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三农”:追梦在希望田野

2019-02-22本刊编辑部

乡村科技 2019年27期
关键词:三农河南省优质

70年激荡发展,70年春华秋实。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对河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来说,农业农村农民,是我们70年来坚持不懈奋力书写的一篇大文章。回答“时代之问”,呼应百姓诉求,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出彩中原奋力迈进。

回看来时的路——

这70年,河南省实现了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重大跨越,实现了农村面貌由贫穷落后向繁荣振兴的重大跨越,实现了农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的重大跨越,实现了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向融合发展的重大跨越,实现了农村改革从重点突破向全面深化的重大跨越。

远眺前行的路——

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遵循。9月16—18日,习近平在河南省考察调研时再次要求河南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牢记习近平殷殷嘱托,省委、省政府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五大跨越描绘辉煌成就

1.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①粮食产能大幅提升

坚持藏粮于地,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0.867万hm2,约占河南省耕地面积的50%,平均667 m2耕地的粮食产能提高75 kg。

坚持藏粮于技,小麦、玉米等多个品种培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7%以上。2018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②农业供给质量大幅提升

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推动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

③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河南省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覆盖,农机总动力超过1亿kW,居全国第2位。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250家,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河南省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2.农村面貌:由贫穷落后向繁荣振兴跨越

①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河南省85%的县市实行城乡一体化保洁,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积极开展“厕所革命”,2018年完成200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按照“四美乡村”标准打造1000个示范村,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整体提升。

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河南省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3.8万km,2019年年底前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100%通客车。85%的村用上了自来水,贫困村电网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全覆盖。

③乡村治理机制不断完善

加强基层农村党组织建设,河南省5万多个村(社区)顺利完成“两委”换届,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0.9%,较换届前提高7.5个百分点。

3.农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跨越

①农民收入及消费水平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7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3∶1.0。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河南省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2.32台、空调94.28台、移动电话262.71部,农民生活逐步步入现代化。

②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84.8%的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医保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9.02%。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85.3%的行政村建有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③脱贫攻坚战效果持续显现

2013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囗以来,河南省共实现582.4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8315个贫困村出列、39个贫困县摘帽,全省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年底的8.79%下降至2018年年底的1.21%。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11元,增幅连续7年高于河南省农村平均水平。

4.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向融合发展跨越

①城乡要素流动更加自由

河南省基本实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零门槛”,推动外来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十三五”以来,河南省累计新增城镇人口1233万,发放居住证230万张。引导资金资本进入农村农业,河南省涉农贷款余额快速增加,2018年增长10.3%。

②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更加健全

河南省大力缩小城乡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③返乡创业力量更加强大

河南省已累计有138万熟悉市场需求、掌握生产技能、积累经营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就业863万人,促进了人才回归、技术回乡和资本回流。

5.农村改革:从重点突破向全面深化跨越

①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

河南省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重点放活土地经营权,河南省适度规模经营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62%。

②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河南省99.25%的行政村完成清产核资,共清查核实资产2695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862亿元。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进一步加快,确保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民持续受益。

③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

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8万家,其中家庭农场5万家、农民合作社18万家。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引领者。

六个方面勾勒宏伟蓝图

1.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住耕地红线保粮田,提高土地质量拓产能,用好现代化手段增产出,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成果转化,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650亿kg以上。

保粮田。严防死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面积稳定在0.080亿hm2以上,基本农田稳定在0.068亿hm2以上,确保“农地姓农,农地农用”。

保产能。2019年启动了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39.333万hm2,力争到2025年河南省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533.333万hm2,把更多的“望天收”变成“吨粮田”。

保效益。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以结构优化、品牌塑造,龙头带动、“三链同构”提升竞争力,进一步筑牢大粮仓、丰富大厨房、做优大餐桌。

抓好高效种养业转型发展。着力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优质花木、优质茶叶、优质食用菌、优质中药材和优质水产品十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以多品种、高品质、响品牌的产品结构提高粮食价值,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抓好绿色食品业转型发展。推进面、肉、油、乳和果蔬“五大”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开展企业提级、延链增值、绿色发展、质量标准和品牌培育五大行动,提高五大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推进河南省由“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的转变。

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条留在县域。

3.树牢绿色发展理念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乡村规划编制引领,抓环境修复保护促进“生态美”,抓人居环境整治促进“生活美”,抓土壤污染防治促进“生产美”,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每年高质量打造1000个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

4.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

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河南省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25年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2%。开展“四水同治”,实施十大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300亿m3。加快乡村信息、流通网络建设,补齐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短板。

5.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

以党的建设为核心大抓基层、大抓支部,实施党支部“堡垒工程”和村党组织书记“头雁工程”,开展党员队伍质量提升行动,3年内培育600个省级、3000个市级、1万个县级示范党支部。

6.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

抓住人、地、钱等关键环节,聚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金融创新,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猜你喜欢

三农河南省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