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视阈下壮族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洛陀”为例

2019-02-19李斯颖

社会科学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壮族全域旅游

李斯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与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1]在特定区域内,全域旅游通过转变思路、建设“旅游+”的模式,将旅游业与人文传统、生态环境、工业、农业等其他社会因素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地方的统筹规划、和谐发展。在全域旅游观念的引导下,广大乡村将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推动地方的经济布局合理化,提升当地公共服务水平,保护和合理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将促进区域内各方面的齐头并进。目前,壮族乡村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长期受到交通不便、基础配套设施缺乏、服务意识单薄、难以打出知名度等诸多条件制约。旅游开发还曾导致文化冲突、生态环境遭破坏等严峻问题出现。这种局面与各地壮族民众共建和谐社会、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相违背。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部署(2018),在全域旅游实践中实现壮族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广大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以壮族最早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洛陀”为例,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出发探讨布洛陀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可行途径,找出文化、经济、生态等多方统筹协调、相得益彰的融合发展之路,提高壮乡人民的整体生活质量,是本文着重讨论的问题。

一、全域旅游是保护与开发壮族乡村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

广大的壮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如何在现代化冲击下保护、开发这些宝贵传统是一个难题。壮族分布地区幅员辽阔,从广东西部、整个广西直至云南文山地区,都是壮族世代居住的家园。作为岭南的土著居民,壮族先民充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创造了凝聚历代智慧的璀璨文化。这些文化中,既有享誉全国的歌谣与歌圩文化、干栏建筑文化、织锦文化及水稻种植文化等,还有丰富的信仰与民间宗教文化、医药文化、节庆与历法文化等。在全球现代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壮族文化也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在壮族各地尤其是广阔乡村,人口流失严重,文化自信缺乏,传统文化面临难以继承与延续的窘困局面。以壮族的歌谣文化为例,壮乡被誉为“歌海”,壮族人爱唱歌、“以歌传情”的传统闻名遐迩。正如刘锡蕃所言,“蛮人无论男女,皆认唱歌为其人生观上之切要问题。人而不能唱歌,在社会上即枯寂寡欢,即缺乏恋爱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号为通今博古,而为一蠢然如豕之顽民。”[2]由此可见,歌谣在壮族人民的生活生命中曾经占据着重要地位,引导着人们的爱情、婚姻、家庭等诸多文化和价值观念。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步,壮族歌谣文化的传承语境逐渐消失,对歌传统变成了在家看电视、听广播及看手机等。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年轻人往往视传统歌谣为“老土”“落后”的东西,不愿意传承。由于乡村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中青年人多离家在外务工,也难以获得对歌的机会和场地。在他文化的环境之中,亦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故意隐藏自己的文化身份,甚至试图摆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自己刻意不说壮语,让下一代直接学习居住地的主流文化语言。在国家级非遗文化嘹歌的传承地——平果,传唱嘹歌久负盛名的太平镇太平村、龙竹村等,村里大多是留守的儿童与老人,嘹歌传唱已沦为表演性质的活动,无法通过代际传授持续传承。现代化发展使壮族人民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但传统文化丢失严重,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这种尖锐的冲突亟待解决。

壮族地区拥有不少打造得较为成功的旅游名片,比如巴马养生文化、宜州刘三姐文化、桂林漓江文化等,但发展旅游过程中不重视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错用、滥用的情况比比皆是,令人担忧。巴马瑶族自治县作为“世界长寿之乡”闻名遐迩,但除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几种著名特产及一个养生博物馆,当地对壮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颇为欠缺。笔者曾多次赴巴马了解壮族民间麽文化、找寻布洛陀史诗的演述者,却发现这里真正的壮族文化少有人关注,仪式专家也得不到重视。已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副主席张声震先生曾主编出版过两套布洛陀麽经译注,里面收录了不少在巴马搜集到的经文。然而,如今巴马壮族的麽文化却没有受到重视和保护。从整体来看,巴马的民族文化成为“长寿文化”的点缀品,真正的民族文化与旅游业没有相融相盛,各民族人民尤其是乡村人民从旅游业带动的经济增长中受益不多,乡村总体面貌的改变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河池市宜州区主打刘三姐故乡的壮族文化招牌,每年秋季举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并拥有刘三姐故居、刘三姐文化公园等旅游景点。每年“三月三”的宜州歌王大赛已形成品牌效应。由于“三月三”一年仅有一次,这就造成了壮族民间文化展示与游客出现受到时间限制,具有时节性特点。在“三月三”之外的时间段,民族文化难以受到关注。宜州政府将“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定在每年秋季举办,具体时间也并不统一,这亦会造成民众对刘三姐文化理解的混乱和模糊。精品乡村旅游的打造有利于某些村庄壮族文化的发展,但又存在对文化的误读、误用等情况,同时也制约了拥有近似资源的其他村庄居民享受旅游打造带来的福利。位于都安县壮族、瑶族居住区的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因拥有的地下河之多号称“全国地下河之首”。景区内的地下河水系拥有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300 多个地下河天窗群,堪称“世界天窗之都”。地下河中有“水中大熊猫活化石”美誉的“桃花水母”。遗憾的是,它虽然资源丰富但却鲜为人知,欠缺知名度。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并没有关注周边的壮、瑶民族的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对周边乡村建设的投入较少。此外,著名的桂林阳朔西街街市上的旅游产品来自全国,当地壮、瑶等极具风格的服饰、饮食等产品极少见到,旅游纪念品缺乏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勾不起游客的消费欲望。可见,在各族人民进入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发展阶段,壮族地区的旅游业同样遭遇了发展瓶颈,如何实现旅游与本土文化资源的有效融合,以旅游业带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高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与自豪感,建设和谐、美丽的乡村,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话题。

全域旅游的振兴将会给壮乡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带来新的契机。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智慧旅游的解决方案,强调特定区域的旅游全局观,注重诸多产业与元素的共同发展、彼此交融。全域旅游的概念可帮助壮乡旅游产业改变单一景区建设与管理的传统模式,实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壮乡的旅游业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内容,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精髓与特色,使文化保护与开发跟上旅游业的步伐,成为当地经济的新增长点。文化遗产是壮乡旅游在现阶段转型与突破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资金倾斜、发动民众、改善传承环境、提高传承者待遇、积极宣传等手段使文化资源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增强传承者与当地壮族人民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自信心。扩大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宣传渠道,比如在景区或其他合适的地点介绍和展示当地文化遗产,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发民众智慧,敢于创新,做强做大地方文化产业,开发具有壮族与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改变旅游产品千篇一律的状况,使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既真正能近距离接触本土的文化遗产,又能进行更多元的、更独特的文化消费体验。以前述的三县市为例,可在摸底当地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优秀、特色文化内容的保护与扶持,实施自由行、个性化等旅游模式,将游客吸引前往具体地点观赏、了解文化内容,带动服饰、食品、文创产品等产业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如巴马县可扶持壮族人民在家制作具有文化特色的各类服饰、器具、食品等,使具有各种技艺的壮人乐于展示、分享他们的作品,让游客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前往观摩、参与,促进购物、餐饮、手工艺品等多样化消费。宜州的歌谣文化可以从单纯的舞台比赛中走出来,突破时间节点的限制,由歌谣传承人发挥主动优势,与不同时节前来的游客交流歌谣文化,在某些固定地点或者传承人家中进行歌谣传授与自由比赛等,促进各类民俗活动的展演等。如此,外地人既能真正体验原汁原味的壮族人生活,也能提升旅游的质量,实现旅游收益的多样化。通过全域旅游的合理规划,促进上至管理者下至普通民众观念的转变,发挥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业提升源泉与驱动力的功能,实现地方经济、文化、生态等的齐头并进。提高文化遗产的出镜率,保障当地特色文化事象蓬勃发展,便可以逐步改变门票经济的单一操作模式,打破“内”与“外”的隔阂观念,使旅游者走进壮乡民众的日常生活,发现当地文化常态美,认识并参与到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的行动中来,加深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热爱,促进文化交流的提升。全域旅游可充分利用庞大的网络信息平台,对外宣传旅游目的地的各类文化遗产信息、文化旅游服务项目,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它们与游客的消费偏好进行匹配,协调各类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文化旅游体验。

二、百色市田阳区“布洛陀”文化保护和开发现状

2006年,由广西百色市田阳县(现为百色市田阳区)申报的壮族“布洛陀”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洛陀作为壮族的人文始祖,在民间被敬奉为造物主、人类生活与精神的导师,以布洛陀史诗演述为主要传承方式。虽然它入选的是“民间文学类”非遗名录,但布洛陀文化涵盖了壮族悠久的口头传统、民间信仰与仪式、生活与生产知识等内容,映射着壮族先民发展的历史,故此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价值。田阳敢壮山被视为布洛陀与其配偶姆洛甲的居所,在敢壮山周边的壮族村寨里,流传着各类与布洛陀造物、指点人类的神话传说。每年民间自发前来祭祀的壮族老百姓数量众多,祭祀规模盛大。

从2004年开始,田阳县政府就开始在保护、传承布洛陀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旅游开发。作为壮族人文始祖文化遗址,敢壮山被列入田阳重点打造的人文旅游景点。在每年春季布洛陀祭祀大典举行期间,田阳县组织盛大的布洛陀文化旅游节、布洛陀文化学术研讨会,吸引了八方民众与众多学者参与。经过15年的精心策划和不断完善,敢壮山的软硬件设施都得到了良好的建设。硬件方面,田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修整了从敢壮山山脚到山顶的道路,重建了布洛陀祠,修葺了姆娘岩和将军洞,重塑了布洛陀、姆洛甲和看护将军的神像。对与布洛陀、姆洛甲有关的风物遗迹都进行地点标注与文字说明,比如鸳鸯泉、相思平台等。山脚的广场上扩建了举办祭祀典礼及山歌比赛、抛绣球、舞狮等各类民俗活动的场地,并采用壮族文化的典型符号——铜鼓及其纹饰等作为造型和装饰。广场上还修建了布洛陀文化陈列馆,展示田阳的布洛陀史诗经书、介绍史诗演述人及当地的壮族文化等。山脚的道路两旁还首次雕刻了壮族12 个图腾。此外,田阳还陆续建成了配套的布洛陀文化广场及会议中心、布洛陀芒果风情园、田州古城等休闲娱乐、消费观光的景区与商业区,让游客在祭祖之外还可在田阳继续旅游。在软件方面,田阳县十分重视对布洛陀文化的挖掘与开发。他们组织各地的专家学者对田阳——尤其是敢壮山一带——的布洛陀文化进行了综合考察。考察促成了专著《布洛陀寻踪——广西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考察与研究》(2004)的出版。该书从学术的角度系统讨论了布洛陀文化的内涵、外延及表现形态等。这是关于布洛陀文化个案的第一部专著,至今仍是壮学研究界的经典著作之一。同年,由黄明标搜集整理的《布洛陀与敢壮山(传说故事)》和《布洛陀与敢壮山(祭祀歌)》出版,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2017年,黄明标主编的《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上、中、下)》出版,这套丛书所译注的布洛陀史诗抄本来自田阳县个强新屯农氏布麽家族,系统地再现了当地布洛陀史诗的本真面貌,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布洛陀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对田阳布洛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会长黄明标的带领下,研究会搜集了丰富的布洛陀文化资料,找准了田阳布洛陀文化的定位,为当地保护和开发布洛陀文化提供了优质的参考意见。在如今的数字时代,田阳还积极采用多种手段保存和传承布洛陀文化,曾摄制了布洛陀公祭大典、布洛陀古歌与故事、布洛陀圣乐等视频在当地电视频道播出,扩大了布洛陀文化的受众面。在这种软、硬件双手抓的情况下,田阳的布洛陀文化保护效果和旅游收益可观。据有关信息,早在2006年第三届的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上,慕名而来的游客就达30 万多人,地方的旅游收入高达1500 万元。[3]

田阳对布洛陀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的过程融入了全域旅游的一些理念。以2018年百色市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为例,旅游节的内容包括了祭祀大典、学术研讨会、山歌比赛、舞狮竞技、泼水狂欢、摄影大赛、商贸美食等,涉及敢壮山、田州古城、布洛陀文化广场等田阳若干重要地点,且没有收取门票之处。这就打破了将游客局限于单一景点的老观念,把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从一到多、从围墙内到围墙外增加。同时,将门票经济的观念扭转过来,强化产业经济引导旅游需求的作用,以多产业的合作来促进消费的增长。布洛陀芒果风情园、田阳古城等农业、商贸、文化等产业呈现出融合共创的趋向,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综合新产能。旅游节上的山歌比赛与台下歌圩的自由交流同时进行,推动了当地参与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往全民共享、共建旅游节的方向前进。田阳狮舞也是旅游节上的重头戏之一。旅游节期间的“国际狮王争霸赛”吸引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广东及广西本土的10 支精英龙狮团队伍前来角逐,再现舞狮绝技的高难度与惊险刺激。“刀尖狮技”“上金山”“狮游梅花桩”等绝活既让游客大饱眼福,又起到了舞狮技艺交流的目的,使旅游节从仅仅接待游客向国际合作、多层次文化交流迈进,完成旅游由小至大的格局转变。田阳狮舞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一个区(县)有两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田阳对文化遗产特殊性及对旅游业促进功能的重视。在旅游节的基础上,田阳还立足本土文化发展其他特色旅游,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宣传文化遗产的作用。比如明朝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墓地已完成修缮等工作,可供游客瞻仰参观。桥业、坡洪等乡镇的歌圩传统也进入了田阳旅游规划的范畴,是“一、二日风情游线路”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规划,“民族文化寻根问祖风情游”“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等主题旅游成为田阳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田阳县发展布洛陀文化旅游的这些努力都展示出当地旅游业向“旅游+”模式的转变,在全域旅游观念指导下调动区域内多种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

田阳对布洛陀文化的挖掘、保护和重建彰显了文化遗产对地方旅游业和经济所可能起到的巨大的推动力。对布洛陀文化的重视和打造使田阳经济从农业为主的模式转向多种经济形态共同发展,旅游业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为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田阳也因布洛陀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声名鹊起。

三、以全域旅游理念推动布洛陀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尽管在布洛陀文化支持下田阳旅游业有了长足进步,但以全域旅游的新理念去观察,以布洛陀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旅游开发等尚需创新与突破。目前,以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为中心的田阳旅游业遇到的难题,包括祭祖活动的单一扩张态势、旅游业发展受祭祖时间限制、区域内多样资源缺乏合理统筹等。以全域旅游的观念实现区域内文化保护和传承、旅游的全面开放,要完成旅游规划等的转变,争取突出“全民共建共享”等鲜明特征,实现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提升等基本标准。[1]

全域旅游强调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各类社会资源,以此激发社会潜在动力,实现对现有资源的把握与开发,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田阳到百色市再到右江流域,布洛陀文化资源丰富,除了敢壮山这个可供参观的文化景区,其他的布洛陀文化资源需要协调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民间组织及个人等对布洛陀文化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为整体性的保护开发、旅游管理做好铺垫。除了敢壮山被壮族人民视为布洛陀的居住地,敢壮山周边的村庄名称来由都与布洛陀有关,田阳境内的百东河亦有布洛陀庙,亭怀屯有布洛陀石像和传说是布洛陀造牛的地方。红水河不少险滩急流之处——堵娘滩、雷公滩、断犁滩、鹰山狗岩滩、卧牛滩和十五滩等,都和布洛陀开辟红水河有关。田东县朔良镇杏花村百罡屯的青岩洞也供奉布洛陀的神像。西林流传着布洛陀和娅王比赛的神话,驮娘江被称为布洛陀河。河池金城江区有姆洛甲峡谷。如此丰富的布洛陀文化遗存,需要从全域旅游的概念出发,突破行政区划各自为政的历史状况,根据文化资源传承的具体情况跨区域来统筹设计。所谓的“全域”范围不但可以包括百色市田阳区,还可以把百色市共享布洛陀文化资源的西林、田东等县、区纳入旅游线路的设计之中。当然,并非每个有布洛陀文化的地方都要建设景区、盖宾馆酒店,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实现文化资源传承地有文化可赏、风景可看、有服务可享的局面。全域旅游强调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定位,以此组合出合理的旅游线路与内容设计。布洛陀文化作为一张地方文化名片,需要依靠发达的旅游数据中心来实现其保护、传承与宣传。使用“互联网+”的模式,提供全方位的布洛陀文化旅游目的地信息,设计针对不同风格、不同消费需求的游客精品旅游项目,将会使布洛陀文化之旅更为多样化。全域旅游追求的是一种开放式旅游体验的模式,需要区域内居民的积极参与,走共建共享之路。通过大家共同保护布洛陀文化,参与到为游客服务、讲解、建设文化景点并做好美丽乡村清洁等工作中,使之树立起主人翁的意识,让游客在文化景点能够游得顺心、舒心。景点的全域化建设也将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来源。通过推行厕所革命,加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等,使居民成为旅游开发的实际受益者,从而人人自觉建设旅游环境,提升社区的文明意识,转换为旅游业的服务者、参与者。

全域旅游提倡发挥区域内“人”的优势,这对细化多形态的布洛陀文化保护与传承有重要启示。以田阳布洛陀文化研究会为例。目前,研究会的主要运作模式还是精英主导的方式,会长及主要负责人承担了研究会大量的工作,包括日常运作及科研任务等。其实,研究会可发挥的潜能还很巨大。研究会吸纳的会员中既有对布洛陀研究感兴趣的知识分子,也有不少当地知名的布洛陀史诗传承人——布麽等。随着布洛陀史诗演述语境逐渐消失,如何传承布麽掌握的史诗演述及其他口头传统,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研究会里这些史诗传承人的力量还没有被调动起来,他们所掌握的大量布洛陀知识还有待整理搜集。如若能调动研究会里知识分子的力量,实现与布洛陀文化传承人一对一的对接、交流,系统梳理每个传承人所掌握的信息,记录每个布麽的仪式活动,可达成对史诗演述人个案的丰富与完善。搜集整理的部分资料可以向游客公开,部分可以提供购买服务等,以达到文化保护与宣传、文化共享与交流的目的。只有增强了旅游目的地“人人都是主人翁”的意识,布麽和其他布洛陀文化传承人才会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去传承、保护和发扬布洛陀文化,更自觉地与游客交流自己所掌握的文化内容,为旅客提供更多样化、人性化的信息和服务。

四、以全域旅游理念促进布洛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全域旅游主张全域发挥“旅游+”的模式,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通过进一步融合,催化新的社会生产力。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将会给旅游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催生新的产能。文化产业的发展,最核心的是文化的创意,没有“创意”,文化产业就丢掉了“灵魂”。所谓文化创意,即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拿出具有独特性的精神成果。如果这个精神成果能够被人们喜闻乐见,并由此被人们所消费,产生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一定的效应,即成为文化产业的产品。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该机构曾联合其他组织发布《文化时代:第一张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地图》(Cultural Times:The first global map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的研究报告,指出“11 个主要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的基石,在2013年,产值达到了2.25 万亿美元,占全球GDP 的3%,创造了2950 万个就业岗位。这个产值超过了全球电信业的总产值,也超过了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4]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包括了广播影视、音像、动漫、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等方面。这种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离不开作为创意源泉的人类个体,也注重依靠团队来完成创意的技术达成与产业化开发、实现创意产品的营销。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关系密切,是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政府与各界人士愈发重视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通过了相关政策来鼓励和提倡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0)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5],这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与优良契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亦曾下达若干个有关文化产业的通知,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2015)等。随着全域旅游进入人们视野,全域旅游新理念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必将激发更大的创造力,产生更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壮族的文化创意产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在旅游业上表现最为明显。目前,较有名气、投入较为成功的有大型实景剧《印象·刘三姐》、靖西壮锦厂的时装与日常用品设计等,依靠独特的民族风情与创意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相较之下,布洛陀文化的创意产业尚未找到可突破的路径,仍徘徊于起点。田阳曾出品以布洛陀命名的大米及其他食品,然而没有得到消费者认可。历年的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上亦没有看到文创产品的身影。现场所出售的旅游纪念品来自全国各地,千篇一律而毫无壮族布洛陀文化特色。有关布洛陀文化的创意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当前,田阳政府可以先做表率,培育有关布洛陀文化的创意产业。由政府机构主导文创产品的创作并举办相关的比赛活动,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并根据参赛项目受欢迎程度择优推出文创产品。文创产品的形式不必拘泥于传统形式,而是要彰显壮族文化与布洛陀文化的个性,融合壮族、布洛陀、敢壮山、田阳的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创意元素,做新做活、做精做细。在考察市场、了解布洛陀文化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来提炼、创作和设计,通过差异来凸显个性,做深做透、做通做圆,成功的几率更大。布洛陀文创产品可在布洛陀创世、繁育壮族先民等重大叙事母题之中寻找灵感,通过多样化的产品形式实现无形文化遗产的物态化设计、动态行为文化的立体化演绎,刺激旅游消费。文创产品的推出将在保护、传承和宣传布洛陀文化方面发挥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在政府引导下,个人的创意设计也会走向繁荣,丰富旅游市场。

五、结语

布洛陀文化是田阳乃至右江流域的一张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名片。在全域旅游理论的指导下,布洛陀文化的保护、传承乃至开发都能突破现有的瓶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更多的作为。通过优化资源,调动旅游目的地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发挥布洛陀文化传承人的主动性,最大程度地促进非遗内容的保护和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布洛陀文化可用的丰富资源,通过文旅结合的方式找到促进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具体来说,可通过布洛陀文化之旅路线的推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和制作等途径,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壮乡治理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布洛陀为中心的旅游节已有一定知名度。在现有成绩上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创新推进,就可有新的收获。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被誉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对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是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壮族人民的自信表现。这将有助于多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与相互理解,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操作。在全域旅游观念下保护与开发壮族传统文化是贯彻习总书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指示的新举措。保护是为了可持续的传承与开发,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壮族传统文化与全域旅游的有机融合将为振兴广大乡村经济与社会、建成美丽乡村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壮族全域旅游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