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总目

2019-02-22

(括号内圆点前为期号,圆点后为起始页码)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习近平新时代观的逻辑架构

肖 柯(1·5)

他者伦理学及其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从解释学困境谈起

姜 韦(1·12)

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李 凯 郑 莉(1·18)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立场、论证方法和理论逻辑

高林远(1·27)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市场化道路

田卫民(1·36)

国家治理视域下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变迁与演进逻辑

尹启华(1·46)

改革开放40年农村教育的变迁——基于供给制度与城乡关系的双重视角

刘秀峰(1·54)

中国课程开发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

宋国才 宁婷婷(1·61)

改革开放40年幼儿教师队伍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田 涛(1·69)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特征、成就和展望

熊 梅 王 敏(1·78)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变迁逻辑与发展走向

陈 亮 王晓杰(1·86)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政治话语权重要论述的阐析

赵万江 杨雨林(5·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的历史实践

邱 爽(5·14)

新中国70年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发展

雷 勇 陈锦宣(5·23)

新中国70年来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演变轨迹与演变逻辑

——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

陈恩伦 郭 璨(5·31)

新中国70年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探析

高小立 李欢欢(5·40)

重返经典之路——杜威教育思想研究70年论略

雷 云 吴美林(5·48)

习近平政治思想进课堂研究

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价值、内容与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陈 驰 古 剑(4·5)

全面依法治国与高校思修课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融入为视角

卢 野 彭钟敏(4·13)

党内法规研究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党内法规定位——兼与“党内法规是软法”商榷

肖金明 冯晓畅(1·95)

十八大以来依规治党成效论析

商继政 王夏杰(1·104)

哲学·儒学·美学

康德哲学中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之关系新释——批判的建构性道德哲学之基石

朱会晖 刘梦瑶(3·5)

论康德的“哲学释经原理”

张 帅(3·13)

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

蔡方鹿(4·20)

朱熹与张栻之义理辨析与学脉建构——中和·仁说·道统

陈逢源(4·27)

朱熹“异端”观探微

胡长海(4·35)

刘沅及其学说湮没不彰的原因

戴森宇(4·41)

论清华简与先秦美学之“贵中”精神

谭玉龙(5·136)

审美对人自由本质的实现——叔本华审美的形而上学意义

屈理兵(5·143)

技术冲击与人文底线——兼论新人文教育的迫切性

苏德超(6·5)

人性、制度与技术:文明结构及其冲突

邓曦泽(6·13)

人性、国家间道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罗华婷 戴永红(6·21)

范仲淹的仁义之道及其对儒家道统传承的贡献

毛丽娅(6·29)

法 学

论当前司法活动中适用刑法解释的基本规则

唐稷尧(2·45)

中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研究:理解与完善

刘腾肤(2·55)

政府法律顾问选聘制度设立的目标价值与实践博弈——基于成都市的调查思考

胡 燕 卢晓莉(2·62)

我国破产财产除外制度的检视与构想——以基础权利为中心

于新循 王赛男(2·68)

隐藏的合宪性审查:“代孕子女监护权案”的法理路径与司法影响

李 帆 范继增(3·19)

我国宪法修正案的性质检视:宪法文本的组成部分抑或修正指南?

邹 奕(3·32)

民事“利益”独立保护之司法证成

王燕莉(5·82)

论个人数据的静态与动态融合的私法保护

王鹏鹏(5·90)

商标淡化与商标混淆的比较研究

任 毅(5·99)

《监察法》执法检查的实施机制

段鸿斌(6·37)

监察机关调查权内外制约机制研究

李小勇(6·46)

监察材料取得刑事证据能力的法教义学逻辑

——基于“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条款的类型化

罗维鹏(6·53)

经济学

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李丽娜 李林汉(3·43)

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区市证据

李 雪 金 琦(3·53)

长江上游大型库区移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何思妤 曾维忠 庄天慧(3·63)

旅游价格对我国公民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研究

——基于2003-2016年中国公民赴日旅游数据

张 琼 张 攀(3·72)

新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

胡小平 钟秋波(4·50)

社会资本与农民公共品需求的非正式表达

朱泓宇 肖 建 蒋远胜(4·58)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的返乡农民工创业业态选择研究

甘 宇(4·68)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70年:经验、挑战与展望

刘雨露 黄 敏(5·106)

我国耕地生态补偿实施的制度环境评价

曾庆敏 陈利根 龙开胜(5·113)

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现实困境与机制重构

——基于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分析框架

胡 原 曾维忠(5·12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结构转型:从“城市文化下乡”到“乡村文化振兴”

罗 哲 唐迩丹(5·129)

旅游论坛

社区型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空间生产与形态转向——基于惠山古镇案例的分析

郭 文(2·75)

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展及启示

粟路军 何学欢 胡东滨(2·83)

文学旅游产品的层次结构——基于多案例比较分析

李甜甜 姜 辽(2·93)

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机制研究

何成军 李晓琴 曾 诚(2·101)

中国旅游发展70年的政策演进与展望——基于1949-2018年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胡北明 黄 俊(6·63)

地方资本:一个乡村旅游研究的新概念

周 坤(6·73)

新时代旅游强省的科学内涵及其评价体系构建

王 冲 司 嵬(6·81)

教育学

中国教育知识困境的形成和超越

周 序 丁学莲(2·110)

小规模之痛:农村教学点发展困境与应对政策

——当地教师的声音与“规模效益”实践取向批判

张金龙 秦玉友(2·116)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推进难点与破解路径

李 虔(2·125)

工匠精神:提出动因、构成要素及培育策略——以技术院校为例

朱永坤(2·133)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基本特征论析

曲铁华(3·81)

如何说“国语”?——基于1933年中国第一套说话教科书的分析

吴小鸥 高千珊(3·90)

回望百年: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成就与挑战

闫广芬 陈沛酉(3·101)

家庭资本、政治信任与教育扶贫政策满意度

——基于全国31个省240个村庄的实证分析

邢敏慧 张 航(4·77)

校园欺凌防治与中学生核心素养关系实证研究

陈奕桦 谢 妮 孟志远(4·85)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价值观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蓝 海 梁 斌(4·96)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及特点

——基于“学习努力目标”的调查研究

徐燕刚 巴登尼玛(4·105)

新中国70年来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基于师范教育内外部关系的视角

刘庆龙(6·90)

幼儿园园长专业职务晋升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袁 媛(6·99)

附属型家校互动的文化困境及其突破

程肇基(6·105)

文艺学·语言学·文学

论聚合系列文本——一个普遍的文化符号学问题

赵毅衡(1·110)

走向散文性修辞:一种早期修辞传统转捩的中西比较

孔许友(1·116)

论交流叙述文本的构成

王委艳(1·125)

情节模式与反讽叙述

倪爱珍(1·132)

生命体验与禅宗诗学

邹建雄(2·142)

杜诗称引扬雄探析

王红霞 熊梓灼(2·149)

副词“还”的“反预设”功能

刘娅莉 王玉响(3·108)

从北京话语料看介词“跟”的发展

杜道流(3·114)

从朦胧诗的语法特征到文学性的实现

吴永强 邓 忠(3·119)

二语词义通达模型、影响因素及其交互效应

黄 敏 唐雪梅 黄邵娟 项 菁(3·126)

中原诗歌在西夏和契丹的传播

聂鸿音(4·113)

“找家”的书:《霍华德庄园》中的共同体重塑

文 蓉(4·119)

“中国古诗启发庞德发起了意象主义运动” 论辨正

谢 丹(4·125)

诗人拾名与国家主义派文艺

徐传东(5·150)

微文本叙述的声音机制及其象征意义

唐忠敏(5·160)

从“帝王传记”到“帝王大事记”——《史记》《汉书》“本纪”叙事异同简论

夏德靠(6·115)

思想史视阈下的“赋者古诗之流”

蒋晓光(6·127)

扬雄的文学思想与辞赋书写

熊良智(6·135)

历史学

试论北魏士族铨叙依据的“资”

刘 军(3·133)

经济发展与劳动者处境恶化——日本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内在社会根源

许晓光(3·142)

冷战前期美国海外社会形象塑造——以劳工、女性与黑人群体为中心

胡腾蛟(3·152)

南宋庆元“伪学逆党籍”真伪考论

李 超(4·133)

宋代制科与士风——以仁宗朝为中心

夏令伟(4·143)

被忽略的中国:30年来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日战争叙事

张利娟(4·151)

历史学界的崇高使命

周文玖(5·58)

进路:“反思”特质的中国史学史研究

杨艳秋(5·67)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形成刍议

刘开军(5·74)

清康雍时期川、滇、藏行政分界的两个问题

赵心愚(6·143)

宁波模式:近代中国兼顾通商与维权的尝试

杨 勉(6·150)

抗战时期青年党与川康军人的分合

黄天华(6·161)

边疆理论与边疆史地

40年来近现代康藏汉文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王 川(1·138)

地方性探索:1952年前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

——以川北行署平武藏区自治委员会成立为考察中心

王立桩(1·144)

喜马拉雅区域“通道”的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以吉隆河谷为例

刘 秧(1·153)

殊途同归: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的边疆学术传统

汪洪亮(1·160)

边疆理论研究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探讨

孙 勇 王春焕(2·5)

论“民族国家”概念及其在“中国边疆学”构建中的重要意义

杨明洪(2·12)

边疆研究的域外资源与比较可能——基于美国、法国、泰国边疆概念研究的分析与启示

袁 剑(2·20)

清前期边界观念与《尼布楚条约》再探

易 锐(2·27)

以教翼政: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传昭布施

邹 敏(2·35)

巴蜀论丛

李白交游“五陵豪”考辩

刘飞滨 李文玉(2·154)

园林·风景·文学——从成都西园看文学景观的形成

米昊阳 邓前程(2·160)

论曾玙的巴蜀情怀及其对巴蜀文化的贡献

林家骊 李 敏(2·168)

清代成都平原的场镇及其社区——以简州镇子场为例

郭广辉(3·162)

编辑出版与传播

试论转载和引用对学术研究与学术评价的影响

苏雪梅(4·158)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报的发展趋势与策略

李 姝 张 放(4·164)

赛博人时代互联网治理体系中的网民策略

杨 燕(4·168)

国标《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示例中电子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纠正

罗银科 黄 晶(5·167)

会议综述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论坛”综述

汤 君(1·169)

“第三届四川师范大学-迪肯大学教育论坛”综述

顾尔伙(1·172)

大学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与担当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需要的大学治理使命’高等教育高峰论坛”综述

杨 洋(4·174)

书评

立高望远,扬帆破浪,构筑中国战略大边疆

——评孙勇著《国家战略下的大边疆战略研究》

郭 锐(1·174)

人,诗意地栖居:“前台-帷幕-后台”模式下主客的凝视与对话

——评杨振之教授新书《东道主与游客:青藏高原旅游人类学》

逄礼文(2·175)

通俗史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读《二十世纪中国通俗史学研究》

操宇晴(5·172)

一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创新之作

——评《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王国敏(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