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伦理文化与大学生家庭伦理教育

2019-02-16支景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支景

摘    要: 伴随着社会转型,家庭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力下降。由于代际伦理失序和家庭伦理教育缺位,种种社会乱象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家庭观和婚恋观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家庭伦理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开展“家风寻根”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家庭伦理再启蒙。

关键词: 传统伦理文化    家庭伦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家庭伦理极其重视。以三纲五常为基础,儒家形成父子、夫妻、兄弟等一系列行为规范,构建较稳固的家庭人伦秩序。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家庭伦理思想曾经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近年来,随着国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快速变迁,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不断变化,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受到冲击,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当前中国社会需要树立文化信心,遵从文化传统,坚信无论中国社会如何变迁,家庭的原始性地位是不应改变的,这不仅是家庭自身存在的需要,更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基本立场”[1](59)。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家庭伦理教育,引导他们持守合适的家庭立场,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家庭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社会转型与家庭结构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传统农耕社会到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进程的突飞猛进,社会形态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家庭结构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

首先是家族的式微。家族曾经是传统宗法社会的根基。钱穆先生说:“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一切。”[2](51)尽管实施“科举取士”后,士族垄断国家政治生活的局面改变,但是家族仍然是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传统中国社会有“皇权不下乡”的说法,尤其是乡村社会治理主要依靠大家族和乡绅的自治。宗族势力在乡村发挥了组织社会和教化社会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普遍建立了乡村基层人民政权,原有宗族势力在土改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后,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并失去了对乡村社会的支配权。1950年《婚姻法》颁布实施以后,以法律的形式重新规定了家庭关系。“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等新制度的出台改变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来维系乡村社会的传统伦理力量逐渐为法律和政策所替代。传统家庭伦理更多地作为一种道德和文化存在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其次是单位制的冲击。从城市来说,随着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政府开办了大量国营和集体企业。劳动年龄范围内城市居民的身份多数成为“单位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分配都要经由单位完成。企事业单位纷纷在内部建立对员工衣食住行等方面福利统包统揽的制度,在相对集中的空间内形成一整套的社会服务体系,于是单位就成为左右个人及其家庭的主宰力量。封闭自足的单位成为事实上的大家庭,原有家庭的功能反而弱化,家庭伦理关系相应出现变化。由于人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单位工资和福利,特别相当部分人的住房来自单位的分配,原有几代共居的大家庭模式慢慢瓦解。大家庭内的代际关系远不如单位内的人际关系重要,甚至择偶标准也要看对方单位的情况,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单位办社会的模式逐渐退出。家庭重新成为人们与社会发生关联的重要组织形式。

另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成为普遍现象。普通家庭规模进一步缩小,两代以内的核心家庭成为主流,家庭伦理关系进一步简化。代际关系和婚姻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市场经济深入人心后,契约精神被更多地引入家庭关系的处理。人们越来越多地寻求法律手段解决家庭纠纷,传统家庭伦理的影响力进一步弱化。

二、大学生家庭伦理教育面临的制约因素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正是其走出原有家庭,离开父母怀抱,开始独立成长、恋爱并逐步建立自己小家庭的过渡期和成长期。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但是原生家庭的环境氛围、亲子关系和父母的认知与道德水平一直潛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影响着他们对未来新家庭的选择与建构。在城市化快节奏生活方式下,家庭正越来越失去原有温情,“群众聚居在形如兵营的房子里。本该是一个家的地方,已变成单纯的栖身之巢或睡觉的地方;日常生活则日益技术化”[3](27)。显然,经济社会急剧转型引发的传统家庭功能的蜕化,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弊端,在当代大学生形成自身家庭伦理观念的过程中造成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1.代际伦理的失序。在代际关系上,儒家伦理提倡“父慈子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一种平衡的交换关系。父母在子女未成年时尽心抚养教育其成人,子女在成年后恪守赡养义务,对父母履行孝道。但是这种交换关系并非平等的,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儒家更强调家长的权威,传统家庭中的家长或家族的族长拥有最重要的资源分配权力和管理权力。所以,儒家家庭伦理的核心观念是“孝”。但是在传统的家族或大家庭逐渐消失后,两代以内的小家庭往往将孩子作为关注的重中之重,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严格实行后,这样的关注甚至演变为过度宠溺。有些父母对孩子百般迁就,导致孩子不知感恩,将自己得到的一切视为理所应当。有些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且教育手段简单粗暴,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尽管父母对他们的生活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已不再拥有绝对权威。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代际关系中的父权制度失效,并不能理解为大学生家庭伦理责任的减轻。当他们步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后,伴随着父母逐渐老去,“4-2-1”家庭结构中的关注方向发生逆转,照料父母的生活压力巨大,而一些大学生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2.家庭伦理教育的缺位。中国的家庭历来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是独生子女,父母更是倾其所有,报名参加各类培训班、辅导班,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一些父母对孩子未来的考虑更加功利,试图通过刻苦学习进入名校,提前拥有进入优势行业的敲门砖,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相比较而言,父母对孩子的伦理教育往往重视不够,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就事论事,即兴式、零碎化。在言传身教方面,很多家庭更多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对一些家庭纠纷的处理简单露骨,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进入大学以后,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已经成年,家庭教育可以退出。部分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在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难以立足,“太老实会吃亏”,因此对孩子的个别不良行为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就行。价值观的迷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缺陷。在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里,在缺乏外在压力和明确学习目的的情况下,一些人沉溺网游,难以自拔,难免经常挂科。

3.婚恋观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风俗和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各样社会思潮的兴起影响着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看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社会禁忌越来越少。另外,人们在择偶标准上表现出更加功利的倾向,经济利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新的观念与传统的家庭伦理发生冲突。离婚率逐渐上升,家庭的稳定性有所下降。就大学生而言,生理心理逐渐成熟,谈恋爱现象较为普遍,随之而来的问题层出不穷。很多大学生往往“跟着感觉走”,在恋爱动机上盲目性很强。对爱情、婚姻、家庭的问题思考不多,看问题比较理想化,对可能的后果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闪婚”“闪离”现象增多,甚至“试婚”现象屡有发生。因此,适度加强对大学生的家庭伦理教育,帮助其树立健康的婚恋观,已经刻不容缓。

三、传统伦理文化的揚弃与复归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家庭伦理教育不能缺席。“中国社会需要进行一场家庭伦理实体意识的再启蒙,以健康的社会风尚引导和培育年轻一代的婚姻能力,恪守家庭的实体性,保障婚姻的稳定性;唤醒父母对于子女普遍性教养的教化和引导,培养子女的健康人格。捍卫家庭的伦理实体性,回归实体性的家庭伦理方式是我们面对社会秩序巨大变迁造成挑战的应有回应”[1](59)。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间力量,大学生尤其需要家庭伦理的再启蒙。

1.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家庭伦理教育资源。面对当代一系列的家庭伦理问题,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虽然没有现成具体的解决方案。但是,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犹在,其中的合理成分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儒家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文化,针对不同家庭角色分别提出“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等不同的道德要求。在接人待物方面,强调讲礼貌、懂礼节、会礼让。同时鼓励提倡家庭和睦、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等。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应作为大学生家庭伦理教育的重要资源,予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但是,毋庸讳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去芜存真,用现代社会的理性精神合理扬弃,去其糟粕,坚决摒弃所谓“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陈腐观念。尤其要杜绝大学校园内出现类似“女德班”之类打着“复兴国学”旗号贩卖愚昧的“反文化”现象。

2.创新家校互动机制。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情感优势。家庭仍然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大学生主要生活于校园,但是原生家庭依然有责任进行伦理道德、思想修养等方面教育和影响。从实际看,目前不少家长误以为大学生已经成年,所以很少像中小学时期那样主动与学校联系。高校缺乏联系家长的主动性,有时只是出现重大问题时才想起联系家长。家庭、高校和大学生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效沟通的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放下身段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的便利条件,引导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时全面地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力素质,特别是道德品质方面的成长情况,共同摸索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更有效地配合高校开展家庭教育,构建和谐家校关系,共同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

3.融入家风建设。家风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伦理教化功能。历史地看,《诫子书》《颜氏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优秀的家规家训,最能体现古人的治家智慧,我们应该将他们纳入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并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和继承。同时,开展“家风寻根”活动,构建有温度的家庭教育方式。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的特点,组织他们利用假期,重新认识原生家庭并进一步溯源,回顾家族历史,找寻祖辈的家庭生活中那些或隐或显的事迹,树立家风传承意识,延续来自祖辈的文化根脉。这样的个性化实践方式不仅是一次优秀文化传统的洗礼,而且是引导大学生重建家庭情感,重新调节与祖父辈关系,进而感受家庭责任,形成良好生活态度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许敏.现代中国家庭伦理方式的蜕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沟通问题探析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