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殖民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及其当代价值

2019-02-21张立峰何守仁陈婷婷王艺霖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殖民主义鲁滨逊

张立峰 关 姗 何守仁 陈婷婷 王艺霖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荒岛文学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受到了诸多读者的青睐,它在讴歌人类面对自然绝境时永不放弃、坚韧不拔精神品质的同时,在更深层意义上向读者传递了深刻的时代帝国意识,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自信和雄心是17世纪以来英国荒岛文学的关键词,荒岛逐渐成为大不列颠民族气概展示的新舞台,荒岛文学则成为其从海洋走向海外开拓疆土的历史艺术再现。文学批评界对荒岛文学中宣扬的殖民主义思想的关注始于20世纪晚期,后殖民批判理论为荒岛文学文本解读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它的实质在于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弘扬民族文化,促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从世界文化的边缘状态回归到应有的位置,甚至成为新的文化中心。文化霸权主义批判和当代世界所特有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得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迅速成为一种国际思潮。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权力话语理论、意大利思想家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文化霸权(hegemony)思想是后殖民主义产生的三大理论渊源。

一、作品的生成路径

《鲁滨逊漂流记》(以下简称《鲁》)的生成语境主要包括社会语境和殖民语境。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是17至18世纪英国社会变革中最具影响力的变革。1688 年“光荣革命”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王权的胜利,之后, 政权长期掌握在辉格党手中。英国16世纪末开始了北美移民,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阿玛达”号,其海外殖民扩张野心日益变大,鼓舞了英国人民的士气,彰显了王权统治的力量,向欧洲主流文明发出了自己的呐喊。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建立开启了对印度的扩张,1652至1678年击败荷兰战争为其海外扩张扫除了障碍,通过与法国的七年战争终使英国成为世界一流殖民大国,18世纪中叶成为海上霸主。丁建弘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书中指出,英国在工业革命前的殖民战争为英国带来了巨额赔款、商品出口市场、原料产地以及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权。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经济地位迅速在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无疑是英国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的加速器,因此,殖民主义和经济个人主义成为英国当时社会的最强音。“他(笛福,笔者注)才把不辞艰险在全世界经商、不择手段谋取利润、不惜以殖民手段进行掠夺的远洋商人奉为英雄。而鲁滨逊正是他理想中的典型人物。鲁滨逊精神正是他热忱歌颂的时代精神”。 这些就是作品的生成路径。

二、殖民者的鲁滨逊:欧洲早期海外殖民扩张与实践的艺术缩影

《鲁》在英国荒岛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小说通过鲁滨逊·克卢梭的自我讲述其荒岛冒险经历,“开启了被后来的文学史家称为‘后殖民文学’的先河”。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透过后殖民视域的解读,可以看出作品实际上艺术地再现了帝国殖民地的建构过程,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资本主义早期殖民侵略和文化霸权,反应了欧洲殖民主义的海外扩张和殖民实践。

欧洲资产阶级试图征服世界的信息在作品中得到了清晰的再现。在小说开始,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笼罩在海外殖民、贸易开发和资本积累色彩中的鲁滨逊,把他有意识地和早期资本主义殖民活动联系起来。“假使我此时明智地回到赫尔,然后回家的话,我会很幸福,……虽然好几次理智和冷静的头脑呼唤我回去,到我无能为力.我不知道把这称作什么,这种君临天下般的神秘力量促使我一手制造了自我的毁灭,明知前面是火坑,还眼睁睁地往里跳。……这股让我背井离乡的邪恶势力把我抛入疯狂的、不切实际的发横财的欲念中,我被这些念头深深吸引着,以至于对所有的忠告,对父亲的命令甚至哀求充耳不闻。同时,难以言说的这股势力又把我诱入最不幸的冒险活动中—我又登上了一只去非洲的船……” 。此次远征的结果是鲁滨逊成了一名商人。正如伊恩·瓦特在《小说的兴起》中所指出的:“当时鲁滨逊与父母之间的争论不是关于子女责任或宗教的,而是关于出海远航还是老守田园,哪个从物质上来说是更有益的人生路线:两方都把经济论据放在第一位”。

鲁滨逊闪现的航海探险、发财致富意念正是17世纪末、18世纪英国殖民扩张的淋漓尽致的最原始体现,他的航海愿望不仅仅是欧洲殖民主义者发财致富原始动力的投射。作品向我们叙述了欧洲人跨越大西洋到巴西和加勒比海殖民开发的早期史实。胡格威尔特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理解了鲁滨逊的冒险情怀,他抛弃中产阶级生活的行为诠释了英国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因为“在欧洲扩张的贸易时期 (1500一1800),欧洲的商人们走遍非洲和亚洲的沿海地区,以及南美洲的土地,寻找金子、香料、奴隶,试图征服现存的贸易路线”。因殖民地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以及贸易的需求,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发迹提供了现实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同时也以寓言的形式预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

鲁滨逊通过前两次的航行失败,学到了航海的必备知识;通过在巴西的甘蔗种植,为他积累了一定的农业生产经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入。随着种植园规模的不断扩大,鲁滨逊到非洲从事奴隶贸易,黑奴买卖属于殖民贸易,这说明在鲁滨逊的潜意识当中有着明显的殖民倾向。对知识、技能的储备以及火枪成为鲁滨逊殖民成功的重要内外因条件。鲁滨逊将找到的36英镑货币带上岸,我们可以看作是资本主义殖民过程中的原始积累。作者用鲁滨逊在荒岛的生活变化,暗指人类开辟世界的各个历史阶段。另外,作品告诉我们,鲁滨逊最初的宗教意识比较淡漠,热情不高,在他身染疟疾将死之际,他才感悟到对宗教的精神需求。后来,《圣经》成为他精神的支柱、信心的源泉,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意识与信仰,鲁滨逊地许多行为都体现着新教思想。

劳动是鲁滨逊生活于荒岛的第一需要。为了求生,他当过猎人、渔夫、木匠和造船工,用近半年时间制作了一只独木舟,历经了酷热的旱季、潮湿的雨季,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地改变了自身的处境,这种在荒岛求生中的坚韧不拔精神正是殖民者不可或缺的品质。最为关键的是鲁滨逊的意识形态在荒岛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一个无神论者蜕变为基督信徒。他每天必定阅读《圣经》,对土著人“星期五”的精神改造,是殖民主义在殖民土地上建立基督文明的艺术写照。战争与殖民紧密相连,鲁滨逊通过两次战争分别获得了“仆人”和统治权。成为总督的鲁滨逊积极实施自己的殖民主义治邦策略,他要求归附自己的16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签订盟约,让他们用《圣经》宣誓对他效忠。另外,鲁滨逊按照英国法律处罚叛徒水手,在他自己离开荒岛后,要求水手在岛上自谋生计,这是另一种方式的殖民主义。

金钱是鲁滨逊殖民活动的目的。他开垦种植园,贩卖黑奴,我们难以忘记的细节是他在打捞沉船上的物品时对钱财的妥善保管。经济关系是鲁滨逊意识形态中的唯一关系,“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经济人”, 三个孩子的出生和妻子的去世没能让他产生感情的太大波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代理人向他汇报他很有钱的细节,“若不是他老人家连忙跑去给我拿来了一点提神酒,我(鲁滨逊)相信这场突如其来的惊喜,一定会使我精神失常,当场死去”。 212鲁滨逊随手将休瑞卖作奴隶折射出鲁滨逊的待人原则是根据他们内在的商品价值大小。所有这些充分且生动地阐释了鲁滨逊追求金钱的利己主义人生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正是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利欲熏心聚敛财富本性的体现。“正是鲁滨逊这种单枪匹马向未知世界开拓的精神,使英国在19世纪成为幅员广阔的‘日不落’帝国”。

宗主意识与帝国梦想是鲁滨逊一切冒险活动和开拓精神的驱动力。他把荒岛看成自己的王国,“这一切现在都是我的,我是这个地方无可争辩的君王,对这儿拥有所有权,如果可以转让的话,我可以把这块地方传给子孙后代,像英国采邑的领主那样”。24“我是整个领地的主人;或者如果我愿意,我可以称自己为我领有的地区的国王或皇帝。没有人质疑我的最高统治权或命令”。115 “这就是我,整个小岛的统治者和主人;我的臣服者的性命都在我的掌握之中”。133 这向我们揭示了鲁滨逊有着明确的土地概念和财富积累意识,这些都是宗主意识与帝国梦想的外化。

鲁滨逊的荒岛经历可视作早期西方殖民者开拓史的缩影,鲁滨逊荒岛探险的最终目的与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征服的目标相统一,这就是所有权和统治权。鲁滨逊用武器和弹药保卫小岛和财产,让我们联想到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威胁来保证本国资本家在世界市场上的利益。鲁滨逊的反客为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等同于欧洲殖民主义者在美洲的历史,开拓荒岛等同于占有荒岛,影射了英国人建立海外殖民地、开发新的领地的利益和愿望,这在鲁滨逊身上得到最好诠释。鲁滨逊让我们看到了“欧洲人对人类野兽般吞噬的幻想”,他的行为反复证明了殖民者的身份。

三、星期五的他者化:主体性的丧失

荒岛上欧洲文明的实施抹杀了美洲文明,这是鲁滨逊文化殖民思想的再现,他者文明从而处于失语状态和缺场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鲁滨逊与星期五的关系可视作资本和劳动的雏形。土著人星期五被征服过程中的火枪和《圣经》无异于殖民地被欧洲资本主义殖民者征服时的物质武器和精神武器。“鲁滨逊用枪和圣经让星期五臣服于自己的行为是西方帝国殖民行径和殖民策略的表征”。 救世主是鲁滨逊出现在星期五面前时的身份,借助武力为后盾,鲁滨逊深信“他(星期五)真会把我和我的枪当作神物来崇拜吧”,158甘愿为奴,获救的土著人被命名为星期五是他者语言被颠覆的开始,“主人”是鲁滨逊教给星期五的第一个英语单词,这一行为宣告了二者之间的主奴关系。之后,鲁滨逊继续对星期五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实施了殖民改造,用基督教思想置换了星期五思想中有关美洲造物主贝纳莫柯的信仰,3年殖民文化改造的结果是星期五由异教徒变成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这体现了资本家用传教士般的热情来教化殖民地人民,这一行为可以理解为经济和政治殖民后的文化殖民和精神殖民。改造后的星期五对殖民地宗主国文化的忠贞不二不但体现在他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视若敝履,而且他也表示会用主人的思想去改造自己的亲人和同胞。 经过鲁滨逊的各种策略,星期五与鲁滨逊的关系由最初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关系变为主客体间性关系,星期五经历了从自我到他者的主体间性转换,成为殖民者鲁滨逊的他者。

四、 结束语

英国荒岛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鲁》延续了文以载道的英国文学传统。文本使读者直接感受到了鲁滨逊性格中积极进取的一面,小说通过鲁滨逊·克卢梭的自我讲述聚焦于其荒岛冒险经历,影射了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和后来向海外殖民的特征。宗主意识与帝国梦想是鲁滨逊一切冒险活动和开拓精神的驱动力。金钱是鲁滨逊荒岛探险的目的,基督思想的传播,宗主国治邦理念的践行,无不促成了荒岛殖民的成功和他殖民者身份的形成。后殖民主义先驱法农指出:“殖民主义者不仅奴役、买卖和控制黑人,还使黑人接受其所控制的文化教育,并加以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心灵的置换术,使黑人从精神到肉体都服从于殖民者所希望的那种意识塑形,在其心灵上烙上被殖民的痛苦烙印,从而使其种族主义和民族歧视做了‘文化殖民’”,这是对鲁滨逊荒岛行为最恰当的概括,这也正是他成为殖民主义者效仿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鲁滨逊之所以被认定为资本主义与原罪体制的代表人物或帝国寓言的残简断片,主要原因在于笛福用鲁滨逊日记的形式十分精心地营造出叙事结构的封闭性与话语的权威性,故事的真实性及其意识形态作用遂被正常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化的历史过程始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考虑到作品的生成路径,与之相呼应,我们自然可以将《鲁》视为欧洲殖民主义向海外扩张和殖民实践的早期艺术缩影。小说呈现了鲁滨逊殖民者自我身份的建构过程以及星期五从自我到他者的主体性转换,在今天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中,殖民主义话语体系并未完全消失,不同种族、民族、国家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多元异质文化存在着不断碰撞、交融和共生的现象,弱势民族国家与文化仍有遭受湮灭的危险。再读后殖民视角的作品对我们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警示作用,可以看出作品实际上艺术的再现了帝国殖民地的建构过程,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资本主义早期殖民侵略和文化霸权的特征,反应了欧洲殖民主义的海外扩张和殖民实践。这就是作品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之所在。

猜你喜欢

鲁滨逊漂流记殖民主义鲁滨逊
鲁滨逊真的有问题
勇敢坚强,永不放弃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的艺术特色浅析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