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虚假新闻的影响及防范策略研究

2019-02-20党同桐

视听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信息

□ 党同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新媒体种类和数量的日益增加将受众从时间和空间上逐渐地碎片化,人们不再守在电视机、收音机旁被动地获取各种新闻信息,而是借助各类社交媒体及新闻类APP积极主动地接收信息,部分用户甚至加入新闻生产的大军中。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多元化,网上信息的海量性,用户获取信息的即时性,使一些新闻从业者、新闻媒体为博人眼球、提高点击量,一味追求时效性,罔顾新闻真实性,造成虚假新闻泛滥。

一、虚假新闻泛滥原因

(一)商业利益的驱使

部分新闻从业者受利益驱动,以赚取流量、吸引眼球作为新闻选择标准,忽视新闻的真实性,通过标题党和“炒作”的方式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窥探欲。标题党将普通新闻进行标题上的包装,制造噱头,让人产生误解,以骗取点击、流量等。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一炒而红”的现象屡见不鲜,正是这种“一炒而红”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为虚假新闻提供了快速生长的温床。在此背景下,部分新闻从业者加入“炒作”大军,盲目追逐新闻效应,一味造势。

(二)媒体间的不良竞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没有竞争优势、在夹缝中喘息的小媒体只能“另辟蹊径”,盲目追求新闻的趣味性、轰动性、新奇性,对于发布的新闻不经核实,甚至添油加醋、凭空捏造,催生出一批假新闻。如“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事件,就完全是由记者主观虚构杜撰的。除此之外,片面求快也是虚假新闻泛滥的原因之一。“以快制胜”是新闻行业的金科玉律,一些媒体为抢时效,片面求快,不注重调查核实,罔顾新闻真实性,将自媒体爆料加工成“新闻”匆忙发声,导致虚假新闻越来越多。如“女员工每日排队吻老板”虚假事件,东方头条、央广网等媒体未经核实纷纷转发。

(三)相关制度不完善

个人和媒体敢于明目张胆地发布假新闻,与新闻的相关制度不完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管近年来发布了多个新闻行业的条例与规定,但关于惩戒失实新闻的相关法律法规仍处于缺失状态。此外,刊发虚假新闻的媒体,既缺乏来自政府的行政监督,也缺乏来自业内的行业监督,更缺乏来自社会民众的社会监督①。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别有用心者便肆无忌惮地发布假新闻,挑战新闻行业的底线。

(四)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

互联网时代,虚假新闻泛滥的原因、传播轨迹乃至揭发、证伪都具有鲜明的互联网特色②。在全媒体背景下,“把关”功能逐渐淡化,任何人都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发布任何信息,并可通过任何终端接收信息。新媒体传播特性大大增加了信息的“可靠性”,从而加大了假新闻的辨别难度。如源于网络帖子的“上海女孩逃离农村事件”,因图文并茂,论述逻辑清晰,使得网友对该内容深信不疑,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讨论。最后证实该事件完全是虚假事件。

二、虚假新闻造成的影响

(一)政府公信力受损

社会大众整体的认知能力在上升,一个失实的报道,极有可能让长期建立的社会公信力付诸东流。山西屯留“教师AA聚餐被通报事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使得民众对政府的执行力与政策的制定产生质疑。即使澄清了该事件,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却是无法挽回的。此外,主流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也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尤其是党政机构释放的“试探气球”,很可能被媒体从业者误认为是新闻,导致新闻的失实。

(二)媒体公信力受损

基于媒体的权威性,大多数人对其持信任的态度。然而,部分不良企业与媒体合作,利用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发布虚假信息,不仅欺骗受众,更催化信任危机。相关数据显示,“魏则西事件”后,人们对电视媒体报道和百度搜索、百度推广的内容信任度持续下降,甚至不少民众认为,媒体报道和网上信息都是骗人的。新闻媒体社会公信力的丧失,使得真实新闻媒体的群众基础开始瓦解,社会信仰随之变化,这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无疑带来了错误的引导。

(三)人身财产受损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虚假新闻的负面效应不断放大,虚假新闻不仅会助长歪风邪气,还会侵害当事人的权益,对其身心以及社会地位造成恶劣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霍建华招妓被抓留案底”这篇虚假新闻,不仅侵害当事人的名誉权,更对当事人的个人形象和社会地位造成不可逆的消极影响,导致其通告被取消,合约遭解约的巨大经济损失。

三、虚假新闻的防范策略

(一)整顿行业规范

第一,破除行业陋习与潜规则。媒体竞争乱象丛生,如时效性的争抢、盲从化的转发、策划性的炒作等均与采编和经营合一行业陋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不允许新闻行业采编人员经营相关业务,但依然有不少媒体顶风作案,将业务目标与采编人员的收入挂钩,从而导致新闻内容与金钱交易频发,间接加剧了虚假新闻的泛滥。因此,为从根源上治理虚假新闻,破除行业陋习与潜规则迫在眉睫。

第二,坚守把关机制。新闻媒体在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还需坚定执行把关机制。国家网信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要求各个媒体进一步坚守内部的把关机制,绝不能是摆摆样子,只制定而不实施,要让新闻从业者明白何处是“高压线”,坚决落实奖惩原则。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有责任坚决遏制虚假新闻,尤其是在全媒体发展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体需将线上线下相结合,进一步建立健全严格的新闻行业把关机制,完善采编流程管理,严格稿件审核把关,不断加强“两微一端”的专业管理水平。

(二)完善新闻相关法制建设

第一,建立健全新闻业内相关的法律法规。虚假新闻的泛滥在一定程度上是钻了新闻相关法制不健全的空子。尽管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制定、颁布新闻行业相关的道德准则标准,并几经修订,但如今看来,这份准则在业内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同时存在操作性不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完善新闻行业的相关立法,尤其是对虚假新闻的相关立法,是防范这类现象最有力的一道屏障。

第二,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网络新闻治理法治化是推动网络空间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网络的匿名特点使得散播虚假新闻的个人不必担心受到法律的制裁。尽管针对网络信息的立法已经陆续出台,但针对网络虚假新闻的整治仍存在着诸多的困境,要想彻底解决网络虚假新闻的泛滥,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三)提高新闻从业者个人素质

第一,把好新闻行业用人关。新闻媒体单位重才不重德的择人标准,使得部分新闻从业人员难以抵抗外界诱惑,从而走上虚假新闻的道路。因此,相关媒体单位要切实把好用人关,真正做到德才兼备,惜才更惜德。同时对于重要岗位的人才提拔更要遵循以德为行的原则,任人唯贤,杜绝新闻行业中的“带病提拔”。

第二,把好新闻行业教育关。提高新闻从业者的个人素质是防范虚假新闻最有效,也是最长久的方法。对新闻从业者要时常进行新闻真实性的教育,真正做到将真实放在首位,特别是对初入新闻行业的人,要让其深谙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同时不断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责任心、使命感的教育,提高抵抗诱惑的能力。

(四)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题越加多元化,以色情、暴力、犯罪、腐败等为标签,以公共情感和社会痛点为噱头的伪议题新闻在社交媒介大行其道。面对虚假信息、新闻大行其道的现状,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传播者,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理性对待媒体的信息,特别是来自网络的信息,不杜撰虚假新闻的同时保持清晰的判断力,不盲目传播、转发信息,谨慎对待影响力大的新闻事件,一旦发现虚假新闻,及时向媒体或有关部门反馈、揭发,尽量避免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有助于抑制虚假新闻的传播。

注释:

①唐远清.防治虚假新闻的关键靠制度化的新闻监管体系——从“前新闻人自爆造假”遭冷遇说开去[J].新闻记者,2010(01):41-44.

②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白红义,江海伦,陈斌.2018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9(01):4-14.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信息
雪中放牧新风景
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媒体的困境和转型方向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订阅信息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展会信息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传播策略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