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道德维度

2019-02-22孙其战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道德政治

孙其战

(1.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2.淄博师专外语教育系 山东淄博 255130)

党的十八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由物质性需求为主向精神性需求转变。深入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道德维度,对于深刻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促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政治道德性的追求

政治的最高目标和本质在于道德性,即追求一种最符合人性的“最佳政制”。[1](P58-63)卢梭一改始于霍布斯的契约主义进路,以“公意”为基础,弥合私利与公共善的分裂,为现代政治寻找道德合理性基础,诚然是对政治道德性的追求,可以称为道德政治。但是,恰恰因为将政治道德化的道德政治,注定了他的政治构想落入历史唯心主义的窠臼,失去现实性的根基,只能是理想的存在。尽管卢梭的“公意”契约论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但是他首次为现代政治注入了道德,开启了道德政治的论题。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武器,紧随卢梭道德政治的理想,寻求使一切人得以解放的历史密钥,一改卢梭开启的道德政治的路向,他通过政治道德的变向,真正实现了哥白尼式革命,赋予了道德政治得以可能的现实根基。马克思将一切人的解放聚焦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无产阶级,也为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道路。

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沿着马克思政治道德的进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指出:“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P48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道德品质,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对马克思政治道德的重大理论创新,更加集中鲜明地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这是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继承。但是习近平赋予改革新的内涵:一是,改革破除的是利益固化的藩篱,维护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习近平强调“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2](P103),改革是为着人民的改革,而不是利益集团谋求私利的手段。改革是否成功,要请人民做裁判,由人民判定。二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仅仅是改革发展的衡量指标,但不是最终目的,以人为中心的改革发展才是终极目标。这恰恰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物主体化,人客体化的物化现象的突围。发展的目的不是无生命的物质财富的累积和冰冷的生产数字指标的增长,其终极目的指向了人的生活状态,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人向着人自身的复归,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必然环节,换言之,这样的发展才是摆脱了异化状态的属人的发展,这样的政治才是推动人的解放的现实的道德政治。

二、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在许多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有了显著提高,摆脱了“落后”的状态,摘掉了“贫穷”的帽子,在物质生产领域实现了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但是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这些问题诚然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但是在一味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公平正义的旁落成为了当下的焦点。

受小农经济影响,我国文化传统中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主要是在平均的意义上来理解的。建国前毛泽东曾明确指出:“谁要是提倡绝对的平均主义,那就是错误的。”[3](P1314)但新中国之初,一方面要与剥削人、压迫人的封建制度划清界限,另一方面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国建立起了一大二公三纯四平均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落入“粗陋的平均主义”的泥淖,其掣肘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日益彰显。1978年起,在邓小平主导下逐步恢复按劳分配原则,打破大锅饭,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对建国之初的平均主义进行纠偏,引入商品经济,逐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资本逻辑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把寻求资本增值为唯一目的。尽管我国实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归根到底是市场经济,也就必然承受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GDP 为中轴的经济发展,在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客观上形成了对公平正义的遮蔽。如果说十八大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表现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合格”的社会主义的话,那么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则转变为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有了显著提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了更突出的问题,历史地提出了公平正义的要求。顺乎历史的脉动,习近平开启了以促进公平正义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幕。他强调指出:“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不仅难以持续,也有违公平正义。”[2](P524)

共享理念先行。在亚历山大胜利的根源里,总能找到亚里士多德。理念是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在思维中的把握,是发展方向、思路、着力点的统一体,因此,理念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行动原则。习近平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2](P199)他以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落脚点,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防止垄断,消除特权,导航的方向就是公平正义。高擎改革利剑,习近平要求改革向着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的方向前进,握正义之剑,破利益壁垒,开出乾坤公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4](P77)深化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公开招聘制度,破除就业隐形门槛,创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力促机会公平,全民共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打造小政府大社会,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促规则公平,共享奋斗的人生;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乡下人和城里人全面共享优质的公共服务、发展资源,力促权利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分配调节力度,控高调低,提高居民收入,打响精准扶贫战役,缩小收入差距,力促分配正义,共建共享改革发展红利,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5]促进公平正义需要尽力而为的魄力,但是公平正义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否则只能如同康德的道德律令,普遍到没有特殊,空洞到没有内容。在力促公平正义的同时,习近平提出要量力而为,渐进共享,不要开出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不要好高骛远,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牛鼻子,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要破解发展中的问题,又要以发展破解问题,彰显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真谛。

三、干部政德建设:道德治理的核心枢纽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党员干部是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键少数”,实现公平正义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干部政德建设可谓是关键枢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拳反腐、建章立制,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活动,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习近平指出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对于党员干部,明大德要做到筑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支撑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总开关”。只有涵养大德,拧紧“总开关”,面对大是大非,才能始终站稳政治立场,明确“四个意识”,做到“两个拥护”。守公德,要做到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为民寄情,为民谋利,为民用权,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为自己的利益,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严私德,要做到“戒贪止欲、克己奉公”。作为手握公权力的党员干部,必然面临着更多的诱惑,打着自己旗号的“亲情”,贪图物质享受的“爱情”,看重权势的“友情”,都可能成为贪腐的导火索。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慎欲制欲,才能筑牢为官从政的根基。党员干部作为普通个人,应该在独善其身的私德、相善其群的公德、报效祖国的大德方面,走在前列,发挥示范作用。党员干部作为领导无产阶级走向解放的主体力量,必须筑牢理想信念,坚定党性信仰,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四、公民道德建设:崇德向善的实践进路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明德修身,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

首先,教育是传承文明、培养道德的根本途径。家庭教育既是孩子们最早接受到的教育,又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教育,家庭教育内容中最重要的就是品德教育。习近平要求注重家风家教,帮助孩子扣好品德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习近平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教师要做塑造学生品德的大先生。习近平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习近平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历经5000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格物致知的思想精髓,涵蕴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当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要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润物无声之式,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第三,深入宣传学习道德模范。习近平指出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孝老爱亲模范、诚实守信模范、爱岗敬业模范等彰显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精神风貌,是我们开展道德建设工程的闪亮标杆和宝贵精神财富。宣传、学习道德模范,传播正能量,可以为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结语

加强干部政德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头雁效应,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塑造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高尚精神追求;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平正义发展。我们可以认为以上两个方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道德之维的主要内容。本质上来讲,两个维度的内容围绕同一个中心,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道德政治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