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吃”到“吐”的规律

2019-02-18王昌铭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善思讲学一事

王昌铭

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在庐山白鹿洞讲学,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有个叫黄干的年轻人见朱熹一面讲学,一面还伏案苦读,深受感动地说:“先生简直是在‘吃书啊!”朱熹回答说:“对!白鹿洞的第一条学规就是讲究‘吃书。”他还要求既要像牛那样大吞大嚼,吃下很多东西,又要像人吃东西那样细嚼慢咽,吃出滋味。这就是要把粗读和精读结合起来。

朱熹又要求“吃”了之后还要“吐”。“吃”是读,“吐”就是写。学会了“吃”之后,又该怎样学会“吐”呢?我们来看看苏轼是怎样回答的。

苏轼弟弟苏辙的二儿子叫苏适,曾写信向大伯苏轼请教写作方法。苏轼非常认真地寫了《与侄书》,信中说:

“二郎侄:得书知安,并议论可喜,书字亦进。文字亦若无难处,只有一事与汝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到达)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是此样,何不取旧时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只书学亦然,善思吾言。”(《苏轼诗集》卷二十八)

我把全文引出来,是想请大家注意前后两句话:“只有一事与汝说”和“善思吾言”。可见苏轼对信中的道理很重视。他说了什么道理呢?

他说,他初学写作时,“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放开手脚,尝试着运用各种手法,甚至不妨堆砌词语和句式。今天的老师把这叫作“放胆文”,就是要求放开胆子来写。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思路开了,头脑活了,也积累了一些语言和手法上的“本钱”,这时就该“吃泻药”了。这就是已故著名舞台艺术家张正宇说的:“泻掉一切可有可无、似是而非的东西,留下本质的、引人入胜的部分,达到‘一炬之光,通体皆灵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要在欣赏到了“触目横斜千万朵”之后,找到最精粹的“赏心只有两三枝”。苏轼的“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也就是鲁迅十九岁时写的旧体诗《莲蓬人》中“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的意思。两个“渐”字,说明要经过这样的长期磨炼,才能到达“绚烂之极”的境地。我们学习写作也应该走这一条“堆砌—消肿—精练”的道路。

把朱熹和苏轼的论述结合起来,就是从读书到写作的完整学习过程。

【写作小链接】

如果你不是一个想象力极强的人,从生活开始写起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莫  言

灵感不是作家的特权,而是人的思维的一般特征,有些东西不及时记录下来,就会永远消失。

——周国平

猜你喜欢

善思讲学一事
何锟宇:择一事 终一生
善思篇之瓷艺·琉璃彩作品
善思与研学齐驱,智慧和灵动共舞
跨年时 有所思
银龄讲学
画与理
2019银铃讲学计划印发湖南拟招260人
善思,学习进步的秘籍
浅谈讲学案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