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内涵及其培育模式

2019-02-21张俊峰赵亚婷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青马本领

张俊峰,赵亚婷

(1.四川文理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2.淮海工学院 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根据治国理政的现实需要和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品质、责任与使命,是我党青年工作的最新科学理论。它既是我们认识新时代中国青年与民族、国家关系的认识论,也是我们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方法论,为我们在新时代下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如何培养青年提供了重要遵循。在中国广大青年群体中,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我党始终高度重视并倾注精力最多的青年群体。习近平总书记的“三有”要求,是对全体青年的,更是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当首先成为拥有“三有”品质的青年是题中之义。但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具体指什么?如何培育?目前学界还没有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笔者作为一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践者,不揣谫陋,尝试探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内涵及其培育模式,希望对可持续推进和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有所借鉴。

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关系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深刻认同者。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重要传承人和我党的重要后备军,具有信仰继承者和组织继承者的双重身份。而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不仅是我党最新的青年工作科学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此,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具有内在的二重联系性。从信仰的视角,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认识到“三有”是中国国家、民族发展与青年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要求的,是马克思青年理论与当代青年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科学性的青年发展指导思想,对“三有”要真信;从组织的视角,“三有”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并经党代会审议通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组织观念上要坚定对“三有”的政治认同。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实现从理论的认同、组织的认同、情感的认同上升到心理的认同和信仰的认同,达到五个认同的统一。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积极践行者。“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认同“三有”的同时,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三有”的积极践行者。此践行不是顺其自然的行动,也不是老师督促下的压力推动,而是一种自觉的、持续的、积极的目标管理行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认识自身综合情况的基础上,以“三有”为目标,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指导,积极构建自己的“三有”短期、长期提升计划和方案。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实践中,历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断修正自己的“三有”提升计划和方案,达到辩证唯物论要求的知行统一。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示范引领者。“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通过对“三有”的宣传、引领、培育和实践,一批高校“三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标杆、典型代表被挖掘出来。高校要加大对高校“三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标杆、典型代表的宣传,通过新媒体、座谈会、“学长有约”、“学生讲坛”等线上、线下途径,把“三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事迹、成才方法宣传出去。同时,“三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主动在自己的班级、寝室、社团、团学组织、同学会、老乡会、家族等业源、学源、地源、血源群体中,以诚心、爱心、责任心引导、帮助群体青年走向“三有”,形成聚合效应,彰显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独特价值。

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内涵

内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内涵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特有的本质属性的体现。研究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内涵是我们更加聚焦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目标与培养困境矛盾的必然要求。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理想”是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系列的观察、对比、分析形成的内心深处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全面把握和政治认同,树立起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就必须研读一定的马列原著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领悟并掌握它们的的立场、观点、方法。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本领”是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通过专业或其它学习所获得的推动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能力。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而言,除了谋事、干事能力外,最重要的是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线上线下去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使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群众化,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担当”是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能肩负起传承信仰、永固政党、复兴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传承信仰是指能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确保信仰后继有人;永固政党是指确保中国共产党拥有永久的生命力和活力;复兴民族是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者是密切联系并互相统一的。有理想是基础,为有本领、有担当提供本领发挥、担当实现的方向、信心和动力;有本领是关键,为有理想、有担当提供理想实现、担当展现的力量和能量;有担当是保障,为有理想、有本领提供它们实现的勇气、毅力、耐力。

三、构建教师主导下的高校“三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模式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培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上讲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管理者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规范与措施,协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并进行有效的配置,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过程。[2]在青马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三有”培育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问题中,包含着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结果等基本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诸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者的一体化管理与管理对象实际素质的不平衡、集中统一学习与学生个性学习、学生青马班学习与其专业学习、青马学员半信与全信、知与行等系列矛盾。在这些矛盾中,哪些是最主要的矛盾,哪些是我们最应该去克服的矛盾?从近些年大批落马的党员干部的现实表现看,一些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假信、知行不一这个矛盾最为尖锐,对我党的信仰和建设事业危害最大。回首过往,这些落马的党员干部在其青年读书期间不可谓不优秀,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不可谓不强,为党工作的誓言不可谓不响亮。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些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没有持之以恒、知行合一呢?“多年不强调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严重影响了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的发展,一些干部思想迷茫或堕落,与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有直接的关系,”这种矛盾的斗争性无时无处不在。[3]青年时期没有打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础,工作时再经常放松理论的系统学习,那些错误的、腐朽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就会侵蚀原来的认知。这就是一个党员思想兑变的逻辑。这既是对现实我们党的思想教育困境的反思,也对当今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也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众所周知,我们传统教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模式是从上而下的灌输和引导。这个模式在今天的不少高校还存在着,发挥着作用,有它的价值,但也有其弊端。那就是我们不清楚我们培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其自我可持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能力究竟如何?也“难以评价‘青马工程’培养的实在结果”。[4]即:离开老师的引导和党的组织教育后,其自身态度上、能力上能否继续去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否根据自身思想和实践的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弄通做实,反过来改造自己的思想和实践,实现良性循环。一言以蔽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掌握自我马克思教育的本领是保持其政治性、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这是历史上我们党和主要领袖始终保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的启示,我们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主要矛盾是如何调动学生树立自我教育意识,自觉可持续的学习并践行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针对这些矛盾,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转化这些要素内部及其之间的矛盾,从而优化、协调各要素内部及要素之间关系,使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理论逻辑和运行逻辑。从长远的视野和系统思维的角度思考,应构建教师主导下的高校“三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模式。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5]内因决定本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成长成才的最核心因素是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本领。因此,我们应该改革传统重教师主导和单项灌输的培育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首先,引导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树立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是指个体自己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对象,是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实践活动。”[6]自我教育的观念和实践源远流长,古今中外优秀的历史人物莫不是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典范。随着新时代人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自我教育的实践将会越来越普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优秀青年分子,应该积极树立自我教育的意识,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自觉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文献,遇到难懂、困惑的文本,可以自己先查阅资料,实在不懂的应及时请教老师。同时,积极将阅读的理论与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检验理论,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达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只有每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个体掌握自我教育、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才能实现青马学员马克思主义“内化”和“外化”的统一,才能整体上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深入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聚焦目标,师生协商制定培养方案,完成培养目标。实现“三有”是青马培训师生共同的目标。在总目标的指导下,高校教师应引导青马学生根据自身与总目标的差距,制定初、中、高三级培育目标和对应的培养方案。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可引导青马学生根据三级目标要求,自身设计课程、聘请师资。在开展培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

再次,建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三有”进步成绩单制度。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实效如何?在自我教育为主的培育模式中,应该有科学化的评价标准。对此,我们可以仿照共青团系统“第二课堂成绩单”建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进步成绩单制度。“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进步成绩单既是对应青马培育三级培育目标的要求,也是青马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体现。通过成绩单的量化,一方面可以督促青马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于管理方考核青马学员自我培育模式的实效。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青马本领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小透明,大本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谁的本领最大
参考答案
谁的本领大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观条件分析
毛泽东的马
历史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主义前景——从毛泽东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