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先进文化形成发展的五个阶段

2019-02-20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深圳建设文化

葛 桦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深圳先进文化的形成发展根植于光辉灿烂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贯穿于深圳经济特区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40年来,深圳先进文化强劲赋能深圳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形成了引领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思想观念和城市精神。“深圳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的精神动力,深圳的经济与文化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一直是并驾齐飞的。深圳不仅创造了罕见的经济奇迹。而且创造了不可忽视的文化成就,显示出令人瞩目的文化创新功能。”①深圳先进文化形成发展有其深厚的基础:物质基础是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制度基础是政治体制的完善创新,具有全局性和方向性;文化基础是精神文明的建设发展,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环境基础是社会建设的蓬勃兴起,具有实验性和推动性;生活基础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回顾和总结深圳先进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②,对于进一步深化发展深圳先进文化,促进深圳再创新辉煌,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 先进文化初创阶段(1978—1984),形成“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文化

本阶段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到第六个五年计划完成时结束,这是深圳设立特区的“改革开放开局”阶段,也是深圳先进文化初创阶段。

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是深圳人民的文化基因。改革开放前,深圳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与一河之隔的香港差别巨大,曾出现几次“逃港”风潮,造成了大量劳动力外逃、田地荒芜,这是深圳人无法抹去的记忆,也是推动改革开放前行的一剂猛药。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宝安县(深圳的前身)就提出“利用香港,建设宝安”的口号,适当放宽边防地区农业渔业进出口人员的管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了深圳人独有的不肯坐以待毙、敢闯敢干的“敢为天下先”精神。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了“左”倾错误,工作重心转移。深圳特区于1980年8月成立,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成为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地方,创造了中国许多第一:第一张股票,第一个打工妹,第一个全民医保……深圳是一匹跑在最前面的骏马,正是这种“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形成了这一时期深圳“敢为天下先”“杀出一条血路来”的精神文化。

深圳人特有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城市建设初创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在创新高效政府的带领下,利用毗邻香港区域优势,引进“三来一补”加工企业,以此为突破口开启了特区的经济建设进程,大刀阔斧进行城市基础建设,交通、道路、安全、水电气工程等建设初具规模,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形成了富有年轻活力的人才队伍、进行了产业优化升级和改造;特别是以市场为取向,进行管理体制、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土地使用和住房改革、劳动用工、分配制度和政府机构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基本确立了以市场调节机制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了深圳从传统非农业到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转变,引进了资金、设备、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1979年,深圳市GDP只有1.96亿元,这一时期经济增速曾一度连续五年高达60%左右。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窗口’‘排头兵’,深圳‘敢为天下先’先行先试,开拓创新,勇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路先锋,为全国改革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③邓小平同志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④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成为深圳先进文化的种子,探索出了伟大的改革开放文化。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袁庚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1984年7月“孺子牛”大型铜雕揭幕,标志着特区人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拓荒牛精神正式成为深圳精神的象征,也是深圳建设初期深圳先进文化的一种高度概括总结。

2 先进文化突破阶段(1985—1992),培育高效务实的精神文化

本阶段是以1985年通过并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纲(草案)》(以下简称《大纲》)开始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结束,这是培育高效务实精神文化的阶段,也是整个社会“对传统体制进行重点突破”的阶段。

1985年11月20日至23日,深圳市召开了全市“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交流会议,讨论通过了《大纲》,这是全国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性和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深圳特区先进文化建设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目标化管理的轨道。1987年6月至8月深圳市委采取分散和集中方式,召开深圳市第二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响亮地提出了“开拓、创新、献身”的深圳特区精神。1990年下半年中共深圳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把“特区精神”改为“深圳精神”,并提出了新的内涵概况为“开拓、创新、团结、奉献”。

“没有伟大的理论,就没有伟大的实践”,深圳人不断突破陈旧观念,积极开拓探索高效务实的先进精神文化,凝练为“开放、务实、包容、创新”的城市文化基因,形成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做不说,多做少说,做了再说”“敢闯敢试、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有所引进,有所抵制”“排污不排外”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特区高效务实的新文化、新理念、新精神,引领全国的先进文化,也正是这种先进文化,才滋养和指导着深圳人民进入一个伟大突破变革的发展期。

在高效务实的文化精神引领下,深圳进入了一个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和全面推进市场经济改革的新阶段:一是,经济上,利用外资大力兴建各种基础设施;利用境外资本和技术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建立一批同内地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内联企业;创建沙头角(1987)、福田(1991)两个保税工业区;创建科技工业园(1985),开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放妈湾码头(1990)、皇岗口岸(1991)和盐田港口岸(1992)、深圳机场通航(1991)等。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上,率先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1986),推行产权转让和破产制度;建立多层次开放性的金融制度;成立证券公司(1990),成为股票交易的先驱;首次进行国有土地公开拍卖(1987);改革住房制度促进住房商品化(1988);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86);机构调整和公务员制度改革(1988)等。这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最为关键、也是突破性发展的一个时期,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外向型工业经济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物流等服务经济开始起步。

深圳的体制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又深化了以“高效务实”为主流的深圳精神的发展,使深圳先进文化得到进一步升华,不断引领和指导社会变革,造就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高效务实已成为深圳一张闪亮的名片,成为深圳人民内在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198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推行“文化网络枢纽规划”,到1990年全市形成了条块结合,纵横交错,国家、集体、企业合办文化的格局;1991年9月深圳特区制定了《深圳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八五”规划》《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决议》,标志着深圳先进文化有了新的规划和部署,使深圳先进文化走向了新的阶段。

3 先进文化全面发展阶段(1993—2003),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本阶段是以发表邓小平南巡谈话开始到2003年深圳确立“文化立市”战略为结束,这是不断完善文化制度、全面推进以深圳公民道德建设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建设的阶段。

首先,良好的顶层设计是深圳先进文化全面发展的战略部署、目标方向和有力保证。以贯彻落实1991年制定的《深圳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八五”规划》为起点,深圳先进文化进入全面发展期。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深圳市民行为道德规范》(1995年6月26日正式颁布)。1995年3月13日,首次提出“建设现代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讨论了《深圳市1995-2000年文化发展规划》;1996年11月9日和2002年分别颁布实施《深圳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和《深圳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1998年3月2日正式颁布了《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1998-2000)三年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这一系列规划和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深圳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了目标,提出了战略步骤,规定了具体工作任务。

其次,文化体制改革是实现深圳先进文化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肯定了特区姓“社”不姓“资”,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文化体制改革也迈出实质性的步伐。1995年4月中共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战略调整,要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从此,文化体制也不断革新,文化产业成为深圳新的经济增长点。2001年9月在国务院体改办领导的支持下,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相协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2003年深圳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

第三,群众先进文化自觉是推动深圳先进文化全面发展的底层力量。人民群众一直是深圳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宣传者和执行者:1994年3月14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同时刊登读者王大可关于建议开展“怎样做个深圳人”的来信,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牵头多家单位展开了广大市民积极参与、长达8个月之久的大讨论。普通群众推动了“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活动,2010年8月1日,网友“为饮涤凡尘”在网络上发了一篇帖子《来深十八年,再回忆那些曾令我热血沸腾的口号》,汇集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30年来的口号,回顾了其背后的“深圳观念”。许多网友跟帖共鸣和提建议。这篇热帖及跟帖和建议,促成了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的“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⑤评选活动,这些普通群众促成的大讨论和评选活动,影响十分广泛,对深化深圳先进文化认识、推进深圳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喜闻乐见的文化创建活动为深圳先进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舞台。自上世纪90年代起,深圳市委市政府贯彻实施“五个一工程”⑥,涌现出了一批反映深圳先进文化的作品;从1994年开始,全面开展深圳市民行为道德规范活动,涌现出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1997年,南岭村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示范点;自2000年开始创办的每年一届的读书月活动,对推动城市先进文化建设、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创造深圳文化的“新传统”、扩大深圳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起到了巨大作用。2000年4月,深圳市委发文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同年7月,创建深圳大学城和高等教育发展城区。2002年开展了“深圳精神如何与时俱进”大讨论;2003年9月创办深圳首届社会科学普及周;同年在全市开展首届“深圳关爱行动”等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不断创新助推深圳先进文化的形成发展。

4 先进文化立市强市阶段(2003—2012),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阶段是以2003年深圳市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开始,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止。这一阶段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向“文化强市”转变。

新的时期,深圳市委市政府和人民深刻认识到先进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003年在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文化立市”的战略决策,同年,深圳市把文化产业列为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并立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它标志着深圳城市发展的定位转向,标志着深圳先进文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在“文化立市”的核心理念指引下,文化体制、文化产业、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等全方位不断进行模式创新,加速赋能深圳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阶段,深圳市委市政府带领深圳人民,先行先试,通过多种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深圳先进文化的发展给国家提供了精神给养,国家也给深圳先进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明确方向。

深圳先进文化不断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深圳发展新的支柱。2005年12月2日深圳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深发〔2005〕18号),2006年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了深圳市“十一五”规划中,从此,深圳对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和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具体措施,使深圳先进文化持续高赋能深圳社会发展,2003年,深圳市文化产业总产出就达381.96亿元,增加值126.41亿元,占深圳当年GDP的4.42%,与去年同口径现价相比增长20.53%,自2004年以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保持了平均20%的增长速度,已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2016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949.70亿元,增长11.0%,占全市GDP的10%。”⑦

深圳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形成和发展新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先进文化,反过来,深圳的先进文化又指导着深圳奋勇前行。2004年3月2日,深圳首先策划“建‘两城一都’”(“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创深圳城市文化品牌;2004年深圳大芬油画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2004年,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深圳举行⑧,文博会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平台;2005年,深圳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创办“外来青工文化节”、创办“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这些一系列措施都成为了深圳响当当的文化名片。2008年,深圳第一家文化产业公司上市(深圳市天威视讯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初步构建起对接港澳台、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文化产权交易和投融资服务平台。2009年“爱心大使”丛飞获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向全国展示了深圳人的精神标高。深圳这一系列的“文化奇迹”,也引领全国的先进文化,在全国城市健康发展、创新创业、宜居幸福等排行榜中均居前列,获得了许多重大城市荣誉: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最中国创意名城”以及“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等。

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又掀起了文化设施建设的高潮⑨:深圳图书馆、音乐厅、电视中心、深圳书城中心城、新博物馆、青少年宫,这大大提高了城市的品味、满足了市民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

5 新时代先进文化发展阶段(2013-),培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精神文化

本阶段是从党的“十八大”闭幕至今。深圳先进文化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建设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为深圳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深圳十大文化名片⑩是最有说服力的先进文化发展成果,深圳先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2017年,深圳GDP2.2万亿元,首次超越广州和香港,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位居全国第三位。

创新,始终是深圳先进文化的特质,创新型文化是深圳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是深圳发展的动力源泉。早在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2011年度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评选活动中,深圳高居榜首;2008年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2008〕201号文《关于印发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的通知》),2014年6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5年3月,批准设立深圳蛇口自贸区;2016年,通过制定并实施《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纲要)》,全方位推动深圳文化的创新发展,成就斐然。2018年3月,深圳市召开专门会议研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会议,并起草和修订了两个相关文件,深圳市文创产业走向了质量型内涵式发展新路,实现了新突破。

协调发展,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始终是深圳不断追求的目标。由于历史原因,深圳关内作为经济特区试点,关内和关外发展极不平衡,港澳回归后,“二线关”问题逐步改革。2008年1月1日,边防证正式停止办理。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2015年6月4日,深圳16个“二线关”关口综合改善工程正式启动。2018年1月6日,国务院发函(国函〔2018〕3号)正式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2018年12月16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举行揭牌仪式。深圳从顶层设计上打破区域壁垒,构建一体化发展机制,充分发挥深圳创新、产业、改革、开放和金融等综合优势,全面加快城市群特别是探索两地一体化发展,推进城市群同城化发展。实现了各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协调了发展的合理布局和分工协作,做到了社会事业的共建共享。

低碳绿色发展,始终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美好社会。2006年,深圳率先提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城市。2008年国内首次以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文件:《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2011年,在深圳“十二五规划”中专列一章重点论述“推动低碳绿色发展”,涵盖了推进低碳发展,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推进国家生态市建设,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方面。规划纲要特别制定了具体指标:“低碳绿色发展扎实推进,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47吨标准煤,万元GDP水耗累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累计下降21%、22%、4%、3.5%。”。

开放精神,成就了深圳成为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无时无刻不向世界展现出开放创新的精神面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场”,深圳从成立之日起就是通过开放,冲破层层迷雾,为中国发展杀出了一条血路。进入到了新时代后,深圳在开放的道路上许多领域都引领时代,不断优化深圳对外开放的国际布局,努力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城市,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国际化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打造深港携手对外开放新模式,提升深圳开放创新的层级和水平,逐步实现开放创新,加快了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了有利于培育深圳先进文化的比较优势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优势。

坚持共享发展,也是深圳不断追求的目标。深圳一直在执行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提出的政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部分地区,然后达到共同富裕”。深圳在共享发展上,做出了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更加注重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截至目前,仅在对口扶贫,让更多人享受改革发展红利上,深圳对口支援、扶贫协作、对口帮扶6个省(区市)的34个贫困县,包括援疆、援藏、全面对口帮扶河源、汕尾,对口广西百色河池扶贫协作等。2017年2月,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社会智库)发布研究报告《共享深圳》,梳理了深圳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阐述了共享深圳的理念、愿景和策略,提出了实现共享深圳的二十条建议。这份民间报告也必将推动深圳加快实施以“共享”为城市战略发展的目标,实现全体市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

6 总结

回顾40年来深圳先进文化的发展历程,感慨万千,收获满满,正如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圳也会一如既往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创新发展深圳先进文化,推动深圳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注释:

① 吴俊忠.深圳地区创新文化的生成与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18.

② 注:阶段划分主要参考:一是改革开放阶段(钟坚2008年):1.改革开放局部推进与初创奠基时期(1978-1985);2.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与经济转型时期(1986-1992);3.增创新优势与跨越式发展时期(1993-2002);4.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时期(2003-);二是文化发展历程(毛少莹2008年):1.1980~1992:深圳文化的“萌发”与“破土”阶段。2.1992~2003:深圳文化的“成长”与“困惑”阶段。3.2003年至今(“十一五”期间):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深圳文化的“平衡”与“不平衡”发展阶段。三是文化建设的历程分段(吴灿新2010年):第一阶段为探索阶段(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到20世纪的80年代末);第二阶段为起飞阶段(从1990年代初到世纪之交);第三阶段为腾飞阶段(从世纪之交至今)。

③ 杨建.“中国方案”的深圳实践[J].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6,(1):38-39.

④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2.

⑤ 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来了,就是深圳人。

⑥ “五个一工程”:是自1992年起,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举办的每年进行一次的评选活动。这五个方面是:一部好戏剧作品、一部好影视作品、一部好图书、一部好理论文章、一部好电影。

⑦ 王为理.深圳文化产业走向内涵式发展[N].深圳特区报,2017-04-10(A01).

⑧ 注:第二届起更名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⑨ 注:上一次文化建设高潮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博物馆(老馆)、深圳图书馆(老馆)深圳大剧院等八大文化设施。

⑩ 2006年6月24日,经过评选的深圳十大文化名片:莲花山邓小平塑像、深圳义工、深圳十大观念、深圳读书月、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设计之都、华侨城、大鹏所城、华为、腾讯。

猜你喜欢

深圳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