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新工科产业学院建设刍议

2019-02-22林建胡李文芳陈志勇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工科学院

林建胡 李文芳 陈志勇

(莆田学院 福建莆田 351100)

“新工科”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工程学科发展新规律的背景下提出[1](P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汹涌澎湃、惊涛拍岸而来,颠覆了现有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同时,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蓬勃发展的新经济和不断变革的新产业对培养现代工程人才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质以及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各高校应该紧密跟踪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主动进行人才培养结构改革,尤其注重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多元化卓越工程人才。然而,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模式对新型人才的要求,为此,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遵循“新工科”的建设要求,把握好建设机会,探索多主体共建共管新工科产业学院的实践思路,让“新工科”理念结出硕果、创出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新型工科人才。

按照教育部规划,地方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路线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1]。面对新时代新形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地方高校应该有新担当、新作为,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合作,引进知名高校、龙头企业等优质教学资源、专家,尝试打造多主体共建共管的新工科产业学院,由业内知名专家领衔的专业团队负责运营,集中力量从政策配套、教育理念、专业结构、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发力,深化产教融合和育人模式改革,为新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创新型、复合型的卓越工程人才,支撑服务地方新产业和新经济。

一、整合政策资源“新配套”,助推新工科产业学院建设发展

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指出:新工科建设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新工科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需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需要十年磨一剑;地方经济要发展,企业产业要升级,迫切需要像新工科这样的新动能来支撑,自然离不开高校人才培养。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企业和高校同向同行,循序渐进、协同助推新工科建设发展,着力从以下三点突破:第一,政策引导。在工信部、教育部引导下,当地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与地方院校一同对接名企名校、科研院所共建共管新工科产业学院,联合开设新工科专业,开展新工科建设研究,通过各方努力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质生态环境。第二,资源配置。一要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师资队伍实践教育能力。二要积极开展业界人才选聘协同教学工作,打通企业行业人才的引进通道,进一步完善兼职聘用、柔性引进等机制;三要发挥名师名校在信息领域的优势和影响力,对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科研项目申报、联合实验室、课程体系开发与输出等方面给予支持。四要建设产业孵化中心、市双创中心、省级及以上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实习基地等,用于学院形成的产业化项目落地,主要引进软件、互联网、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国内外企业落地。第三,校企合作。通过探索校企紧密合作新型的办学模式,引进华为、腾讯、中软国际等知名企业的教学案例和工程师资源,全力深化本土产学研合作,建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与产出导向、企业行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育人生态环境。

二、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作为新工科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载体

有了地方政策支持,接下来要考虑如何培养工程人才,这就产业学院需要树立全新的工程观教育理念。为适应迭代变革的科技和产业,必须加大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责任[3](P7),全面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新技术与新产业的教育理念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深化新工科产业学院工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工程教育理念从顶层设计上要融入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产业进步,立足高校自身办学优势,注重内涵发展,侧重多学科交叉与行业融合,坚持按照新工科的规律与特点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产业链、专业链与人才链相衔接,面向战略新兴产业与引领性行业需求[4](P10),着力培养实践能力强、适应岗位快、符合产业需求的卓越工程人才。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除了要重视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外,还必须遵循人的成长规律。面向所有专业加强基础科学的培养,对专业课程,结合最新的技术重新编写和组织课件;不仅要注重培养其家国情怀、职业素养、批判性思维、国际视野等综合素质。而且要使学生适应未来新经济社会模式带来的挑战以及认知社会信息化、技术科学等对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三、建立学科专业“新结构”,支撑服务新工科产业学院建设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培养卓越新工科人才的“四梁八柱”。“新工科”对应的是新兴产业,一方面发展一批以大数据类、云计算类、人工智能类、移动互联类和智能科学与技术类为代表的新兴专业,这些充满前沿科技感的专业必将推动制造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另一方面升级改造传统现有的工科专业,知识创新、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工科”最显著的特征[5](P1)。近几年来,基础学科孕育的新技术通过产业孵化形成新兴行业,需要我们遵循工程学科发展规律,全力探索学科专业在技术前沿的应用,探索现有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在背景学科基础上,交叉融合其他的工程教育知识技能,创新变革知识生产模式,凸显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与人才产出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因地制宜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一要依据地方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布局集成电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网络空间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相关学科专业,打造地方特色应用学科群,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相适应,提升学科专业竞争力。二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自身工程类学科优势及教学设备、实践基地,依托现有教学条件与师资队伍,吸纳龙头企业的技术、工程师资源,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在传统的工科专业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扩大选修课的种类,鼓励学生选修医学、人文、法律等多学科,提高人文和个人修养等等。三要引进名企名校工程师、专家对课程体系开发、新工科专业设置基础与理由、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指导、构建,突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开设的课程与岗位工作紧密对接,把企业向高校要人才的模式转变为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通过项目合作、共同编写教材等方式和高校老师一起更新课件。

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构建新工科产业学院的实践思路

新工科产业学院是探索建立政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一次全新尝试,其核心部分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新工科产业学院,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必然需要充分吸纳地方政府、知名高校、龙头企业等多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共同建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境、教学平台、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校企深度合作的协同育人体系,实现联合培养。第一,捕捉地方新兴行业新趋势,构建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与培养目标适应机制,建立人才培养需求与产出导向、企业参与的多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聚焦培养目标,协同培养要素,重构培养过程,实现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的同步对接,更大程度地实现学校培养的工程人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从源头上避免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的脱节。第二,突破学科专业樊篱,设立开放性专业课程,专业界限不要那么明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课程。推进高校学分制改革,进而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不仅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而且从实质上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三,立足高起点规划,周边同步配套建设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智慧产业园,形成集教学、实训、创新、创业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生态环境,这是新工科教育的重要方式。第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视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6](P74)。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介入,高等教育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学校将“问学生兴趣,改教学方法”,采用线上学生自主学习与线下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打造师资队伍“新势力”,为新工科产业学院建设注入新能量

师资力量永远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工科产业学院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推进师资队伍工程化,是个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10月,恩智浦半导体公司(NXP)邵鹏在成都第三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讨论人工智能时代对高等教育和校企合作时谈到:要加大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双向流动,让高校教师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同时让企业专家可以走向讲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技术开发、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地方高校应从体制机制上入手,切实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推进师资队伍工程化。首先,定期选派老师参加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等当前较为权威工程教育协会共同组织的培训,使之不仅能追踪时代的热点,更要培养其能预测未来发展的眼界,提升师资队伍实践教育能力。其次,鼓励教师带薪进行新工科建设相关的第二专业的学习、深造,实现跨专业融合。再次,实施企业学校“双导师”制,校内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改造、项目设计和产品研发,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华为、腾讯、中软国际等知名企业的优秀工程师则聘为兼职教师,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通过实践、案例、科研反哺于教学,有效实现学科建设与科研活动对接产业需求并反哺到人才培养。

结语

新时代新形势下,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各地方高校应该把握机会,主动新作为,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与研究,遵循“新工科”的建设要求和工程人才的发展规律,通过协调工程教育多主体关系,持续完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树立工程教育理念,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应用性品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教师评聘制度,探讨新工科产业学院的建设思路,实现地方高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升级发展相适应,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工程科技人才。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工科学院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河南省本科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