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文学不应无视旧体诗词

2019-02-20傅琪雯

中文信息 2019年1期
关键词:革新

傅琪雯

摘 要:五四白话运动之后,原本是我国文人表达思想最常用体裁的旧体诗词逐渐被摒弃。这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并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的文学形式逐渐在当代文学史中消失踪影。本文就这一情况简要介绍了旧体诗词被无视的背景和原因,并就如何改善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旧体诗词 无视 原因 革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1-0-01

一、旧体诗词逐渐退出当代文学的背景

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思想的解放,白话文运动兴起,在中国开辟了一个白话文学的新纪元,打开了中国白话文学的新局面。从此,白话文开始逐渐成为主流文学形式,逐渐取代了占据中国文学领域2000余年的文言文。在这一过程中,古典诗词也开始失去了其文学主流地位,并且还逐渐被排斥在“现代文学”之外。虽然之后我国文学界也开展过类似“重写文学史”等提倡旧体诗词的行动,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当代,旧体诗词仍然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仍然没有找到拉动其持续发展的动力。甚至可以说,在我国现当代文学论著中,旧体诗词似乎沦入了好像从来不曾存在过的境地。

二、诗词在我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在我们谈到中国文学史时,诗词是一个无法越过的体裁,甚至可以说,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有着极为独特且崇高的地位。首先,诗词是中国文人抒情表意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其次,诗词突破了个体的有限性,开拓了我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我最为深层次的探索,不是孟孔老韩等哲学,而是诗词;再次,诗词具有无限的美感。在我国古代,诗词总是与歌赋相伴,从早期的古老民间歌谣,到楚辞音韵婉约缠绵,再到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或格律诗,都蕴藏着丰富细腻且新颖别致的意境,可以说,诗词是中国文化美学的最高峰。总而言之,在中国浩瀚如烟的数千年文学长河中,古诗词就如同璀璨的明珠一般,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

三、当代文学中旧体诗词被无视的原因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莫大兴趣的高中生,对旧体诗词这一文学体裁在现今发展的没落状态很是惋惜,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旧体诗词在当代文学界难以兴盛呢?

1.诗词的经济价值难以呈现

一首值得被称颂的优秀诗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而且是需要机遇和灵感的。用相同的时间和精力与创作小说、散文等体裁的作品所收获的经济价值是旧体诗词的百倍甚至上万倍。应该说在现今存在的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词的经济价值是最低的,很多优秀的诗人不是不想坚持写旧体诗词,而是为了生存选择了更易获得经济体现的其他文学体裁类。

2.版权问题

适当的进行变革是一种文化获得新生的必要条件,唐诗宋词能够成为兴盛一时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各位大师对诗词的格律体裁进行了不断地变革,再加上后辈的不断创新,使新的词牌格调不断出现,才使得诗词获得不断的新生。然而在今天,无论是谁创作出了一种比较完美的诗词体裁,首先就是申请版权,堵死了他人进行二次创作的路。虽然现今不断提倡的尊重个人版权一定程度上对抄袭风有所遏制,但久而久之,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优秀的文化缺乏传承而逐渐衰落,例如旧体诗词。

3.缺乏有效的鼓励和支撑

古人科举,要考诗词写作,故学好诗词,是进入仕途的前提之一。古士大夫应酬、交际、表达自己的思想、志向,也惯用诗词,在古代,诗是交际的必需品,是增进人与人、官与官之间关系的重要媒介。旧体诗词在现有文化机制层面则缺少实质有效的鼓励与支撑,基本上处于缺席状态。如高校教育方面,诗词占据课本的很大篇章,但是中考、高考的作文要求里基本是清一色的“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又如在文学刊物方面,供旧体诗词创作者发表的空间少之又少;再如在文学评奖方面,罕有主流文学奖项将旧体诗词纳入到评选范围当中的。[1]在这样一种旧体诗词缺少“存在感”的文化生态中,它的发展难以长久也就没有疑问了。

四、如何改善这一现状

1.旧体诗词需要革新

过于讲究平仄格律给旧体诗词裹上小脚,挡住了一部分人创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纵观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些有突出成就的诗词大家多不是格律的奴隶,如有着“谪仙”之誉的苏东坡就突破了韵律的限制,改变了声律重于词情的规则,[2]李白、杜甫以及现代旧体诗造诣最高的毛泽东也都有很多不为格律模式所束缚的名作。古今这些诗词家的成功实践表明,打破旧体诗的一些人为限制,创造性的运用旧体裁,正是诗词克服被排斥,顺应语言的发展,走出新路子的必然选择。

2.在现有文学和教育机制中加以重视

近些年来,虽然《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传统诗词类节目在各种媒体上的“刷屏”使古诗词有了一定的热度,但仅靠传媒来打开传统文化和旧体诗词的市场是远远不够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要在旧体诗词的发展上建立这种自信,就迫切需要在现有文学和教育机制中给旧体诗词更多的正视和重视,只有这样,旧体诗词才能有更深厚的基础。

旧体诗词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文学形式,在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曾创造出夺目的光辉。[3]虽然现今旧体诗词在中国文学界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毕竟重造旧体诗辉煌是一场攻坚战,势必要打破就格律,引进新文法,才能表达现代人的新思想和新感情。但我们相信通过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旧体诗词在当代文学界定能够迎来春天,因为我们始终相信,中国是诗词的国度。

参考文献

[1]曹顺庆.现代当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J].人民日报文艺评论,2017-11-14.

[2]杨文娟,徐学毅.旧体诗词的改革论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04):67-70.

[3]江腊生.20世纪旧体诗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學术论坛,2012,35(04):86-91.

猜你喜欢

革新
网络时代社会整合的革新:何以必要及如何可能
漸進式革新:四川國學院蜕變的三個梯步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传动轴滑动叉制造工艺革新
蒙古式摔跤的作用,传承与革新问题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提前介入机制的实践革新研究
对桅杆式起重机的几项革新改造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
HRP建设:革新医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