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二十年来关于“唐代茶文化”论文的研究

2019-02-20李晓源

茶叶 2019年4期
关键词:茶器饮茶茶文化

李晓源

(西北大学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127)

唐代茶文化,从“荼”至“茶”字的定型,陆羽《茶经》的问世,茶与唐诗的结合,到民俗茶、寺院茶、文人茶、宫廷茶几大茶圈文化的形成,将茶叶的品饮提升至精神层面;将茶饮的形式引入到艺术境界;将饮茶的方式推向国际舞台。因此,唐代作为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中一个色彩斑斓的时代,吸引着全世界人类的目光。而我国研究唐代茶文化的文献众多,内容也十分丰富,涉及的领域横跨多个学科。不仅有通过茶诗、茶文来描绘唐代的文人饮茶生活,也有通过佛寺饮茶来探究寺庙的茶事礼仪,还有通过出土的唐代茶器具和唐画中煮茶场景、茶具来展现茶文化的审美意境,亦有通过茶马互市来探讨茶叶贸易等各种论题。

1 关于唐代茶文化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在论文搜集过程中,使用“唐”、“唐代”、“茶文化”、“茶诗”、“茶史”、“茶器”等检索词,从1998年至2018年21年期间,在CNKI检索论文164篇。如论文年度统计表1所示,2008年之前,年平均论文量4篇,数量偏低,说明对唐代茶文化研究的关注度不高。自2009年之后发表论文逐年递增,特别是从2017年到2018年研究论文数量达到一个高峰。原因在于近几年,各产茶大省都十分重视茶叶宣传和推广,尤其是“一带一路”为中国茶带来新机遇之后,茶文化专项研究基金的投入不断加大,鼓励和支持相关研究学者发表与茶文化相关的学术成果,形成具有浓厚中国地域特色的茶文化氛围,以此推动本地区茶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根据本次统计,论文发表来源多达55种期刊。如表2所示排名前10位的期刊分别是《农业考古》、《福建茶叶》、《茶叶通讯》、《中国茶叶》、《茶叶》、《贵州茶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文物鉴定与鉴赏》、《茶叶科学》、《茶叶通报》。其中有4种是北大核心期刊或者CSSCI期刊。如表2所示《农业考古》刊登数量排名首位,共有48篇相关论文发表。这主要由于从1991年起《农业考古》改为季刊,将原有的“茶叶”专栏扩充为《中国茶文化专号》,每年2、5期固定出版(至今已出版42辑)。[1]而《茶叶通讯》、《中国茶叶》、《茶叶》、《茶叶通报》和《茶叶科学》多以茶叶的培育技术和后期加工工艺以及经营管理等内容为主题,唐代茶文化方面的文章虽然不多,但是发表论文的质量水平较高。

表1 关于唐代茶文化研究论文年度统计表

表2 关于唐代茶文化研究论文期刊统计表(前十位)

另外相关的研究生论文也有7篇,其中3篇都集中在陕西地区高校,覆盖率达到43%,包括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主要是由于西安是唐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所以陕西地区高校比较重视唐代茶文化的研究。而且在科研基金的支持方面,陕西省教委基金参与支持的项目比重最大,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地区的关注程度非常高。

2 研究唐代茶文化的角度多元化

从整体看关于唐代茶文化的研究范围很广,涉及到茶器、茶诗、茶史、茶法、茶税、茶宴、茶的对外交流等几个方面,尽管每一个研究角度关注点都有所不同,但是汇集起来则能够呈现出关于唐代茶文化的研究全貌。

2.1 关于唐代茶器的研究

根据以上的期刊统计,关于研究唐代茶器的论文有19篇。首先在唐代茶器独特风尚的的研究,从人文品鉴的角度来看,张周彤认为唐代有着“尚青”的饮茶风俗,人们认为茶以绿为贵,加上陆羽个人喜好的影响,唐代青瓷盛行。[2]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青瓷碗使茶色发绿,如玉的质感与碧绿的茶汤相映,使得茶色有一种优雅的韵致。[3]所以青瓷成为唐代茶器的典型代表。

从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题上可以发现,近几年来唐代茶器的研究不只仅限于对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等茶书古籍中茶器的梳理和复原,而且加大了对于新出土的唐代茶器类文物的考察和探究。其中以法门寺出土的珍贵茶器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最多。这是由于法门寺出土的茶具既是唐代奢华的宫廷茶文化有力见证,又是寺院茶礼器具的典型代表。此外,自1993年,法门寺博物馆首次主办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在2017年第五届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国内外学者围绕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宫廷系列金银茶器和秘色陶瓷实物资料和中国宫廷茶文化及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分别从“茶器与茶艺”、“茶文化与宗教”、“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茶贸易”等方面就“丝绸之路与中国茶文化”进行深层次交流和探讨。[4]所以许多学者一直持续关注与法门寺出土文物相关的茶文化研究的学术动态。

近几年,还新出土了不少其他茶器类文物。例如繁昌窑盘口短直流茶瓶,从盘口、瓶身到瓶嘴都是为适应(唐代)煎茶而设计的,但是在《茶经》中却没有记载。[5]又如唐齐国太夫人墓出土的一套以玉研茶钵为代表的茶器,却多有和《茶经》记载相违背之处[6],说明当时的茶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使用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通过对这些茶具的差异和演变的描述也能再现出唐代茶文化原本的风貌。另外,出土的文物也为茶文化提供了文献记载的佐证,比如西明寺石茶碾不仅是唐代寺院使用茶碾的珍贵证据,而且其上“石荼碾”中的“荼”字,是茶的名称由“荼”到“茶”转变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记录。[7]

由此,胡小兵通过陶瓷茶器的理想择用的分析,进一步推演出,饮茶方式的改变,会导致茶器在形制、釉色、择用标准等方面发生改变。[8]而乐素娜通过对《萧翼赚兰亭图》和《唐人宫乐图》中煮茶的场景和中国茶叶博物所藏唐代茶具的研究,总结出唐代茶文化的意义:唐代高度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茶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茶文化的兴盛又推动了唐代茶器的生产,使得唐代茶器品类丰富。[9]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唐代茶文化对后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2 关于唐代茶诗的研究

在研究唐代茶文化的论文中,以唐代茶诗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论文最多,据统计大概有28篇。究其原因,其一是唐代是诗歌最鼎盛的时期,当时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所以搜集到的研究资料比较全面,获得研究资料的难度也较低。其二,是唐代的诗歌能够从一个侧面真实的反映唐代文化面貌,不论是诗人自身周围的生活和文化环境,还是与友人之间的交流情景,甚至包括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的日常文化生活场景。所以在唐代的茶诗中,不仅有众多的唐代名茶,还有采茶、做茶、烹茶、喝茶等古人的日常生活,更有借茶抒发文人情怀的经典名句。

从相关研究论文中可以看出,茶的自然属性是唐诗比赋的重要体裁。李优优认为,茶独具色、香、味等外在条件,其天然的形色之美引人喜爱,在茶文化发展的最兴盛时期唐代更是成为诗人借物抒情的首选。[10]而在唐代茶诗中,文人通过“茶形色之美”和“茶香之美”的茶意象,将茶变成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体现,这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1]另一方面,唐代茶诗中的文化元素也为中国茶文化指明了核心内涵。[12]例如,彭庭松提出,有关茶的唐诗宋词中包蕴了道法自然、大道至简、性质中和、味通人生的养生哲学。[13]所以,透过对唐代茶诗研究,所感受到唐代文人赋予茶的“空灵”独特气质,即富有超凡脱俗灵性的国民性格,这是从盛唐时代的豪迈、大气到中、晚唐时代变得中和、平静之后形成的一种国民气质。[14]

2.3 关于唐代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中国唐代文化对于日本文化影响十分深远,而关于唐代茶文化对日本茶道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茶禅”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形成和演变所起到的作用。郜宣认为在我国唐代,以僧侣为主力向日本传播茶文化过程中,茶不仅成为参禅悟道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之后形成的日本茶道艺术的独特内涵所在。[15]在《唐代茶叶及茶文化》一文中,梳理了从贞观四年(630年)到乾宁元年(894年)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尤其是最澄、空海、都永忠等僧侣为骨干力量的茶人群体推动了日本茶文化的传播,饮茶之风盛行。[16]还有中国某些地区与日本的茶贸易和茶文化交流密切。例如,中国明州由于特定地域的生态环境和文态环境双重融合,进而升华为独具个性特质的茶禅文化,并且以海洋作为传播载体,影响到日本的茶道。[17]另外,对于日本茶器的研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茶文化受唐代茶文化的影响。例如,日本的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的唐、五代和宋初时期,象中国饮茶之风的变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一样,在陶瓷艺术方面,无论是按唐三彩仿制的奈良三彩,还是按越州窑青瓷仿制的平安绿釉器,来自中国的陶瓷茶器和日本自产的陶瓷茶器始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8]

2.4 唐代地域茶文化的研究

针对唐代某一地区茶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历史悠久的产茶大省,包括广东省、浙江省、安徽省、四川省、湖南省。其中有专门研究地区茶史的论文,如《秦至唐广东茶史初探》;有研究地区茶种类和品质的论文,如《唐宋时期贵州茶优异品质的确认》、《论唐宋时期雅州蒙山茶的发展》、《唐宋时期的扬州茶》;有关于地区茶业研究的论文,如《唐宋时期的衡山茶业探析》、《论唐宋时期的浮梁茶业》和《唐宋时期皖西地区的茶业》;还有专门研究地区茶文化的论文,如《从唐宋四川茶具透视古蜀茶文化》、《茶文化背景下唐代长安民众区域文化研究》、《中唐湖州茶文化圈》和《唐宋浙江茶文化繁荣原因探析》。研究者都会结合某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来分析茶文化的独特性和延续性。例如,唐时雅州声名鹊起的蒙山茶对边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19]浮梁茶业与景德镇瓷(景德镇一直是浮梁下辖之一镇,浮梁和景德镇实为一体)的密切关系;[20]浙茶与浙江山水 、越瓷 、宗教 、文学等其他文化层面之间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21]作为沿海地区的广东省,在(唐代)国家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形成了兴盛的茶叶外贸历史。[22]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当地追溯了茶业的历史,而且对于本地区茶业今后的发展开辟了创新思路。

2.5 围绕唐代茶叶相关的法律、赋税、经济史等方面,进一步剖析唐代茶文化发展规律

关于研究唐代茶法与茶业经济史关系方面的文章较多,包括《唐宋时期饮茶之风与茶税的开征》、《论唐宋时期的茶商资本》、《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乎——唐宋两朝茶叶生产营销状况剖析》、《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的断代透视——唐、宋茶叶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唐开成时期茶法演变探析——兼论唐代茶法的性质》、《唐宋时期茶商资本的运动形态》、《沈家本<私茶考>与唐宋私茶法》等论文。从茶法的研究角度,虞文霞在《沈家本<私茶考>与唐宋私茶法》论文中,明确指出唐代是中国茶法肇始的时代。[23]而臧春茹在《唐开成时期茶法演变探析》论文中,更是选取开成时期作为唐代茶法演变中的关键节点,从中央禁榷与地方私商税的角度,对唐文宗与唐武宗执政时期茶法的制度变革以及唐代茶法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研究。[24]从茶业经济史研究角度,孙洪升(曾经撰写古代茶叶经济史方面的论文12篇)认为唐代除有短暂的官制官收官卖的榷茶政策之外,茶叶贸易较为自由,政府只征收茶税而已。[25]并且他还通过搜集建国以来茶叶经济史的文献,对唐代茶叶生产、贸易、榷茶等诸多相关经济史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26]从茶叶对外贸易的研究角度,郝炜认为唐代的民族贸易开始以布帛、缯布、金银器为交换物,之后改为以绢作交换物,最终茶成为主要的交换物,与西北少数民族进入茶马交易时代。[27]

2.6 关于唐代佛教与茶文化的研究

首先,在唐代寺院的茶礼、茶宴方面,马守仁在《唐宋时期禅宗寺院茶汤煎点礼仪》一文中,以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古清规》和宋代宗赜禅师编辑的《禅苑清规》为主要参考资料,总结出“煎点”(唐代煎茶法与宋代点茶法的合称)对禅寺的意义,并且从吃茶时出茶状、茶榜,到敲击茶板、茶鼓,以及烧香、行茶、浇汤、劝吃茶、行茶貦、谢茶等过程来观察,宗门对待茶汤礼仪要求十分严格和庄重。[28]随着唐代佛教和茶文化的不断发展,佛教与茶文化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梁霞在《论佛教与唐宋茶文化》论文里,又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佛教对唐宋时期茶叶的种植、名茶的研制、饮茶技艺的改良、茶文化的沉淀、茶道精神的提升以及茶文化的对外传播等几个方面所作的重要贡献,以期明晰佛教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29]

其次,宫廷茶文化和寺院茶文化是唐代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宫廷茶文化与寺院茶文化之比较研究》中,分别针对宫廷茶文化和寺院茶文化作了深层梳理,研究表明:宫廷茶文化要求等级森严,注重外在形式的奢华品味和感官享受;而寺院茶文化更加侧重内在修行上的返璞归真,借茶悟禅,体悟人生是其内在追求。[30]并且在二者共同影响下,宫廷借助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寺院依靠与普通百姓之间的紧密关系,对民间茶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中国茶文化面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两者也同样起到推动作用。[30]另外,“茶禅一味”在唐代寺院茶文化中是一个研究的重点。例如,李君认为从唐代僧人所创作的茶诗中,可以明确的感受到当时的“茶禅”已融为一体,茶禅成为僧人体悟人生的一部分。[31]而陈云飞认为,唐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与僧侣和在西湖的茶禅交流对整个中国茶禅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先导地位 ,他们以茶、禅、诗为主题的社交活动正是“茶禅一味”思想的实践体现 ,他们为后世创造的茶禅文化美学、茶禅思想境界对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茶禅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32]

3 与台湾地区唐代茶文化研究的比较

本项研究还通过《月旦知识库》数据库(收录60%台湾地区人文学核心期刊索引(THCI)、及60%台湾地区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索引(TSSCI)[33])和《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收录台湾地区人文学核心期刊索引(THCI)85%的期刊和台湾地区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索引(TSSCI)89%的期刊[34]),使用上文相同的检索词,搜集台湾地区关于唐代茶文化研究的论文。然后,将中国大陆和台湾两个地区关于唐代茶文化研究现状进行比较,找出两者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且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借鉴,最终推动中国两岸学者在唐代茶文化研究学术领域获得更多的优秀成果。

3.1 研究内容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侧重

从研究的内容来说,中国大陆对唐代茶文化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范围更广,上文已经详细论述。这是由于中国大陆获得的相关文献资源和出土文物的一手资料渠道更多。但是其中有些论文泛泛而谈,仅有列举概念和简单评述,却缺少论点具体的展开和逐一详实的论证。而台湾地区对唐代茶文化研究内容主要局限在诗词、域外文献和佛教与茶文化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虽然研究的主题不多,但是研究的深度却很深刻,基础研究扎实。中国大陆的研究论文单篇平均字数6000字左右,而台湾地区研究论文单篇平均字数30000字以上,而且层次清晰,细化精微,每个研究小节都有详细的描述。例如在康才媛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所见唐代民间饮茶文化——兼论佛寺饮茶文化之特点》一文中,对圆仁著述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认真解读,甄别出有关茶文化的内容共有三十八条,并且根据记述的内容,将茶在不同场合归纳出七项功能,分别为:旅途休息、团座话语、茶饭并食、赠品、供佛、佛教仪式、交易货物等,其中部分为目的,也包括特定的时机,其中以感情交际性的功能、饮食物质性、佛教仪式等功能为主。[35]

尤其在唐代茶文化的研究中,都绕不开唐代著名巨作陆羽《茶经》。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学者将《茶经》放置在一个较为广泛的研究范围领域,包括茶器、茶艺、茶品、茶的养生和饮茶的习惯等各个方面。而台湾地区的学者,则会针对特定的研究主题,将《茶经》中相关的篇目内容仔细梳理,然后再得出结论。例如,傅及光和李立信撰写的《唐代茶文化探究》,共计12万字,不仅详细整理出《茶经》中的煮茶技艺,将28种饮茶器具按规格、造型和用途分门别类。[36]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和台湾学者都将《茶经》中记载的茶器与法门寺出土的茶器进行比较,进一步扩充了唐代茶器的类型。通过对文献重新整理,再结合出土文物的实证修正,然后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唐代茶文化研究体系,这应该是中国唐代茶文化研究学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3.2 所使用研究方式方法上的比照互补

中国大陆学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以史料佐证的形式和权威学者的观点,定性的分析研究某个茶文化主题。而台湾地区研究者注重用表格分类研究,将每一个研究对象分解细化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多个要素进行解构,并且统计出具体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例如在傅及光和李立信的《唐代茶诗之研究》中,通过对《全唐诗》不完全统计,查找出涉及茶事的诗作有600余首,诗人有150余人,并且将茶诗分为采茶诗;饮茶诗;咏水诗;贡茶诗;名茶诗;茶宴诗(寺宴、官宴、宅宴、野宴);茶具诗。[37]又如,萧丽华所写的论文《唐代僧人饮茶诗研究》,同样整理出唐代30位僧人创作得茶诗131首,[38]并且制作了“唐代僧人茶诗”表格,详细的列出了每一位僧人所做茶诗的数量。通过对僧人茶诗的研究,发现唐代饮茶文化广泛流传于各僧院中,并且发掘出唐代僧俗往来、以茶会友的痕迹,更透彻的理解茶与禅结合的原理与方式,再现禅茶文化中盛传的“茶禅一味”之真相,间接证明唐代诗僧的兴盛原因。[38]

还有康才媛制作的《陆羽活动区域表》、《陆羽参与颜真卿所召开文会活动表》和《日本平安中晚期文人饮茶文化特征简要表》。其中《陆羽活动区域表》中罗列了陆羽生命中六个阶段的活动与游历地点,并记录期间的重要事迹,藉此了解陆羽相关的人、地、事、物。[39]《陆羽参与颜真卿所召开文会活动表》则确定了陆羽参与颜真卿于湖州所号召的文会活动至少有九场,是颜真卿文会活动的主要班底。[40]在《日本平安中晚期文人饮茶文化特征简要表》中,通过茶品要求、制茶方式、烹煮方式、饮茶方式、茶器要求、饮茶目的、文化特征等茶文化面向形式,比较日本平安时期文人饮茶文化与唐代茶文化的相关性。同时认为日本平安中晚期文人茶风明显可见融汇着文学艺术内涵、道家精神逍遥与风雅生活的特点。[41]而台湾地区学者的这些充实具体的定量分析结果为定性分析的结论提供了有力的论证依据,是值得中国大陆学者在今后的茶文化研究中借鉴的。

3.3 所选取引证参考文献的范围差异

中国大陆学者在研究中,基本以中国大陆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新出的文物作为研究重点,所以参考文献很少涉及到其他国家及地区研究者的学术成果。而由于台湾地区文献资源有限,在引证选取参考文献时,台湾地区学者不仅选取本地区文献资料,而且还参考了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论文以及日本、韩国的研究资料。例如,中国大陆的期刊《文物》、《考古》、《农业考古》、《茶博览》、《法音》和报纸《光明日报》,还有东亚各国学者的文章,韩国岭南大学中语文学研究所的金吉子的《中国历代茶诗研究》,高桥忠彦在《东洋文化》发表有关唐代茶诗的研究,无著道忠编著的《禅林象器笺》,竹内实的《中国喫茶史话》以及小野勝年《<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研究》都曾被引用。

而且台湾地区论文的注解有非常详细的版本说明和选择原则,特别是一些专有名词的论述,充分体现出其研究过程的严谨性。比如在《唐代僧人饮茶诗研究》一文中,萧丽华将文中提到的“唐代的茶书”、“禅茶一味”、“茶宴”、“施茶僧”等名词在文下的注释中都给出详细的说明。又如,《唐代茶诗中的诗趣探讨》的文中明确注解,《茶经》记载的从汉代至初唐的文学作品,仅存五笔资料,《娇女诗》、《登成都楼诗》、《出歌》和《杂诗二首》四笔资料见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香茗赋》已佚失,只见于《茶经》。[42]再如,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所见唐代民间饮茶文化——兼论佛寺饮茶文化之特点》的注释中,作者专门注明了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选用的是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版本,另参考民国67年文海出版社的版本。因此在参考文献的选择和注释的规则方面,中国大陆学者应该参照台湾地区学者的经验,对参考文献加以扩充,行文方式上加以改进。

4 结语

学者王建平在唐宋的名茶研究中,统计出唐代各地名茶数量多达 50 余种。[43]所以不论从名茶的数量和种类,还是从煮茶、茶器、茶诗、茶礼和茶风俗等丰富的饮茶活动,唐代的茶文化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唐代茶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不仅影响着上至宫廷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同样成为寺院僧人与文人墨客追求的纯然境界。而在当今充满压力和竞争的现代社会,茶文化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更有着舒缓和治疗的作用。就如《唐宋诗词中“茶意象”的心理内涵》一文中,围绕时间、地点、感受选取了九个主题词作为测量维度,探究唐宋诗词“茶意象”所代表的心理品质,发掘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价值。[44]另一方面,透过祭祀、嫁娶、送礼、待客等民俗都能看到在人们生活中茶文化无处不在的身影。如何以茶叶为载体,积极推进中华民族茶文化的传播,增强文化自信,为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将是摆在茶文化研究者面前的首要课题。

猜你喜欢

茶器饮茶茶文化
漆工艺在茶器上的应用与研究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及思想文化体现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文化的“办案经”
疫情下 茶器行业将发生哪些变化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浅谈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
四季饮茶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