情况《全唐诗》中也只有例(27)和(28)两例:

(27)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杜甫《乐游园歌》)

(28)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白居易《早冬》)

例(27)中“萋萋”与“长”构成状中结构,例(28)中“萋萋”与“草”构成定中结构。

居七言六七字,作谓语,形成主谓结,或作补语,形成中补结构。如:

(29)柳丝斜拂白铜鞮,弄珠江上草萋萋。(韦庄《浣溪沙》)

(30)闻道慈亲倚门待,到时兰叶正萋萋。(李嘉《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

(31)水蓼冷花红蔟蔟,江蓠湿叶碧萋萋。(白居易《杂曲歌辞·竹枝》)

(32)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春草绿萋萋。(温庭筠《杂曲歌辞·杨柳枝》)

在上面的例子中,例(29)中的叠字“萋萋”直接作谓语,与前面的体词性主语形成主谓结构;例(30)中的叠字“萋萋”也是做谓语,前面有状语“正”修饰,与前面的体词性成分“兰叶”形成主谓结构;例(31)和(32)中叠字“萋萋”都是作补语,与前面的谓词性成分“碧”和“绿”形成中补结构。换一句话讲,也可以看做整个诗句的谓语成分,只不过是先与前面的谓词组合成中补结构之后再做诗句的谓语。

值得注意的是,“萋萋草”和“草萋萋”的配搭是完全不同的。虽然由相同的词构成,但由于语序不同,其句法特征也完全不同。上文已经提到,“萋萋草”是定中结构,而“草萋萋”则是主谓结构。通过调整语序,二者可以互换。郑远汉先生曾在《结构变换修辞论——定中式和主谓式的换用》一文中提到:“形容词或形容词组做定语,如果是修饰性的,一般都能变换做谓语。[2]这样的定中结构可以与主谓结构相互变换。”因此,由于位置不同,“萋萋”在唐诗中呈现出不同的句法特征。

(三)关于“草萋萋”

“草萋萋”是单音名词“草”和叠音形容词“萋萋”的组合,在全唐诗很常见,据统计,有71例。如:

(33)三月草萋萋,黄莺歇又啼。(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

(34)若能为休去,行复草萋萋。(刘长卿《贾侍郎自会稽使回篇什盈兼蒙见寄一首…数事率成十韵》)

(35)上兰门外草萋萋,未央宫中花里栖。(王维《听百舌鸟》)

(36)长信梨花暗欲栖,应门上籥草萋萋。(王沈《相和歌辞·婕妤怨》)

上面的四个例子都是单音名词“草”和叠音形容词“萋萋”直接连用的例子。通过语料分析,我们发现,单音名词“草”和叠音形容词“萋萋”直接连用时候,一般只出现在诗句的句尾,或上句或下句,在句中也有“寒草萋萋”“芳草萋萋”等。而且,我们还发现,叠音形容词“萋萋”在诗句中,90%和草有关。《说文解字》中说道:“艸盛。从艸妻聲”,其本义就是指草茂盛,如《诗经》曰:“菶菶萋萋”,又如“芳草萋萋”,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全唐诗中的AA式叠词“萋萋”和草的关系如此密切。

二、语里意义

“萋萋”的语里意义,可以从“萋萋”的词汇意义和与上句或下句中叠字的语义组配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萋萋”的词汇意义

根据各个辞书对“萋”和“萋萋”的解释,我们总结了“萋萋”的三个主要含义:

1. 草木茂盛貌。

《辞海》中“萋萋”的释义其一:“茂盛貌。《诗·周南·葛覃》:‘维叶萋萋。’”[3]《连绵字典》:“萋萋,一,茂盛也。”[4]《王力古汉语字典》:“萋萋,一,草木茂盛的样子。”[5]毛传:“萋萋,茂盛貌。”明何景明《平夷》诗之一:“滇南八月中,绿林何萋萋。”以上释义及释例均可看出,“萋萋”有表示草木茂盛的意思。在《全唐诗》中表此意项的例子有:

(37)相思立高巘,山下草萋萋。(齐己《岳中寄殷处士》)

(38)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王绩《石竹咏》)

(39)水蓼冷花红蔟蔟,江蓠湿叶碧萋萋。(白居易《杂曲歌辞·竹枝》)

(40)萋萋御亭草,渺渺芜城云。(皎然《京口送卢孟明还扬州》)

2. 云起貌

《辞海》中“萋萋”释义其二:“云起貌。《诗·小雅·大田》:‘有渰萋萋。’渰,云兴貌。按《汉书·食货志上》、《说文》等都引作‘凄凄’。”[3]《汉语大字典》中对“萋萋”的解释其二:“同‘凄凄’,云流动貌。”[6]《王力古汉语字典》:“萋萋,二,云流动的样子。”[5]毛传:“萋萋,云行貌。”但在《全唐诗》中表此意项的例子仅有一例:

(41)萋萋巫峡云,楚客莫留恩。(鲍溶《范真传侍御累有寄,因奉酬十首》)

3. 华丽貌

《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萋萋,华丽的样子。”[7]晋潘岳《藉田赋》:“袭春服之萋萋兮,接游车之辚辚。”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眇眇玄宗,萋萋辞翰,义既川流,文亦雾散。”唐李德裕《重台芙蓉赋》:“掩萋萋之众色,挺嫋嫋之修茎。”《全唐诗》中无表此意项的例子,以形容草木茂盛之意为多。

另《连绵字典》中“萋萋”的释义还有“尽力也”,[4]但此意项只在《连绵字典》中出现过。《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对单音节“萋”的解释还有“恭敬谨慎的样子。”[5]

(二)“萋萋”与上下句中叠字的语义组配

唐诗中的诗句多是成对出现的,称为“对句”,为追求对仗工整很多诗人会在对句中成对使用叠字,因此“萋萋”常和其他叠字成对出现。有时“萋萋”与对句中的叠字是相反相对的,有时二者语义属于同一类别,也有时二者语义并不相反,也不属于同一类别。

1.“萋萋”与上句或下句中叠字的反义组配。如:

(42)一院无人春寂寂,九原何处草萋萋。(吴融《和人有感》)

(43)愁黛不开山浅浅,离心长在草萋萋。(吴融《玉女庙》)

(44)蟠蛟冈隐隐,班雉草萋萋。(杜牧《朱坡》)

(45)层城渺渺人伤别,芳草萋萋客倦游。(胡宿《津亭》)

例(42)中“寂寂”形容孤单冷落的样子,而“萋萋”多指草木繁盛的样子,一个冷清一个繁盛;例(43)中“浅浅”形容山浅短低矮的样子,与“萋萋”繁盛茂密的样子也呈相反之势;例(44)“隐隐”指山隐约不分明的样子,与“萋萋”也是反义相对;例(45)“渺渺”也有苍茫冷清之意,与“萋萋”繁盛的样子形成对比。

2. “萋萋”与上句或下句中叠字的类义组配。如:

(46)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王绩《阶前石竹》)

(47)萋萋绿远水,苒苒在空林。(孙鲂《芳草》)

(48)萋萋如恨别,苒苒共伤春。(殷文圭(春草碧色))

(49)欲归江淼淼,未到草萋萋。(王维(送张五諲归宣城))

例(46)中的“晔晔”意思是美丽繁盛的样子,与“萋萋”表示草木繁盛的样子意思接近,且都是状物类;例(47)和例(48)中的“苒苒”指的是枝叶柔嫩的样子,和“萋萋”一样都可以用来描摹草木形态。例(49)中的“淼淼”形容水势浩大,与“萋萋”一个言水之盛,一个言草木之盛。

3.“萋萋”与上句或下句中叠字的其他组配。如:

(50)萋萋露草碧,片片晚旗红。(杜甫《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

(51)物色增暧暧,寒芳更萋萋。(孟郊《献襄阳于大夫》)

(52)习习东风扇,萋萋草色新。(王毂《春草碧色》)

(53)睡起晓窗风淅淅,病来深院草萋萋。(李中《赠上都先业大师》)

例(50)中,“片片”为名词性叠字,与“萋萋”意思不同,也不属于同一类别;例(51)中,“暖暖”形容的是触觉,“萋萋”是状物,不属于同一类别;例(52)中“习习”形容微风和煦,与“萋萋”语义上不同类;例(53)中的“淅淅”是象声词,形容风雨声,与“萋萋”语义上也不同类。

三、语用价值

鲁迅曾说过, 语言文字用得好, 可达到三美: “意美以感心, 一也;音美以感耳, 二也;形美以感目, 三也。”[8]叠字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若运用得当常常可以呈现出这三美,因此历来为诗人广用。随着古典诗歌的发展,叠字从简单的拟声写貌,逐渐成为诗人有意为诗的一种体现,从诗人的创作心理以及诗歌的形式、声律等方面,可以发现叠字的存在对诗歌艺术的作用并非只局限于修辞,叠字在诗歌中有深厚的语用价值。下面从意、音、形三个方面分别来谈叠字“萋萋”的语用功能。

(一)表意更贴切,语言意味深远

“意美以感心”,指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美”要有能打动人心的力量。叠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比单音语素非重叠的单一形式在表情达意上要更为贴切自然,同时可以为语言增加韵味,使得语言意味深远,在读者内心留下深刻印象和回味的空间,值得读者品鉴。虽然单音节“萋”与“萋萋”在语里意义上相差并不大,但用重叠形式的“萋萋”来描摹景物性状,更加切合景物状态,增添诗歌韵味。如:

(54)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55)萋萋巫峡云,楚客莫留恩。(鲍溶《范真传侍御累有寄,因奉酬十首》)

(56)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7)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唐彦谦《春草》)

例(54)中的“萋萋”写出沙洲之上芳草苍苍莽莽之状,对句中的“历历”凝练地写出了晴川绿树棵棵罗列,尽现眼底之貌。绿树与芳草对举,“历历”与“萋萋”相映,用词简练准确,别有韵味,景致鲜明,浑然一体,意味悠远;除描写草木茂盛之貌,萋萋还可以描摹云流动之貌,如例(55)中,用“萋萋”形容巫峡的流云,生动描摹出云动之貌,也将诗歌的韵味传神得表达出来。例(56)出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的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向来为人称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作者安排了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萋萋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使得结尾处意味深长,意境极浑成。例(57)的“萋萋”指代茂盛的春草,春天一到,天南地北到处都生长着路边的小草,依赖着草根,春草无处不绵延生长。可茂盛的春草总要催人回家,春风吹绿小草又过了一年了,因此说“萋萋”无情。诗人借着春草又绿,抒发自己久在客外地强烈的思归情绪。

(二)增加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叠字由于其音节的特殊性,使得语言节奏感强,体现了其语音上的美感。在诗歌中使用叠字的重要功用之一就是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诗歌读起来音节分明,韵律和谐,朗朗上口。“萋萋”为平声,可与仄声叠字成对出现在对句中,共同构建诗歌的整体节奏感,也可单独出现。如:

(58)半将花漠漠,全共草萋萋。(李商隐《细雨成咏献尚书河东公》)

(59)欲归江淼淼,未到草萋萋。(王维《送张五諲归宣城》)

(60)都门霁后不飞尘,草色萋萋满路春。(韩翃《送襄垣王君归南阳别墅》)

(61)塞草萋萋兵士苦,胡虏如今勿胡虏。(贯休《塞上曲二首》)

例(58)中的“漠漠”与“萋萋”都出现在末尾两字上,“漠漠”为仄声,与平声“萋萋”两两相对,韵律和谐,节奏感强,读起来流畅自然;同样例(59)中的“淼淼”和“萋萋”也是平仄对仗,使诗人反复的情感与语气得以确切的表达,使声音的节奏更整齐、和谐,利用这样的音节的重复造成形式上的整齐,语感上的和谐和以刺激感官,从而提高表达效果;例(60)和(61)中虽没有成对出现的叠字,只一个重叠式的“萋萋”,也提升了诗歌的节奏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创造和谐的形式美

一首好诗, 不仅要充分得表情达意,读起来琅琅上口, 还要看起来赏心悦目,带给读者整齐美好的享受。使用叠字可以获得语言上整齐的形式美。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其中的“建筑美”即视觉上诗文的排列美,匀称美。[9]叠字是相同语素的重叠,利用这种重叠使得相同语素反复出现,造成整齐排列的美感,尤其是在唐诗中叠字常常对偶出现,更加增添了形式上的美感。如:

(62)蝉噪秋风满古堤,荻花寒渡思萋萋。(刘沧《浙江晚渡怀古》)

(63)萋萋两岸草,又度一年秋。(于武陵《远水》)

(64)层城渺渺人伤别,芳草萋萋客倦游。(胡宿《津亭》)

(65)睡起晓窗风淅淅,病来深院草萋萋。(李中《赠上都先业大师》)

例(61)中“萋萋”单独出现在诗句末尾处,以整齐的形式收束全句,可谓点睛之笔;例(62)中“萋萋”则是作为单句的开头出现,奠定了整句形式上整齐和谐的基调;例(63)和(64)中均出现了成对的叠字,更是加重了形式上匀称美,使得语言和谐整齐。[10]

结 语

叠字“萋萋”在唐诗中使用频率高,位置灵活,除用来形容草木茂盛,还可用来形容流云、华丽的样子等,在诗歌中使用形容词性叠字“萋萋”,起到了创造意境、辅助诗歌意象生成的作用,还有助于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另外我们观察总结发现,高频的使用使得“萋萋”的描写性发生了弱化。这就可以解释为何“萋萋”的意义会由最初形容草木茂盛到后来形容华丽貌、恭敬貌。总之,“萋萋”一词出现历史久远,使用频率高,语用价值高,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叠字春草芳草
春 草
美人指
小满节感怀
奇特的叠字联
体育梦想 芳草起航
叠字家园
“青春版”越剧《春草》首演
叠字回廊
萋萋芳草忆王孙
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