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传统武术技术标准化困境与突破

2019-02-22勇,闫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拳种技术标准流派

张 勇,闫 林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0 引言

民间武术是中国农耕文化孕育的产物,本身蕴含“忙来耕田,闲来操拳”式的休闲生活气息,千百年来技艺主要是通过师徒来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体育委员会普查显示全国范围有129种传统拳种,可惜除像太极、形意、少林这样少数广为人知大众拳种外,很多拳种因老拳师离世而濒临失传.此外,民间拳种发展还面临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推进以及西方体育强势来袭的影响.基于师徒传承的民间武术随着著名拳师和传承人的离世而遭受传承中断和传播困境,如上海体育学院蔡龙云教授的离世,直接影响华拳的传播;上海财经大学陈汝庆老师突然去世,所精研的五行太极捶(左右式杨氏小架)、形意双手刀(雁翎刀)以及八卦掌的传承受到极大影响.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武术标准化工作方案,包括民间武术在内的武术整体进行标准化建设新时期,民间武术技术是否需要标准化、如何进行标准化的问题凸显出来且亟待学者进行思考.

1 民间武术技术标准化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民间武术扎根于民间,与中国民间音乐、绘画一样具有突出的地域和原生态特点.拳谚讲“南拳北脚、东枪西棍”,不同地区武术技法不同,技术要求也不同,即使同为一种拳种也存在不同流派和风格,这就让统一标准变得困难.有学者提出,维系“多样化”拳种文化本身就是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所有民间武术技术的标准化需要厘清3个层面的误区:首先,标准化不是去除拳种技术特征,进行民间拳种简化,可以为民间武术技术标准提高模块化建议,让拳种技术特征更突出地体现出来;其次,民间武术技术标准并不是等级评判标准,民间武术并不适合进行跨拳种的技术评价,甚至跨流派的技术都不适合进行比赛,虽然大众更喜欢以个人比赛胜负来评定拳种优劣;最后,民间武术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必须要和流派传承人紧密结合,流派技术标准化离不开代表性传承人的参与和推广.

民间武术技术标准化推进迟缓,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对“标准化”的误读.现代标准化起源于工业生产,机械零件和常用工具的分类及分级标准为大批量的生产与维修提供极大方便.纵观标准化发展至少给民间武术技术标准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建立,是为了大量“多样化”的产品生产服务的.英国惠威制定了螺帽和螺母分级标准,并带领整个工业生产时代的革命.由于谈到标准化就认为是工业标准流水线生产,在认识上将“标准化”简单等同于“均质化”、去差异化、去多样性,进而固执地认为竞技武术建立在现代体育模式下谈及标准化建设无可厚非,但是代表着民间文化多样性的传统武术决不能进行技术标准化,否则必然会去除拳种之间的技术风格.

民间武术技术标准的传播关键在于师父,而师父在标准化中会产生一定阻力.民间武术和其他流传于世的民间技艺一样,技术传承主要依赖于师徒传承,师父不仅是标准的解读者和教授者,也承担着标准的评判工作.师徒传承的技术传播方式直接导致两种情况:第一,它是民间武术技术衍生分流成更多派系的重要基础,因而民间武术由师父掌管技术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进而发展成了拳种流派林立的壮观景象;武术拳种下会再分流派,由于创始人在技术标准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往往流派都是以姓氏来分(如著名的太极拳五流派:陈、杨、孙、吴、武,八卦掌流派:程、尹、李等).第二,“师父”言传身授不仅仅建立民间武术技术“标准”,在保持本拳种的技术风格和武术技术差异上又是坚实的守护者,因而让民间拳师自我破除原有标准进行新标准的推动存在困难,这也是民间武术技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可以看出随着民间武术研究的深入,民间武术技术标准化越来越得到关注,导致大家否认民间武术技术标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于“标准化”的误读,而师父传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技术标准化产生阻力.除此之外,还不能忽视随着我国标准化工作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将越来越注重标准化带来的工作效率的提高,且民间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日益发展,必然对民间武术技术标准化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技术传承与水平评价方面将更加简化.一方面会进一步去除民间武术长期以来因“说不清”技术标准衍生出的神秘感,让民间武术更加客观、具体和真实;另一方面让民间武术变得可以用客观的语言解释、可以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从而让民间武术和瑜伽一样更容易被全世界理解和接受[1].

2 民间武术技术标准化面临的困境

2.1 标准的制定:传承人是技术标准的解读者和执行人

依照非遗的说法,可以将武术拳师称为拳种传承人,传承人是“通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技艺精湛的各类艺人和传统文化宝贵的保存、收藏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和认可,具备较高的公信力”[2].民间武术的技术标准主要由传承人(即师父)来解读并维护,因而师父不仅是传授技艺的关键环节,也是对技术标准进行权威阐释的重要人物.拳谱、拳谚、口决这些用文字保存下来的技术要领都一样,但是不同师父会有自己的理解,加之师父对于武术技术标准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民间武术拳种技术差异由此产生[3].民国时期著名武术家赵道新曾经指出中国武术元代之后抛弃擂台比试来验证武学高低,造成最终传统武术流派繁多.正因为评判武术技术标准不是比武结果,才会出现不同的庞大的技法体系,仅以实战检验武术技术必定会遵循有繁至简的发展规律,很多流派技术标准也将消失[4].

由于传承人对武术技术是否符合本流派的要求具有发言权和评判权,那么一个流派武术技术实际上是由一代技艺传承人作为模板,徒弟们跟从师父的拳架动作来学,亮掌是在额头还是在头顶,每一个招式的用法及变化都是由师父来解释,很多武术技术需要徒弟自己来体悟,所以有人说,民间传统武术成为了让人费劲心思“琢磨”的技艺[5].但是在当下文化快餐化潮流中,过于精细的技术体系难以满足人们“求快求新”的功利化追求,“太极十年不出门”那样精雕细琢式的讲拳、拆拳、悟拳的教学模式,难以进行标准化,民间武术技术标准的制定既迫切也困难重重[6].

2.2 标准的维护:民间武术技术标准难以统一

回望工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多是自下而上地形成标准,往往是一个企业的标准由于占据产品数量和影响力的优势逐渐形成了行业的标准,进而影响到相关行业的标准制定.民间武术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发展也大体符合这样的规律,一些流传较广的门派技术成为拳种技术标准,而一些流传程度较低的技术要求势必影响越来越小.为了进一步推动民间武术技术标准化进程,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在2008年组织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太极拳、形意拳、咏春拳的拳师在北京进行段位制技术教材编制,期间由于流派的技术差异无法统一导致部分流传程度低的拳师最后退出编写工作.当然,毫无疑问组织民间拳师对传统拳种进行技术标准的制定与统一本身是推动武术技术标准化的重要举措,然而在技术统一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流派甚至流派不同传承人对于技术标准看法不同,在无法以客观手段来确定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往往是以流传程度来衡量,即选用一种广为人知便于让人们接受的技术标准.这样一来进一步促进传播效果好的拳种流派技术体系的影响力,也就削弱了那些濒临消亡的流派技术特色.因而总体上看,传统武术技术发展是由简入繁的多样化发展,而标准的推行则是由繁入简的逆向归纳,对原本就处于传播劣势的传统武术传承人而言,技术标准化不但无法推进传播进程和影响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圈内的话语权,造成技术标准化的实施过程中“扶强不扶弱”的现象.

2.3 标准的发展:民间武术标准缺乏推动力

任何标准的制定与推行本身对于整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且参与制定标准的个人和组织必然也在标准的推行中提升影响力.首先,统一拳种内部流派的技术标准与传承人紧密相关.这就是民间传统武术技术进行标准化面临的另一个无法回避的困境:各流派的传承人对于制定本拳种或本流派武术技术标准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往往无法说服其他流派,最终只能“各家有各法”而求同存异.因为技术标准是分支流派最为重要的特征,如果使用流行最广的标准则完成流派“合流”的转变,小众流派也就没有存在的根基,传承者也就不再具有至高的权威.因而流派的传承人主动进行技术标准化的动力显然不足.其次,民间传统武术的技术标准是维系整个流派的身份象征,如果简单地认为传统武术技术标准化就是统一流派内部的个性化技术差异则等同于直接摧毁分支流派赖以生存的技术根基,即便是推动了整体技术标准规范但分支流派也会就此消亡.所以,如果不能调适好民间武术传承人之间的矛盾和对于技术标准的顾虑,民间武术技术标准势必难以推行.

3 民间武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策略

3.1 传统武术传承人和研究机构共同制定标准

音乐、艺术类“非遗”研究提出“活态传承”,意在突出传承人在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如广西独弦琴建立传承人认定和扶持办法、请传承人走进高校参与研究和教学都值得借鉴.民间武术技术标准的制定离不开传承人,但是传承人限于对本流派技术的执着偏见,只依靠传承人显然难以完成,只有让研究机构参与其中才能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技术规范问题,才能调节各方面在技术标准上的诉求.现今的传统武术研究机构多设立在高校,而让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科研力量,让传统武术在年轻人中进行传播,是现今昆曲、京剧、黄梅戏等地方传统艺术探索的创新之路,传统武术技术标准化也需要在这方面进一步探索,这将更加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健康发展[7].

3.2 突出流派技术特征完善民间武术技术标准

由于传统武术技术规范本身就是流派武术得到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将流派武术技术进行统一标准必然会加剧影响小的流派的消亡,所以传统武术的技术标准化并不是纯粹去除技术差异.标准的制定并不意味着要同化所有的技术差异,而是为传播和教学提供一个大家都可以遵循的技术模块和简化路径,让不同流派武术彼此在技术交流上更加便利.如果只是简单树立拳种技术标准实际上是一场对于民间武术简单粗暴的摧残,将严重破坏传统武术的“生态环境”.需要通过传承人对武术技术进行整理,归纳出一个明确的技术总体规范,在此基础上再标识出不同传承人的技术特点和演练风格,有助于在简化技术标准的同时突出“差异化”.

3.3 参照国外武技推进武术技术标准改革

任何守旧的文化都将趋向衰竭,传统武术也不例外,只是强调对于先辈前人的技术进行传承而少有创新必然无法在信息交流日趋便利的当下得以发展.其实,即便是身处山野偏僻的村落民间武术传承人也会在对武艺的解读和教授方式上有所改变,更何况很多传统武术已经走向大都市开设拳馆甚至海外传拳,需要冲破对民间武术技术的限制,参照现代道场功夫(空手道、跆拳道)和搏击术(自由搏击、拳击、泰拳)的技术标准,来完善民间技术标准体系.每一次民间武术技术标准的完善就是一次对于原有技术体系的创新.而不断的创新与突破,才是民间武术技术标准不断推进的真正动力.

4 结语

中华武术有“博大精深”的说法,一部分是因为武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另一部分源于其技术体系的庞杂少有人能说得清楚.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进下,武术也在对外交流中越来越凸显其独特的中国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我们加大传统武术的标准化建设,这样才能更客观、更精准地讲好、讲清楚“中国武术”.传统武术技术标准面临方法、推行和维护方面的问题,立足于传统武术发展现状,标准化工作需要让传承人和研究机构相结合,依据突出流派技术特征的原则推行标准制定,以创新来推动标准发展.

猜你喜欢

拳种技术标准流派
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