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母教子

2019-02-21周玲

幸福家庭 2019年2期
关键词:苏家桐花坛子

■文/周玲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也是父母不断探索的课题。眉山历史上就有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苏母,也就是苏轼、苏辙的母亲,她从三方面引导两个儿子成为了国之栋梁和我国文学史上一双璀璨的明珠。

第一,注重美德名节教育。苏洵长年游学在外,教育两个儿子的重任自然落在了苏母肩上。有一次她给苏轼、苏辙讲《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因反对宦官集团而遭到陷害。在监狱中,范滂在和母亲诀别时,因不能尽孝而感到遗憾,范滂母亲对此回道:“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听完这个故事,苏轼问母亲:“我如果成了范滂,母亲同意吗?”苏母说:“你若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母吗?”

勇敢、聪慧的苏母用范谤英勇就义的典故,告诫孩子要坚定信念,在苏轼幼小的心灵植下“刚正不阿,忠直敢言”的种子,培养了他高尚的品德和气节。苏轼自小立下了“奋厉有当世志”的人生志向,后虽官场失意,却不改初衷,始终坚持自己刚正不阿的人格,并将美德节操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第二,注重廉洁自律教育。在眉山老家,苏家两个婢女熨帛时脚陷于地,发现地下有个坛子。家人猜测坛子里有财宝,苏母却叫人重新埋好坛子,并告诫家人坛子是前人所埋,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她还告诫苏轼兄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非分之财,一分一厘都不能妄取,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第三,注重宽厚仁爱教育。苏轼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苏轼小时候,自家的书房、院落中竹柏丛生,杂花满院,美丽的桐花凤(鸟名)三三两两飞聚于桐树上。苏母嘱咐家中的小孩和奴仆,不要捕捉小鸟。桐花凤与主人和睦相处,巢穴低得可随手拿到。一天,家中一只调皮的花猫捕到了一只漂亮的桐花凤,虽然得到了苏轼兄弟的救护,可小鸟还是死去了。这时,苏母来了,问明情况,便教育他们说,做人要有仁爱宽厚之心。最后,苏轼和小伙伴将死去的鸟儿好好埋葬。

母亲的仁爱,在苏轼年幼的心灵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后来苏轼入仕为官,时刻保持仁爱宽厚、勤政爱民、至善亲和之心,与他从小受苏母 教育有着亲密的关系。

《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苏母重名节、重仁爱、重廉洁自律的家教理念,体现的正是苏家“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优良家训家风,这才孕育了苏轼高尚的情操和风骨,使他作文和做人达到“文理相同”“文如其人”的高深境界,最终成为国家之栋梁。

猜你喜欢

苏家桐花坛子
共青城市苏家垱乡:共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卖坛子
桐花开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以苏家作龙凤灯为例
又是一年桐花开
乐在村民过上好日子——记全国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获得者 周宁县苏家山村党支书苏文达
洁白桐花姐妹情——省妇联访问团赴台交流纪行
盲人买坛子
盲人买坛子
坛子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