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也是美育的过程

2019-02-19沈益群

读天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过程

摘 要: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要求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自始至终得以体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过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教会学生识字、阅读、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学会一些写作技巧等教学任务,当前,对每一个中学生进行必要的美育,也应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它有着感人、育人的巨大力量,正如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语文课本上学点美学,是当代中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共同愿望。教师的一切教学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美育,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等人,就提出“礼、乐立教”的思想。近代曾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大力倡导美育,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中国现代大文豪鲁迅先生同样也十分重视美育,而且还热心积极地为提倡美育做了大量的工作。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帮助他们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所以在教学中牢固树立美育观念,渗透美育尤为重要。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语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般的功效。

例如,《春》的作者朱自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卉争荣的景象,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生活在阳春三月里,领略大好的春光,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为我们描绘春草勃发、春华争艳、春风和煦、春雨润泽图。诗情和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一幅江南春景图。美的景物唤起学生主体的认识系统,激活学生的观察力、感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进入美感的心理,并上升到较高的精神层面。

又如,《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创造美的意境,境中饱含深情。文中写道:“请你闭上眼睛想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了,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把终年储蓄的绿色全拿出来,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旨在让学生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的关系,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和陶醉其中的心情。学生反复朗读,产生了美感,倾心赏美,心灵上得到滋润,感情上得以净化。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把不同课文中出现的美进行分类比较。例如江河湖海、日月星辰、春夏秋冬以及花鸟草虫等等。在学习中比较,在比较中学习。同一种事物,也可以联系不同篇课文,做到举一反三,充分进行审美教育。譬如在教学《荔枝蜜》一文时,提到荔枝之美。杨朔在这篇散文里说:“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最美的水果”何以为证?他引用了苏东坡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由此,我们又学到了苏东坡这首赞美荔枝的《惠州一绝》。我们还可以联系到《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文章,至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那就更有名了:“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固然是嘲讽唐玄宗,当年为让心爱妃子——杨贵妃吃到鲜荔枝,而不惜劳民伤财,然而,却从另一角度证明了杨朔的话:“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最美的水果。”如此一来,学生们非但增添了对荔枝这种鲜美水果的喜爱之情,同时又学到了多篇有关荔枝的诗文。这在教学上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又如,对莲花这位“花之君子”,我们在语文课本上,曾几次见到她的芳容。南宋诗人杨万里喜作咏荷诗,他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取景小,用色佳。从画面看,以绿色为主调,“碧”和“红”色彩对比强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给人以明丽、开阔的美感。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出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花中君子姿态。“出淤泥而不染”成了人们喜爱的名言,因为它表现了一种廉洁、朴素之美。

散文大师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让我们看到荷叶之美:“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比荷叶更美:“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是形容少女的体形的,“羞涩”是说明少女的神态的。荷花竟然像美丽的少女妩媚动人,简直成了美的化身。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诗人或作家咏颂过莲之风采:《诗经》中有之;爱国诗人屈原有之;李白、白居易、王勃、曹植等人的作品中皆有之;現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亦有之。同是莲之美,在不同时代、在不同作家或诗人的眼里,有时竟大相径庭,这是为何?原来美是有时代性的,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这一道理。

除此之外,像《桂林山水歌》这首现代诗,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教学,学生反复朗读成诵,展现在师生面前的,不正是一幅幅美丽的桂林山水图吗?而诸如“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有名的古诗,不都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的好教材吗……

我们把美育融于语文教学之中,时时刻刻用美的事、美的景、美的人、美的风尚去浸润、撼动学生心灵,使他们不断地、长久地被美的情操、品格所陶醉、所滋养,从而提高辨别真伪、区分善恶美丑的审美能力。

作者简介:

沈益群,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诏安县桥东中学。

猜你喜欢

美育语文教学过程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美育教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