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2019-02-22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张 召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事业部,北京 朝阳 10002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4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在历史上通过传教活动及国际贸易等途径对东亚、东南亚和欧洲等地区产生过深远影响。但是,当前国际国内的文化发展形势错综复杂,这成为制约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积厚流光的中华文明曾经在历史上形成数座文化高峰,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化魅力经久不衰,无数的思想家和各种各样的文化诞生在中华大地上,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朵美丽的奇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一)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结晶,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璀璨的明珠,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和重要基础。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表现的以民为本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表现的昂扬斗志,“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表现的艰苦奋斗精神等,是中华民族能够鼓足干劲、凝心聚力的重要动力来源。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丰沃土壤。中华民族孕育、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形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文化、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文化、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文化、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文化、以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文化等各成体系又相互交融,意涵深厚、灿烂多彩,中国梦正在这片丰沃的土壤上成长为参天大树,使中华民族昂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2]2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是新时代中国最重要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深度融合,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小康社会”的理论渊源,探寻历代思想家对“小康社会”的理论阐释,有助于化解“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小康”不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名词,其在《诗经》《礼记》《夷坚志》等诸多古代典籍中被记载,古代思想家对“小康”已经有初步的思考和解读。今天,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深刻研判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三)有助于促进市场主体良性竞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深层积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深层动力。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大背景下,我国市场主体的良性发展也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首先,“以和为贵”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创设了和谐环境。“以和为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如《老子》中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105的表达,《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4]8的表达,《孟子》中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76的表达,等等。“以和为贵”的思想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文化环境,有助于市场主体系统考量自身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避免恶性竞争、诚信缺失、非法经营等不和谐现象,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其次,“重义轻利”思想对市场主体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追求利益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的基本诉求。但是,过度追求利益会对社会风气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一定范围内的盛行。“重义轻利”思想能够帮助市场主体科学设置发展目标,树立互利共赢、无私奉献等价值观。

二、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化,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处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然而,由于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以及文化侵略等行为,当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一些挑战。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软实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部分人心中,特别是在一部分青年人心中没有被足够重视有直接关系。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特别是在本科阶段以后的教育体系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如当前成立国学院或类似机构的高校数量较少,仅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少数高校,远远不能适应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需求。其次,一些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媒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一些媒体对产品的研发往往以高点击率、高收视率为出发点,如一些媒体在周末的黄金时间播出花样繁多的综艺真人秀,挤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而愿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研发方向的媒体数量较少,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其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急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资源。然而当前无论从以传统文化为研究方向的学者数量来讲,还是从传统文化研究机构数量来讲都相对较少,尤其是相较于经济学者和经济学研究机构。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中,有关传统文化的立项数量远远不如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研究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

自对外开放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以来,各种形式的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交流、交锋和交融。这其中不乏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但也要警惕如消费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腐朽、落后的文化对我们的侵袭以及文化霸权主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一些腐朽的外来文化借助强大的宣传工具、庞大的跨国公司等手段强势登陆我国,对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并正在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蔓延。国外的电影、音乐、汽车、广告、食品等商品和服务的影响已经深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掘效果。现阶段,一些青年人谈起美国电影、德国汽车、瑞士手表、法国时装秀、日本漫画及韩国电视剧时往往很有兴致,点点滴滴的细节知之甚多,然而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的董仲舒、张载、朱熹、王阳明等关键性人物,《天人三策》《周易读本》《定性书》《横渠易说》等经典文献,以及楚汉战争、澶渊之盟、郑和下西洋、鸦片战争关键性事件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成为各大电商和商场推出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的重要时间点,而“寒食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些现象无疑对我们传承好、发扬好、转化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文化自信的树立,削弱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

(三)本土腐朽文化的负面影响

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一政策为我国经济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些沿海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很多人早已实现小康。然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先富人群中,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攀比之风等腐朽文化,这些腐朽文化甚至出现在本该纯洁的校园中。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调查数据,从奢侈品消费者的国际分布来看,2017年,中国消费者为全球范围内奢侈品贡献最多,消费金额比重高达全球的35%。这样的数据,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70多位的中国来说,值得认真反思。不少“富二代”“官二代”是公众性人物,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主旋律的继承和弘扬,反而频频成为腐朽文化的代言人。另外,一部分政府官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享乐主义中迷失了方向。如2013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韩江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韩江受贿总额近600万元,其中最大一笔200万元贿款被用来办理高尔夫会员卡,其中仅给自己办卡就花了185万元。个人艰苦奋斗、努力进取,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认准目标、抓住机遇,以合理合法的手段积累财富,我们应当给予尊重和保护,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本质内容之一。

三、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路径选择十分重要,我们不能走唯传统文化是从的故步自封的道路,也不能走不加分辨、全盘接受外来文化的道路,而应该走立足本民族文化、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融合发展道路。

(一)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肩负起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担当。对此,有关部门和学校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合理制定规划,形成合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第一,有关部门应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好顶层设计。首先,有关部门应该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重,结合当前存在的诚信缺失、过度消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贪污腐败等现象进行有目的的传统文化教学,积极开展剪窗花、听京剧、学武术、观看历史博物馆等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独特魅力。其次,有关部门应对当前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进行广泛调研,科学合理地在各级各类考试中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第二,学校应当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接力努力才能完成。因此,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学校应积极利用黑板报、学校广播、学校电视台、校报、微信等工具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将节日、民俗、人物、故事等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平时的教学中,避免出现灌输式教学,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历史传承、办学条件和社会资源,开办武术、中医、古代服饰、古建筑、对联、经典文献鉴赏等学习小组,请在相关学术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主流学者进校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全民族素养、推进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二)推进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

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传统文化产业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不但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一,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经济属性是传统文化产品的主要属性之一。传统文化产品的生产主体,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厘清自身市场定位以及确定生产目标时,应该以市场需要、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及价值规律为基本遵循。只有真正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要与市场供需现状,才能让优质的传统文化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使传统文化附加值发挥最大效用。

第二,发展传统文化产业需要科学合理的商业化运作。对优质的传统文化商品进行积极宣传和推广等商业化运作,能够有效扩大其影响力,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研发背景、功能、价值等方面的了解。如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精品进行再加工,创作了《清明上河图3.0》。《清明上河图3.0》发掘原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内涵与文化价值,融合数字互动技术、4D动感影像及多种艺术形态,实现消费者与产品的多层次交互沉浸体验,让人们在新颖的感受中领略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繁荣,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种以传统文化精品为研发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力的重要创新成果,为其他市场主体找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研发创新传统文化产品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三,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应注重传统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市场主体不能满足于一两件传统文化产品在市场上所取得的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应提高与相关政府部门、民间团体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水平,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闪光点,找准适合自身特质的契合点。注重打造传统文化产品线,以“系列”“集群”的方式推出优质的传统文化产品,建立和壮大传统文化品牌,发挥好市场主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发展环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着重从法律、制度、政策措施等方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门法律,这与我国现阶段的传统文化发展情况不相适应。在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阶段,我们不仅需要树立传统文化自信和建立道德规约,还需要法律法规为其保驾护航。给开发及利用传统文化的行为划定范围、标明红线。很多传统文化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最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对毁坏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对以满足个人利益为目的毁坏传统文化资源的行为依法给予严惩。

第二,完善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障体系。随着世界各种文明交流的日渐广泛和深入,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经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对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竞争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我国对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保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尽快破解传统文化资源流失及其被滥用的问题。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区性、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必须以系统思维对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需要文化和旅游部、司法部、文物局、知识产权局等有关部门协同参与保护工作,建立综合、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第三,加快推进相关政策措施及规划的制定。有关部门应该对我国目前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普查和摸底,把所有的传统文化资源都纳入国家监管和保护体系。只有摸清家底,才能保证政策措施及规划的科学合理。在管理传统文化资源时,首先,要加大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宣传普及力度。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是开发和利用的前提和条件,在实际工作中,要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永不褪色,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其次,要根据各地的地情、民情以及传统文化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严格禁止过度开发行为。对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传统文化资源,应以保护和培育为工作重点;对开发条件比较成熟的传统文化资源,应该因地制宜的打造商业运作模式,保持其文化底色不改变。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