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补偿视角下《儒林外史》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2019-02-21吕晓华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例句含义

吕晓华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长治 046000)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文学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该部作品讲述了我国传统社会文人的思想以及现实生活,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其面向的读者实际上是与作者有着同样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其中的文化负载词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可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时,若是译者没有进行合理的补偿,目的语读者将会无法理解原文的含义,更无法体会到其中的价值,同时也违背了该部作品对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对此,在翻译实践中能否对作者省略的文化背景知识做出恰当的补充,成为了译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

一、翻译补偿的概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威尔斯在《翻译的问题与方法》当中数次提到了“补偿”这一理论,他认为补偿是解决语言内部、外部结构差别问题的有效方式。语言外部结构差别指的是文化层面的不可翻译性。他阐述了词语翻译的迂回方法,强调这是译者能够运用的唯一补偿方式。从八十年代以后,学者进一步明确了翻译补偿的作用和类别。著名翻译家纽马克表示,补偿能够有效弥补译文在声音效果、语用效果、词语含义以及修辞等方面的不足。而希金斯协同赫维对补偿进行了详细分类,具体有以下几种。其一是类比补偿,指的是译文使用和原文相类似的语言方式,重新展现原文效果。其二是换位补偿,是指译文在有别于原文的位置重新展现原有的效果。其三是结合补偿,指的是译文将原文若干个特点进行有机结合,这些形式彼此互不排斥,译者可同时使用。此外,补偿也可划分成显性与隐性两种形式,显性指的是详细的注释,具体有脚注、换位注、附录、尾注等,而隐性则指的是增益、细致化、归化等。译者可运用不同的译入语方式对原文进行合理调整。

二、翻译补偿的主要内容

(一)语言方面的补偿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损失一般出现在词语、句法及语篇等方面,词汇含义的不对或是省略词语无法在英文中找到匹配词,变成损失成分。为了防止和降低词语损失,翻译时可运用的补偿方法主要有解释法、加注法、音译法以及增词法等。在已翻译出来的词语基础上,增词法在目的语中将翻译出原文的隐藏含义,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了解原文词语所需的重要信息。解释法是以解释的形式代替翻译,加注法具体包括文本中注释、尾注以及脚注,而音译法则是汉字化的词汇借用。在语法方面,英文语法形式如果在汉译本的表面结构中丧失,其补偿就应将重点放在语法作用上,而不是形式上,也就是说,以作用对等的中文词汇方式来补偿英文中的语法领域。反之,在英译本中,运用英文中同等作用的语法形式及领域来补偿隐藏在中文内的逻辑关系及语法,比如数、格、时态等。在语篇方面,中文重视意合,英文则重视形合,因此,可运用英文显性的语言形式,例如人称代词,来补偿中文隐藏的逻辑联系。

(二)文化方面的补偿

文化缺省造成文化方面的损失,其缺省要素包括原文的民族风情、文化形象、想象内涵等。近些年来,文化缺省现象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重新构建文化缺省内容,需要广大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实施合理的补偿。文化具有的民族特色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翻译的,损失较为严重。在翻译过程中,最佳的补偿策略是在目的语文化中探寻到有着相同表达作用的要素,进行文化交换。对于无法交换的民族特色文化词汇要加以解释。文化形象在长时间的文化传播与发展中构成,深深的印刻在读者脑海中,成为语言认知的重要背景知识。文化形象一般运用直接对照翻译、精简形象、间接翻译的方式,对于形象损失的情况,为了更好的保持原文的内涵及生动的表述形式,可运用文化替代翻译方法,以目的语内涵及效果相似的形象代替。无法进行替换时,可适当增加修饰词来补充和缩小原文与译文在形象上的差别,同时也可通过文化加注的方式来弥补形象损失。翻译不能仅限于在原文的表达内涵,翻译出可以激发读者想象的意义才是文学翻译的重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想象意义存在差别的部分词语可运用文化替换法、间接翻译法、文化加注法等方式补偿想象意义的损失。

(三)审美方面的补偿

夏廷德教授强调,翻译必须努力再现原文的审美元素,让原文的意境能够同样生动地体现在译文中。在翻译过程中,审美方面主要包含音韵、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等几方面的审美成分损失,译者需要对这些损失运用译语优势对其有效补偿。在音韵方面,英文的语言基调能够弥补中文的四声部所带来的律动性。其中尾韵以及内韵能够补偿中文诗歌的叠韵,并且,中文的叠音与双声也可通过英文头韵来体现。翻译不同修辞手法时,通常只能翻译形式而无法重新体现其作用,有时也会形式和作用同时损失。对此,可探索形式与作用相类似的修辞格进行补偿翻译,努力让译文靠近原文修辞效果。此外,也可改变修辞格,运用目的语中有着同样表达作用的修辞格交换,这种方式属于归化翻译法。而当原文语言风格受到损失时,需要译者在词语、语句结构及语体上运用词类替代法、语句交换法以及拆译法等进行合理补偿,以此来让译文的语言风格最大程度的和原文保持一致。

三、翻译补偿视角下《儒林外史》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一)交际翻译法

交际翻译策略强调的是以读者为核心,重视再现原文的中心思想,语言以目的语读者接受度为主要标准,注重译文的整体价值与社会影响力。为了能够让目的语读者真正理解原文的含义,应将原文某些词语的引申意义转换成直观意义,因为目的语读者对原文内容与形式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个人的文化预设,我国读者由于和原文作者有着同样的文化预设,因而可以根据词语的表面形式掌握交际信息的相关内容。但目的语读者由于对我国文化不熟悉,通常会依据个人的文化预设去认知译文词语,进而产生的想象会有所差异,可能会引起不避免的误解。针对这种词语,就需要译者转变形式,在译文中直观地将原文词语的内涵表达出来。比如:

例句:赵爷今年五十九,两个儿子,四个孙子,老两个夫妻齐眉,只却是个布衣。

译文:Uncle Zhao is fifty-nine years old.He has two sons and four grandsons.He lives with his wife,but he is still an commoner.

例句中的“布衣”在古代指的是普通老百姓,因为寻常人一般身着粗布服饰,生活朴素节约。如果译者将“布衣”翻译成“cloth gown”,目的语读者将会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更不能将其与普通百姓联系在一起,因为英文中的“cloth gown”指的就是布料的衣服,并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中文的“布衣”或是“乌纱帽”等词语,都代表的是某种身份地位。对此,只有运用交际翻译法,以目的语读者为核心,重视再现原文的中心思想,将“布衣”翻译成“Commoner”,才能真正体现出这一词语的内在含义。

(二)语义+解释法

语义翻译策略主要指的是以原文的词语和句法结构为核心,探索词语含义的微小区别,让译文最大程度的贴合原文。我国某些文化负载词汇有着显著的民族文化特点,这一特点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着不同的含义。由于要考虑英文语法结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先利用语义翻译策略,然后再基于此,添加详细的解释。比如:

例句:光阴弹指,七七之期已过,范举人出门谢了孝。

译文:Time flies,forty-nine days of mourning have passed.Fan comes in and out to thank those who came to the funeral.

这一例句中的“七七”是我国民间丧失的俗语,指的是人在去世后每间隔七天就要做法事,提供斋饭,以此来表示孝心,通常顺序为头七、二七……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即“七七”。这一俗语词汇源自佛教的因果轮回,在佛教看来人的生命终止后,在没有转生之前,等待因缘的过程中,以七天为一期,四十九天内必须要投生。因此,佛教举办丧礼一般为四十九天,以此来帮助逝者转生。佛教这一习俗对汉族影响巨大,译者基于此,将“七七”翻译成“forty-nine days”,并在后面添加了“mourning”一词作为详细解释,充分表达了原文的真实含义,更靠近原文,传递出了“七七”蕴藏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词语义素拆分法

著名翻译家纽马克曾表示,翻译也包含词语义素的拆分、整合、转移这几个过程。拆分是对原文词语义素的研究,语言学领域中的义素研究主要指的是将相互比较的若干个词汇含义划分成不同成分,然后对这些成分进行对比,然后从中找到含义上的差别。而翻译领域中的义素研究指的是精细划分某个词语内涵的不同词义,结合上下文,从中找到最适合的含义。词语的正确含义实际上就是最适合上下文的含义。比如:

例句: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

译文:Yan Da-yu spent more than a dozen dollars to buy himself a title of scholar of Royal College.

该例句中的“监生”一词主要包含两个重要义素,其一是国子监,其二是学生。按照明朝和清朝的体制,设置在京都的中央院校称为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由此可将“国子监”拆分成两个义素,分别为国家等级最高、院校/学府,基于这样的拆分,便可将 “监生”,翻译成 “a title of scholar of Royal College”,这样更加容易在英文中找到合适的表达。

(四)意象转换法

因为语言及文化的巨大差异,在汉语中存在的许多意象在英语中无法找到与其相匹配的意象,如果将其中较为重要的文化信息翻译出来,会导致所翻译的语句无限延伸和拓展,进而变成对中文词汇的复杂阐释,可不这样翻译,就无法在英文中保持原本的意象,针对这类意象,译者应将其转换成意义。比如:

例句:这人是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

译文:This man is handsome and talented,and is one of the best talent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该例句中“子健之才,潘安之貌”的含义是才貌双全,不仅拥有子建的才华,同时还拥有潘安的相貌。其中“子建”是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名字当中的字,他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思维敏捷、才华横溢,被人们称赞“七步成诗”,他创作的诗歌通常是五言绝句。而“潘安”是西晋文坛三大家之一,字安仁,即潘岳。潘安相貌出众,被后人称为“美男子”。这一例句在翻译过程中,想要准确地表达出其中的含义及深刻的文化内涵,就需要对其做出详细的阐释,这样将会导致语句过于冗长,影响读者对上下文衔接的理解。因此,译者只能舍形取义,放弃“子建与潘安”的意象,保留“才貌出众”的意义,将“子建之才,潘安之貌” 翻译成“handsome and talented”,以此来实现准确表达交际含义的目的。

结 语

《儒林外史》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仅可以使用上述介绍的几种方法,也可运用意象替换或是归化等方法,无论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都要保证形式、作用及文化等方面的对等。只有译者全面了解英汉语言文化,针对各种文本类型,充分掌握原文的中心思想,灵活的运用各种有效方法,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译者不仅要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交际含义,同时还要最大程度的靠近原文,重新展现原文的价值与内涵。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例句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把握实数的多重含义
单宝塔诗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