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心外重症监护室CVC常见并发症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2019-02-20朱春荷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泵入监护室无菌

朱春荷

(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CVCs)指末端位于大的中心静脉的静脉导管,适用于大量快速输液、血液净化治疗、中心静脉压监测、静脉高营养疗法等。在儿童心外重症监护室应用广泛,为儿童心外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静脉通道。而一旦出现并发症,会给患儿带来较大的危害和痛苦。现就其常见的并发症及防治做一简要综述。

1 导管相关感染

感染是中心静脉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研究显示[1],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高达10%。

1.1 常见原因 (1)皮肤表面的微生物通过导管和表皮组织间的空间及经皮隧道移动,最终进入血管,引起菌血症[2]。(2)通过被污染的导管进入患儿体内。(3)静脉输注液的污染,虽极少发生,但通常不易认识。(4)其他感染灶血行感染。(5)患儿有基础感染性疾病是引起导管相关感染的另一个主要因素。(6)导管内部堵塞、可疑导管脱出。

1.2 防治方法

1.2.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无论置管操作过程中还是置管后的导管维护,都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这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定期换药可有效预防感染。每天按无菌操作要求,更换静脉治疗的管道及药物,对于脱落或松动的肝素帽或三通阀,需立即除去,消毒后更换新肝素帽或三通阀。

1.2.2 密切观察 保持CVC出口处皮肤干燥,观察有无青紫、红肿、疼痛、沿置管方向有无红线、全身有无发热等,根据局部情况随时更换敷贴。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当患儿出现寒颤、高热而无其他感染源发现时,应疑为导管性感染,立即拔出导管,同时作血培养及导管细菌培养和药敏。

2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是导管长期留置过程中最常见的非感染性并发症[3]。

2.1 常见原因 (1)血栓性堵塞是由于血液在管腔内形成血凝块或血栓所致,如反复穿刺致血管内膜损伤,或患儿血液的高凝状态,输液滴空、忘记打开三通阀、输注速度过慢、导管内回血未及时处理等。(2)非血栓性堵塞的原因较多,如导管扭曲、打折、药物结晶沉积、异物颗粒堵塞、导管顶端贴到血管壁致输液不畅等。但比较多见的是输液的分子量较大,液体黏稠度大,输液后冲洗不规范,导致导管堵塞。

2.2 防治方法

2.2.1 规范使用 输液速度不宜过慢,需要缓慢输注的药物可用微量泵泵入,如果泵入速度过慢,可酌情稀释药液,提高泵入速度。微量泵放置应高于床头,可增加延长管内压力,减少回血的发生。规范冲管和封管,特别在输入脂肪乳、营养液、血液制品后,以及推注不同药物之间及时脉冲式冲管,以防止血液反流、大分子物质沉积和药物配伍禁忌产生的沉淀物堵塞导管。

2.2.2 正确处理回血 加强巡视和观察,避免导管打折和扭曲,发生回血时,不能直接推药将回血推入体内,应在患儿情况稳定的前提下,将管路内回血回抽,确认通畅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再连接药物。如有血凝块,须抽出。如输液管或延长管内有回血,还需更换相应的管道 。

2.2.3 预防血栓 静滴含有肝素钠的生理盐水保持管腔内正压。

3 导管移位或滑脱

3.1 常见原因 (1)导管固定不当、先心术后管路多。(2)患儿约束不牢、活动过度。

3.2 防治方法 (1)妥善固定:导管外露部分采用S型固定,使其有韧性不易脱落或移位,托高患儿颈部,防止导管折叠、扭曲。理顺各个管道,对患儿进行吸痰、换药、翻身、叩背等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防止扯脱管道。班班交接导管外露长度,发现脱管及时报告,每天检查导管有无扭曲、裂损、漏液等。(2)保护性约束:约束患儿双手,防止牵拉拔脱导管或者导管接头脱落。对于比较烦躁的患儿,可适当予以镇静。

4 小结

CVC在儿童心外重症监护室应用广泛,而并发症的出现会给患儿带来较大的危害和痛苦,须高度重视。在儿童心外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中,需加强对CVC的管理与监护,规范各个操作环节,确保用药安全。在无菌技术方面仍须进一步探讨、导管的固定和使用方面仍需进一步规范,严防并发症的发生,使CVC的护理逐步完善,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猜你喜欢

泵入监护室无菌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研究
重症监护室护理人文关怀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新型一次性无菌治疗巾的设计及应用
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朱顶红快繁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持续泵入刀口冲洗对于预防封闭负压引流堵管的应用研究
普通肝素微量持续泵入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