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食用菌:发展中扶贫,扶贫中发展

2019-02-21霍国琴王周平简红忠

西北园艺(综合) 2019年3期
关键词:食用菌贫困户生产

霍国琴 王周平 简红忠 王 玲 王 勇

霍国琴,王周平,陕西省园艺技术工作站,邮编710003;简红忠,陕西省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王玲,陕西省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王勇,陕西省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 发展成效

食用菌产业是一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的农业特色产业,它具有高效、循环、低碳、环保的特点,是陕西特别是陕南地区特色主导产业之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和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全省各地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立足产业想办法,围绕精准下功夫,把小蘑菇做成大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食用菌栽植种类丰富多样。据统计,陕西现有食(药)用菌200余种,人工栽培40余种。其中,食用菌主要有香菇、平菇、黑木耳、杏鲍菇、金针菇、真姬菇、姬菇、鸡腿菇、双孢菇、秀珍菇、大球盖菇、毛木耳、姬松茸、猴头菇、茶树菇、蛹虫草、滑菇、羊肚菌、白灵菇、草菇、灰树花、榆黄蘑、银耳、竹荪、牛肝菌等,以香菇、平菇、黑木耳数量最大。药用菌主要有猪苓、天麻、灵芝、伏苓、桑黄等,以猪苓规模最大。

2)产量和产值同步增加。据统计,2018年全省食用菌产量122万t,产值86亿元。在总产量中,香菇居第一,约占50%;平菇居第二,占15%左右;黑木耳占10%左右,杏鲍菇和金针菇占8%,其他种类约占14%。在12个市区中,汉中的总量位居第一,商洛位居第二,安康位居第三。商洛的代料栽培位居全省第一,“百万袋”循环生产模式在产业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中独树一帜,值得借鉴和推广。

3)区域化发展格局凸显。食用菌一直是陕南的优势特色产业,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关中平原地区发展加快,陕北高原、渭北塬区迅速兴起。现已初步形成:陕南以干菇为主,关中以鲜食菌为主,渭北干鲜结合,陕北以越夏菇为主,覆盖全省的四大特色食用菌优势发展区域。

4)结构调整更趋合理。从近年的调查情况看,陕西食用菌产业由“十二五”的快速发展高峰期进入平稳发展期,发展思路更加趋于理性,环保意识大为增强。其表现突出的是:木腐菌发展趋缓,草腐菌发展加快;大宗菌类增幅减少,高档珍稀菌类增加较快。如香菇、黑木耳等占比下降,双孢菇、大球盖菇、毛木耳等占比增加;平菇占比下降,羊肚菌、灰树花、姬松茸、猴头菇、真姬菇、滑菇等珍稀菇类大幅增加等,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主栽品种、主推技术、单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更加突出。

5)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普及推广。主要有优良品种应用技术、节能高效代料栽培技术、设施大棚栽培技术、层架立体栽培技术、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等得到全面推广。特别是香菇免割袋栽培技术、平菇墙式高产栽培技术、层架式冬菇生产技术、专用菇料和微量元素应用技术、生物制剂拌料技术等新技术推广步伐加快。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已成为趋势。

6)单产水平稳步提高。随着新技术的推广,食用菌单产水平在不断提高。以香菇亩栽1万袋为例,接种好的菌袋亩成本约4万元,亩产值可达7万元左右,纯收入3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 ∶2.5~3。

7)农民增收效果显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荤一素一菇”的科学饮食理念逐渐为大家所接受,食用菌的市场需求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加上政府引导和市场效益拉动,食用菌产业前景看好。如户栽5000袋,产值四五万元,纯收入两三万元,其效益是大田作物30倍,比一般的大棚蔬菜效益还好。2袋香菇相当于1只肉鸡的纯收入,200袋香菇相当1头肉猪纯收入。目前主产区菇农户均收入2万多元,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2 范例做法

1)宝鸡的做法。宝鸡市自2016年起就把食用菌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之一进行扶持,对缺技术缺资金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县扶贫办与企业、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通过资金支持、土地流转等方式,以及培训指导、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等措施,全面提高贫困户所需的生产条件及技能。其中,陕西国人菌业 (食用菌技术体系关中地区专家大院依托单位)按照菌包统一工厂化生产、出菇管理统一标准化培训、产品统一冷链销售、废菌渣统一循环利用、产品质量安全一包到底的国人“四统一包”技术路线,带动贫困农户增收。一是成立食用菌产业扶贫工作小组进行食用菌文化介绍、食用菌产业宣传推广、高新技术集成示范、生产技术指导、职业农民培训学员招收及帮扶对接等。二是对无劳动力的贫困户通过资金入股方式参与企业经营,企业对入股贫困户进行保底分红及二次利润分红,同时进行股金返还。三是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开展职业农民培训,传授劳动技能,激发生产积极性,提供创业平台,通过租赁大棚、低价外售菌包、原材料换菌包、借袋还菇、提供劳动岗位等方式全面带动贫困农户自我造血精准脱贫。四是对周边贫困县区企业通过认真调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及主推技术,通过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切实保障种植户收益。通过多元化组合式扶贫,帮扶贫困户2000户,覆盖宝鸡陈仓、金台、太白、麟游及西安市蓝田县等5个县区,直接带动1000个农户从事菌菇生产,户均增收18000元,在回收生产原材料、保护环境的同时,间接辐射带动30000个农户增收。

2)汉中的做法。汉中市出台了加快脱贫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印发了年度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实施方案,并成立产业扶贫技术指导专家服务团,服务团下设10多个产业扶贫农业科技服务小分队。服务小分队采取“关键农时季节常驻村,农民需求常到村,产业发展常联村”等帮扶方式,开展产业研究、巡回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帮扶,并根据食用菌生产、接种、养菌、越夏、出菇等各个关键时期,以“食用菌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讲座”“农家课堂”“示范点培训”“微视频示范”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60余场次,培训5000余人次。同时,依托大公司在贫困村建立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以“公司+扶贫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并逐步适度扩大规模,如第1年每个贫困户控制栽培5000袋(筒),实现年增收15000元以上,第2年根据实际管理能力,实现户均栽培1万袋(筒),确保贫困户年增收3万元以上。管理模式是:合作社集中制袋,统一技术、分户管理;有劳动能力同时有发展意愿的,直接参与产业经营;无劳动能力的,利用政策参股分红。在技术方面,产前做好夏菇冬菇套种规划,并提供优质高产品种;产中技术环节严格把控,现场跟踪指导;产后进行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带动农户参与市场,减少流通环节,提高产品销售价值,使贫困户放心发展适度规模生产,以破解制约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为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提供技术支撑,推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3)商洛的做法。商洛市出台了《关于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十条意见》,林业政策向食用菌倾斜,并将贫困户纳入“百万袋”循环生产模式扶持中,即以行政村为单元,依托一个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建设一条专业化菌包生产线,采取“工厂式专业化菌包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管理”方式组织生产,实行“七统一分”(合作社或企业统一原料采购、统一优良菌种、统一菌包制作、统一接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回收,农户分散出菇管理),带动100个农户(贫困户占一定比例),每户种植不少于1万袋,实现产值1000万元,户均纯收入4万至6万元,带动贫困户精准脱贫。同时,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其中“商洛香菇”地理标志的认证成功,极大地增强了贫困户依靠食用菌脱贫致富的信心。

4)安康的做法。安康市采取安排贫困户就业、在合作社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同时,安康专家大院还结合科研课题成立科技助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专家服务队。先后在宁陕、汉阴等县开展技术培训100余次,累计培训1000多人次,建立7个技术示范点,示范新品种、新技术7个(项)。同时开展秦巴山区野生菌采集与人工驯化、富硒蛹虫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应用、香菇优良新菌株选育、富硒食用菌栽培试验研究等,特别是选育的香菇优良新菌种“09-2”,抗杂抗逆能力强,产量高,商品性好,在贫困区域得到较大规模的示范推广。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贫困地区硬件设施条件相对落后、食用菌生产加工设施设备及周边环境条件还不够完全配套。二是科技投入相对不足,技术、信息等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人才缺乏。三是规模性的食用菌经营主体偏少,资金短缺,土地流转较为困难,组织带动能力不强。四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情况显现,食用菌管理技术跟不上。五是村级扶贫社组织化水平不高,缺乏懂管理、善经营、有技术、会做账的人才,服务能力偏弱。

4 下一步设想与建议

食用菌产业是陕西农村精准脱贫的优势产业,具有高效、循环、低碳、环保等特点,是贫困地区实现产业脱贫最佳项目之一,特别是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后缺地缺资源的群众要实现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首选扎根增收产业。今后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引领精准扶贫,使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

1)突出重点,加大支持,稳定发展产业规模。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食用菌发展动态,健康稳定地发展产业。可按照“突出重点、多头并进”的思路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打造规模优势。重点加大食用菌生产示范园、标准化园区建设支持力度,按照生产标准化、加工工业化、体验休闲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标准,进一步扩大现有食用菌产业园区规模,同时继续加强规模化、标准化基地示范镇、专业村和种植大户建设,形成产业带动效应。

2)因地制宜,推广模式,加快生产方式转变。陕西各地均有不同的产业发展和技术推广的成熟模式,如商洛的“百万袋七统一分”循环生产模式、宝鸡国人菌业的“四统一包”模式,汉中的园区(企业)+农户分工协作”模式、“企业+扶贫社+贫困户”模式和合作社带动的“三统一分”模式,咸阳的“合作社+公司+政府+金融+贫困户”五方联保共赢的精准扶贫模式,渭南的“政府+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商南县的“借袋还菇”模式等,各地可根据不同情况借鉴并创新运用。

3)技术先行,强化支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要加强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结合产业扶贫,在现代园区、专业合作社、重点乡镇举办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食用菌培训班,重点培养职业菇农和有志于食用菌发展的农村青年。二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加大食用菌优良菌种、废弃物利用、精深加工、菌糠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和模式的研究、引进和推广,不断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同时要重视引导食用菌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发挥民间团体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推广作用。三要优化品种结构。按照突出特色、多菌类发展原则,稳定大宗菇类品种,积极发展珍稀菇类品种;稳定发展木腐菌类,加快发展草腐菌类;稳定发展干菇,加快发展鲜食菇;稳定发展顺季生产,加快发展反季和周年生产;加快发展食用菌,兼顾发展药用菌等。四要加强菌种生产技术指导,强化菌种市场管理,为生产主体提供优质菌种。

4)重视加工,提质增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一是积极支持食用菌加工产业提质增效,不断拓展食用菌多种功能,进行全产业链开发,推进食用菌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增粗价值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资本投入开发以食用菌为主要原料的各类强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利用残次菇及下脚料加工即食食品、休闲食品等,并提倡食用菌废料的饲料化、肥料化、基质化开发等综合利用,提升附加值。二是加强食用菌交易市场建设,在省内建成一个较大型的批发市场,将之打造成西北地区食用菌原料供应基地、价格发布平台、产品集散流通中心。三是鼓励龙头企业积极申请食用菌外贸出口权,畅通食用菌出口通道,促进发展创汇菌业。四是重视建设“互联网+食用菌”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5)配套政策,强化支持,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一是研究出台关中果区面向陕南食用菌主产区果枝木屑供应食用菌生产原料的绿色通道或相关政策。二是研究出台适合陕南地区林地保护与有序开发相结合的政策措施。三是财政资金扶持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厂化菌包生产和食用菌循环生产,建立农业废弃资源再利用制度。四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食用菌生产,形成政府引导、主体投入、市场运作、政策激励的良好局面。五是支持食用菌品牌建设,广泛利用展会、媒体、互联网等,做好食用菌品牌的宣传推介、商标注册、“三品一标”认证等,打造知名品牌,以提高陕西食用菌产业的知名度,提升陕西食用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猜你喜欢

食用菌贫困户生产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