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鲪苗种早期培育中“危险期”的解决对策

2019-02-20刘英梅刘英霞安萍

水产养殖 2019年2期
关键词:仔鱼轮虫摄食

刘英梅,刘英霞,安萍

(1.山东省日照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山东 日照 276826;2.山东省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山东 日照 276826)

鱼类早期培育是鱼类数量变化率最高的敏感时期,是鱼类人工繁殖与育苗的关键时期。笔者根据多年的黑鲪(Sebastodes fuscescens)室内人工育苗生产经验,总结出对应黑鲪苗种早期培育中出现的5个死亡高峰期,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达到降低黑鲪鱼苗病死率,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 仔鱼前期的危险期

仔鱼的1—5日龄,即初产仔鱼靠自身卵黄营养生长发育至卵黄完全被吸收,开始摄食外界饵料这一阶段,是黑鲪鱼苗早期培育过程中的第1个危险期,病死率30%~35%。

1.1 原因分析

1.1.1 亲鱼质量问题 初产仔鱼的健壮程度及仔鱼病死率首先取决于选用的亲鱼质量。黑鲪为卵胎生鱼类,胚胎发育必需的营养物质靠卵子自身的卵黄。充足、营养丰富的营养物质决定了鱼类性腺的成熟和后代的正常发育,亲鱼年龄、体质量及体长也关系到仔鱼质量与产量,所以在亲鱼的选用上要特别注重亲鱼性腺成熟度及体质状况等问题。

1.1.2 营养转换、新旧机能的交换问题 3—5日龄这个时间段正是仔鱼从内源性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的过渡时期。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边吸收卵黄边摄食外界食物的这段混合性营养时期,会因饵料缺乏、摄食能力及适应能力较弱等一系列问题,引起大批仔鱼死亡。

1.1.3 水质问题 黑鲪为卵胎生、一次性产仔。黑鲪人工育苗生产中一般采用亲鱼原池产仔,产完捞走亲鱼,原池继续培育鱼苗的育苗方法。产仔过程中产生的污物及死亡鱼苗、死胚胎,造成水质不清新,易繁殖细菌,诱发鱼病。

1.2 技术措施

鱼类在性成熟过程中需要在卵巢积累大量的营养物质,供给性腺发育的需要和产卵时的能量消耗,若亲鱼性腺发育快,性成熟早,怀仔量就大,仔鱼质量也比较高,所以选用腹部膨大、健壮无损伤的怀仔亲鱼,要求3—4龄,体质量≥1.5~2.5 kg/尾,体长≥40 cm。捕捞的野生黑鲪亲鱼因栖息环境的突然变化及捕捞过程中容易受伤,产仔效果不理想,育苗生产中选用1/3野生黑鲪即可,目的是为了优化苗种,保持品种特色,避免因近亲繁殖导致的种质退化。亲鱼暂养池水温与海区自然水温温差不要超过2℃,防止温差过大,产仔效果差且仔鱼畸形率高。

初产黑鲪仔鱼依靠自身卵黄营养生长发育,2 d后虽然仔鱼卵黄囊还未耗尽,但为保证内源性营养与外源性营养顺利衔接,降低仔鱼病死率,需提前投喂开口饵料,使仔鱼能够顺利开口摄食。轮虫营养丰富,大小适合仔鱼口径且易被仔鱼捕获,是初产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池内轮虫密度保持在10个/mL左右(以残留2~5个轮虫/mL为宜),3 d后仔鱼卵黄囊全部耗尽,管状的消化道形成,开始全面摄食轮虫。加强轮虫的合理投喂,促进鱼苗快速健康生长,投喂轮虫量不少于10~15个/mL,保证适宜的轮虫密度,避免仔鱼因饥饿或者水环境污染而死亡。

初产仔鱼游泳能力较弱,微充氧,静水培育,加水口处使用1 000目过滤袋,用200目网箱换水,1次/d,每次换水30 cm。每天吸底并捞出浮在水面上的脏沫及油膜,以免造成水质恶化,引起疾病。

育苗生产中要保证适宜的轮虫密度、新鲜干净的饵料的及时供应及水质保证,使仔鱼在营养方式转换过程中安全渡过危险期,降低病死率。

2 仔鱼后期的危险期

仔鱼第8—15日龄,即仔鱼运动器官发生并逐步分化发育过程,背臀鳍鳍担骨出现,其消化道也逐渐形成环状并加粗,仔鱼的生长发育已完全依靠摄食外界饵料生物,是黑鲪鱼苗早期培育中发生的第2个危险期,病死率达47%左右。

2.1 原因分析

2.1.1 饵料供应问题 生物饵料是影响仔鱼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仔鱼在卵黄囊完全吸收之后必须及时得到充足的适口的外营养源,否则便因饥饿处于危险期。仔鱼后期正是由混合营养阶段转入全部依靠外源性营养阶段,此时若投喂的轮虫数量不足,有些体弱仔鱼会因摄食能力弱或者不会摄食而饿死,若投喂轮虫密度过大,则污染水环境,造成大量仔鱼死亡。

2.1.2 因营养摄入不足,无法顺利进行器官分化摄食效率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的摄食能力和相关的外界生态条件。如果投喂的轮虫供应不足或者有些仔鱼适应能力及摄食能力都较弱,除造成仔鱼饥饿死亡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体质较弱的仔鱼会由于营养摄入不足造成难以顺利进行器官分化而死亡。黑鲪鱼苗早期培育过程中,仔鱼期病死率远远高于稚鱼期、幼鱼期病死率。

2.2 技术措施

仔鱼摄食效率随着身体的长大逐渐提高,提供适口而充足的饵料是苗种培育的关键。轮虫富含蛋白质、脂肪、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元素并在鱼苗早期培育中需要连续使用22 d左右,对鱼苗的生长发育、体质、抗病毒等影响重大,因此轮虫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鱼苗的成活率。通过使用小球藻进行营养强化培养轮虫来改善轮虫自身的营养状态,提高轮虫营养成分,增加仔鱼生长所需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提高鱼苗成活率。小球藻细胞蛋白质丰富,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用小球藻培养的轮虫所含的鱼类所必需脂肪酸含量最高且其中的DHA和EPA是鱼苗生长发育所必不可少的脂肪酸。

随着仔鱼游泳能力的逐渐增强及消化道逐渐形成环状并加粗,开始投喂少量卤虫无节幼体,诱导仔鱼进行饵料转换。轮虫投喂量保持在5~8个/mL,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量在0.5~2.0个/mL左右。当仔鱼10 d后已能够摄食、消化卤虫无节幼体时,减少轮虫的投喂,加大卤虫无节幼体的投喂(以残留量0.1~0.2个/mL为宜)。由于仔鱼生长速度不一,注意饵料交叉投喂,以确保不同个体的仔鱼都有适口饵料(提前0.5 h投喂轮虫,然后再喂卤虫无节幼体)。及时添加饵料,保持水质清洁良好,提高仔鱼成活率。

3 稚鱼前期的危险期

鱼苗第25—29日龄,各运动器官日趋完善,鳞片开始逐渐形成,背、臀、尾鳍等运动器官基本形成,开始进入稚鱼期,已能摄食2#鱼苗专用配合饲料(粗蛋白质含量≥55%)。这个时间段是苗种培育中的第3个危险期,稚鱼病死率达17%~20%。

3.1 原因分析

3.1.1 鳞被逐渐形成过程中 鳞片开始形成至鳞被,鳞被在形成过程中常有一部分裸露的体表,极易感染细菌性疾病及寄生虫病。

3.1.2 饵料营养不均衡 虽然生物饵料经过营养强化后提高了其营养成分,但强化后的营养成分出现大幅度的变化,难以保证营养成分的恒定,造成鱼苗体弱多病,色素异常,鱼苗会因为营养不均衡出现较高的病死率。

3.1.3 营养方式转换不适应 随着鱼苗规格逐渐增大及消化系统的逐渐发育完善,鱼苗摄食的饵料个体也相应增大,为保证各生长阶段的正常摄食,使用鱼苗专用配合饲料(粗蛋白质含量≧55%)进行摄食转换驯化时,部分生长发育滞后,规格较小的鱼苗,因不能完全摄食配合饲料而饿死。

3.2 技术措施

随着稚鱼的食量和活动增多,代谢产物随之增加,水体中的氧耗量增大,鳞被亦正在形成过程中,保证水质的清新及日换水量的加大,防止寄生虫混入。进入稚鱼期就开始流水培育,使用循环流水,以确保溶氧供应,溶解氧保持在6.8 mg/L左右。随着鱼苗个体的增大,循环水流量逐步由3个循环/d加大为5个循环/d。保持整个水体溶解氧充足,改善和稳定水质环境,减少应激和其他疾病的产生,提高鱼苗成活率。

因鱼苗发育程度及摄食能力的强弱,每次转换新饵料品种时,必须有几天新旧饵料交叉重合的过渡期使其对新饵料加以适应,鲜活饵料和人工饵料的配比投喂转换期应相应拉长,以满足生长不同的个体的食饵需要及饵料转换过程中的适应力。

根据鱼苗规格投喂不同规格的配合饵料,保证各生长阶段必需氨基酸需求,补充鱼类生长发育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的不足,以此加强鱼苗肠道消化能力,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要求投喂鱼苗专用饲料,粗蛋白质含量55%以上,防止因氨基酸缺乏,导致鱼类营养性疾病的产生。投喂时停充氧停循环水。四周均匀撒料,每次少投勤投,慢慢投喂,提高饵料利用率,保持水质良好。投喂完毕等20 min后再打开充气及循环水。

4 稚鱼后期的危险期

第37—51日龄,这段时间正是稚鱼期鱼苗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巨变期,内部器官发育最为剧烈的一段时期,尤其是肝脏形态及肠管形态的变化最为明显,出现集群及残食现象,是黑鲪苗种培育中的第四个危险期,病死率达17%~35%。

4.1 原因分析

4.1.1 变态过程中死亡 抢食能力较弱,摄入营养严重不足的稚鱼,消化器官发育分化受阻,难以顺利完成剧烈的形态及生理变化而死亡。

4.1.2 残食现象 因摄食强度的不同,个体开始出现分化,鱼苗大小的差异及体质的强弱、适口食物的不足及鱼苗放养密度过大等这些原因都引起残食现象。

4.2 技术措施

根据天气变化、鱼类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时间及投喂量,通过调节摄食以满足对剧烈变态发育的需求,投喂优质饵料,保证鱼苗各个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供应及营养完整,以利于鱼苗的发育和变态。

为防止、减少剩食现象,须定期进行鱼苗规格筛选。进入稚鱼期就进行第1次分选培育。分选出规格整齐的同一批苗放在一起培育,放养密度在0.7万尾/m3。鱼苗全长11.47 mm时残咬最严重,进行第2次分选培育,放养密度在0.5万尾/m3,稚鱼完成变态后再进行1次分选培育,放养密度在0.2万尾/m3。全程循环流水,随时吸底保持水质清洁,及时补充饵料,避免出现饥饿。

5 幼鱼期的危险期

第57日龄起,鱼苗变态完成,已完全具备成鱼生态习性,全身披鳞,形体趋近于成鱼,大量集群,抢食剧烈。进入幼鱼期的鱼苗足以证明自身体能、抢食能力、适应能力的强大,幼鱼期鱼苗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互残现象及培育环境问题,是黑鲪鱼苗早期培育期出现的第5个危险期,病死率10%~15%。

5.1 原因分析

5.1.1 互残现象 幼鱼已完全转入底层活动,大量集群抢食,个体分化更加明显,互残现象特别严重,大个体吞食小个体却被噎死,大小苗种一起死亡。

5.1.2 幼鱼的培育环境 随着鱼苗逐渐长大,摄食量增加,排泄物及池底残饵亦增多,水环境的不稳定不仅增加池内耗氧率,影响鱼苗生长,同时易引起病毒,影响鱼苗成活率。

5.2 技术措施

培育过程中除及时投喂适口的配合饲料外,还需及时进行分选培育并适当降低培育密度,以减少互残现象。幼鱼期最少进行2次分选培育工作,分选前停食1个时间段或减少投喂量。幼鱼每天要吃相当于它们自身体质量的28%的食物,4:00及19:00各喂1次,中间时间每隔4 h喂1次,早晨投喂的时间越早越好。注意观察鱼苗的摄食活动和饱食率,根据水体中的残饵量随时调整投喂量,以饱食不留剩饵为原则。天气阴暗的时候开灯喂食,喂完关灯。利用幼鱼对声音的反应敏感,驯化条件反射,定点定时投饵。

幼鱼期全程循环流水不停水(投喂饵料时除外),提高水的交换率,日换水量至少为培育水体的6~8倍,换水量越大成活率越高。稳定水质环境,透明度保持在40 cm以上以减少应激及其他疾病的发生。每隔3~5 d使用1次EM菌,净化水质,减少、阻碍病原菌的定居。用量为10 mL/m3。每天擦拭池壁上粘有的饲料油脂,防止滋生细菌。每天检查池底,随时进行吸底,发现病鱼苗或活力不强的及时隔离治疗或者淘汰。适时适量投喂饲料,在节省饲料成本的同时减少养殖自身污染所导致的局部水域环境恶化的可能性。

6 小结

纵观上述黑鲪鱼苗早期培育中出现的5个危险期,可以看出环境因子对苗种生长与摄食的影响,通过对黑鲪鱼苗早期培育中几个生长阶段出现的危险期进行分析及处理,并加强日常管理,达到大幅度提高鱼苗培育的成活率,加快鱼苗生长速度的目的。

适时提供适口而充足的饵料是苗种培育的关键。保证投喂的轮虫、卤虫成体干净无病原。轮虫暂养1 d再投喂,卤虫成体用0.05%高锰酸钾浸泡0.5 h后再用60目过滤网筛捞出来冲洗干净再投喂,刚孵化出来的卤虫无节幼体具有丰富的卵黄,营养价值较高,直接投喂即可。

饵料转换时有几天是2种不同饵料交叉投喂的过渡过程,新旧饵料交叉重合的过渡期必须适当拉长,使之逐渐适应。

严格控制投喂数量,提高饲料转换效率。投喂鱼苗专用饲料,以满足多方面营养和微量元素的需求。提高成活率。

平时加强水质检测和病毒防治,定时测定水质指标,保持水质清洁。保证换水量,防止因溶氧过低影响鱼苗的摄食和生长。

合理投喂饵料,合理放养鱼苗密度,及时分选培育,减少互残现象的发生。

保证适宜的光照度及溶氧度,防止气泡病的发生。

鱼苗对光照的突变,反应敏感,夜间切勿突然强光照射。

以预防为主,发现病苗死苗及时捞出并进行解剖,分析原因。定期抽样检查鱼体生长发育情况,每天勤巡池,观察鱼苗摄食及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经常检查排水口是否漏鱼,设备运转是否正常等情况。

猜你喜欢

仔鱼轮虫摄食
“贵蚕1号”“华康2号”对人工饲料摄食效果评价
浅析影响仔鱼开口摄食的因素
中华大蟾蜍幼蟾的摄食节律研究※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温度对不同种类臂尾轮虫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齐口裂腹鱼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生长点的确定
轮虫大规模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