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珲春八旗比丁册初探

2019-02-16杨德荣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关键词:珲春清代

杨德荣

摘    要: 珲春八旗比丁册是清代珲春八旗编审人丁的档册,是研究清代珲春八旗人口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八旗比丁册的整理和分析后发现,珲春比丁册仅存道光、咸丰和光绪三朝,早期多为满文记录,后期以汉文为主,间有满汉合璧,比验的对象依次为另户陈丁、佛满洲、户下奴仆。珲春满文比丁册共有一百六十一册,内容主要记录成丁的三代关系,每册均有汇总。八旗比丁册不仅是历史文献,还是研究清代珲春社会与文化的参考资料,具有人口统计学和文化人类学价值。

关键词: 清代    珲春    比丁册    驻防八旗    人丁编审

比丁是清代编审八旗人丁的一种方式,每三年进行一次,同时造具《丁册》,即为比丁册。清代八旗编审丁册在入关以前便已进行,《钦定八旗通志》记载:“国初定制,编审各旗壮丁时,令各该佐领稽查已成丁者,增入丁册,其老、弱、幼丁不应入册……嗣后每三年编审一次。”[1](2937-2938)此时编审主要是为征集士兵,编审对象主要是成年壮丁。入关以后,随着社会逐渐趋于稳定,人口也相对有所增加,编审丁册的相关规定适时而变,如雍正五年(1727)规定丁册的具体内容:“凡编审丁册,每户书另户某人、某官,无官者则曰闲散某,上书父兄官职、名氏,傍书子弟及兄弟之子及户下若干人,或在籍,或他往,皆备书之……嗣后三年一次编审,亦如之。”[2](5037)乾隆四年(1739)规定了造送《丁册》之例:“凡遇比丁之年,将驻防人员及外任旗员户口,均照右卫等各驻防造送丁册之例,每旗各造丁册二分,钤印送部,一分留部存案,一分咨旗办理。”[3](3)总之,八旗比丁册的编审规定不断细化,但三年编审之期一直保持不变。

珲春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设防以后,初编“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为世管”[4](1043)。珲春地区编审人丁应从此开始。但由于《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本身并不完整,仅有乾隆二年以后的档案,康雍时期比丁册未能得见,该地区比丁册演变情况不得而知,可以推测应是遵照当时之规定,如乾隆二年(1737),珲春协领巴克喜讷造送八旗比丁册呈文内说:“为送比丁册,分别另户、开户、户下人,各名下开写三代履历,及旧有、新入之官兵、闲散、家奴之祖、父,或系契买,或系乾隆元年以前白契所买,均于本名下注明……本处各旗之比丁册各造册三分,一册钤关防印,两册未钤印(满文原文略①)。”[5](一册238-239)由此可见,珲春八旗比丁册的整体内容是符合清朝规定的,是规范性文件。因此,下文以现存档案为基础,对珲春八旗比丁册具体情况作一探究。

一、珲春八旗比丁册的基本情况

《珲春副都统衙门档》该档起于乾隆二年(1737),止于光绪三十三年(1909),该档包含宁古塔、珲春及京城三个地区的八旗人丁档册,其中在数量上,珲春八旗比丁册以161册占据首位。

1.时期划分

由于历史原因,该套全宗档案保存并不完整,目前只有道光、咸丰及光绪三朝的比丁册。其中时间最早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最晚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时间跨度54年。若按照三年编审之规定,此时间段应有十九个年份的比丁册,而现在仅存八个年份,具体时间为:道光二十六年、道光二十九年、咸丰十一年、光绪二年、光绪十七年、光绪二十年、光绪二十三年、光绪二十六年。

珲春建城伊始,仅编设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之后于同治九年(1870)才增设“镶白、正红、镶红三旗为公中,正蓝、镶蓝二旗以防御兼委”[4](1043),正式形成八旗,而且在比丁册内有所体现,道光和咸丰两朝只有三旗比丁册,光绪朝均为八旗比丁册,因此不同阶段的比丁册存在数量上的差异。目前珲春八旗比丁册仅存161册,以朝代划分:道光朝26册、咸丰朝7册、光绪朝128册。其中光绪二十六年最多,留有47册,咸丰十一年最少,仅7册。

2.语种分类

珲春八旗比丁册从语种角度划分可分為满文和汉文两种,其中满文为83册,汉文78册,但必须指出,满文册内有24册存在对应的汉文册,说明部分年份同时造送满、汉两种文种的比丁册,并有两种题名,以镶黄旗为例,满文比丁册题名:tesu bai kubuhe suwayan manju gūsa de haha toloho cese,汉文题名:珲春本地镶黄旗满洲旗分比丁数目册籍。依照目前仅存档案看,光绪二年(1876)以前均是满文比丁册,光绪十七年(1891)及以后出现满汉合璧比丁册,故珲春地区满汉合璧比丁册出现的时间应该在光绪二年至十七年之间。此外,满文比丁册格式与汉文相同,记录信息的完整度相当。

3.比验对象

比丁册虽然主要比验八旗身份并编审人丁的簿册,但因驻防八旗内部构成略有不同,比丁册也有一定特殊性。珲春地区编审对象为三类,分别为另户陈丁(fe haha)、另户佛满洲(fe manju)以及另户下奴仆(fe nikan haha),其中家奴是在前两类佐领管辖之下的。从数量上看,另户陈丁的比丁册最多,共有104册,其次为另户佛满洲45册,户下奴仆册最少,仅有12册。

二、珲春八旗比丁册的内容

前文已提到比丁册的内容是记录成丁三代履历的簿册,关于珲春地区比丁册具体情况,下面以和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白旗台斐英阿佐领比丁册为例,一探究竟。

“本地正白旗满洲旗分比丁数目册籍

珲春正白旗台斐英阿佐领下,另户,陈丁,闲散庆良德。其父,披甲空松额,祖父,佐领雅比那,俱系亡故。庆良德一家之亲弟,陈丁,闲散海兴德、宜丰额。庆良德之子,陈丁,闲散平阿,及岁成丁,新入闲散纳海、巴扬阿。

另户,陈丁,披甲珠尔苏,其父,闲散果明德,祖父,披甲空松额,俱系亡故。珠尔苏一家之亲弟,陈丁,巴尔佳斯浑,闲散,富隆阿,及岁成丁,新入闲散噶兴阿。

另户,陈丁,披甲福清。其父,披甲僧喜宝,祖父,佐领雅比那,俱系亡故。福清一家之亲弟,陈丁,闲散泰丰德、博尔苏乐,及岁成丁,闲散舒隆阿。

另户,及岁成丁,披甲德勇。其父,格腾额,祖父,果明德,俱系披甲,亡故

另户,陈丁,闲散福德。其父,披甲僧喜宝,祖父,佐领雅比那,俱系亡故

另户,陈丁,闲散郎保。其父,乌精德,祖父,僧喜宝,俱系披甲亡故。郎保一家之亲弟,陈丁,闲散郎福。

……

此佐领陈丁二百四十六,新入成丁二十三,此外已故陈丁,舒明德、达杭阿、玛尔松阿、瑟清额、额滕额,裕正德、尼杨昌、宝胜,福宝、达巴兴阿、英德、福保、乐云、喜星阿、哲清德,为此,小领催和隆阿inu(是)、佐领台斐英阿(押)等具保、协领博恒额,同保呈递(满文略)”[5](五八册297-317)。

从以上比丁册可以看出,每册开头都冠以另户陈丁,所谓“另户”是指从正户之中分出之后另住的户口,其身份仍然是正身旗人,“陈丁”是相对于新入成丁而言的,清朝规定“男年十六为成丁”,即比丁册内所谓“及岁成丁”,新丁加入后,原来已入成丁相对变为“陈丁”。其次,每户之下都注明祖、父及一家子弟之职务身份信息,而且及岁成丁之后,可以另行开户,如未开户,则在另户内标注,如德勇。比丁册每册结尾处,书写该旗陈丁、新丁及已故陈丁之汇总数目,并将已故陈丁姓名一一罗列。道光、咸丰两朝以及光绪二年比丁册,均按照此方式编写,然而光绪十七年之后的比丁册却有所改变,如光绪十七年,正白旗巴图凌阿佐领下比丁册的汇总,就直接记为“巴图凌阿佐领下,旧管户三百二十二户,新入成丁二十二名,故二十一名”[5](一五三册59),从此不再汇总陈丁数量和亡故陈丁姓名。

八旗比丁册另外两类,整体格式与另户陈丁比丁册相同,只是更换了编审对象名称。如道光二十九年(1849)镶黄旗苏林保佐领的比丁册所记:“另户,佛满洲,披甲常海。其父,伊郎阿,祖父,俄罗太,俱系闲散,亡故。常海一家之亲弟,佛满洲,闲散额僧额、邦达。额僧额之子,佛满洲,闲散额零额、清瑕、富准。常海之子,及岁新入满洲,闲散布桑阿……此佐领佛满洲一百四十二,新入满洲二十六,此外已故佛满洲伊郎阿、英德……此旗佛满洲三百二十五,新入满洲四十七,此外已故佛满洲伊郎阿、英德,为此,小领催和隆阿(验)实,哈弗穆布inu(是),齐布松果inu(是),佐领泰方阿(押)、嘎尔刚阿(押)、凌志(押)等具保,协领博恒额(押),呈(满文略)。”[5](六五册39)由于苏林保旗下分为五个佐领(包括苏林保在内),且五个佐领结尾均有各自汇总,故在该册最后汇总为整旗之汇总,同时注明经办官员。

另外,同时期还有珲春镶黄旗苏林保的户下奴仆册,“另户,闲散沃经阿户下契买之汉仆海分。其父招子,祖父李昌,俱系亡故。海分之弟,陈汉仆,席宝特。海分之子,陈汉仆,双春……此佐领陈汉仆十五,此外已故陈汉仆齐绅、宝德、韦德,为此小领催齐布松果,佐领凌志(押)等保,协领博恒额(押),同保(满文略)”[5](六五册98-99)。因各户家奴册没有记录新入奴仆,所以每册结尾亦没有新入汉仆这项统计。

三、珲春八旗比丁册与户口册之比较

珲春八旗人口档案除了比丁册外,还有大量户口册,比丁册侧重记录三代信息,户口册则注重具体一户所有人口的信息,且采用不同的格式编写。下面以光绪二十年(1894)正白旗巴图凌阿户口册和比丁册为例做一比较:

比丁册:

“珲春地方右翼正白旗巴图凌阿佐领下

另户,陈丁,闲散三达。其父色隆额,祖父博业德,均系闲散,俱故

另户,陈丁,闲散春和。其父闲散三达,现已(在),祖父闲散色隆额,已故

另户,陈丁,闲散依兴额。其父色隆额,祖父博业德,均系闲散,俱故

另户,陈丁,闲散全喜。其父闲散依兴额,现在,祖父闲散色隆额,俱故

另户,陈丁,闲散全虎。其父闲散依兴额,现在,祖父闲散色隆额,已故

……

巴图凌阿佐领下旧管户三百三十五户,新入成丁四十九名,故十一名,为此,委领催七什(押),署佐领事务防御双德(押),协领春升(押)等同保呈递”[5](一七六冊54-80)。

户口册:

“正白旗巴图凌阿佐领下

西丹满洲承绪十岁,承绪之寡母三十八岁,承绪之大妹六岁

苏拉满洲三达五十三岁,长子苏拉春和三十一岁

已退披甲满洲依兴额五十九岁,之妻四十五岁,长子苏拉全喜三十岁,二女二十五岁,二子苏拉全虎二十三岁,

……

此佐领下,旧管,户二百七十五户,内有口二千五百三十一口,一岁至十五岁西丹二百五十一名,十六岁以上苏拉、西丹六百二十一名。新添,户二户,内有口三口,一岁至十五岁西丹四名,十六岁以上苏拉、西丹二十四名。除、聘及病故,口六口,一岁至十五岁西丹四名,十六岁以上苏拉、西丹二名,开除。现有,户二百七十七户,内有口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一岁至十五岁西丹二百二十七名,十六岁以上苏拉、西丹六百四十三名,档册领催奇什,署佐领事务骁骑校金奎等同保,呈”[5](一七四册287-321)。

二者比较之后,首先可以看出,珲春八旗户口登记的内容包括:姓名、身份、年龄、亲属关系、子女情况等,每册户口册结尾处有汇总,包括户数、人口数,以十六岁为界限,分别记录西丹和苏拉的数量,并按旧管、新添、开除、现有四柱分类,最后由经手官员画押上报。因此,珲春八旗户口册记录的信息比八旗比丁册详细得多。但户口册并不能像比丁册一样,能够直接显示两户或几户之间是否存在血缘关系和各成员之间的亲疏远近。

其次,户口册和比丁册记录人丁的顺序基本相同,但旧管户数量和户籍归属不同。户口册最后汇总旧管户数为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两类簿册的统计单位不同,户口册以“户”为单位,比丁册以“丁”为单位,比丁册的旧管户数指的应是“另户”的户数,而非实际户数。另一方面,就是户籍划分不同,比如苏拉(闲散)三达和春和是父子关系,在户口册内归为一户,而在比丁册内分为两户,且依兴额与其子全喜、全虎本应同属一户,在比丁册内也被分开,正是类似情况的出现,导致比丁册和户口册旧管户数量的不同。

四、珲春八旗比丁册的价值

1.历史文献学价值

珲春八旗比丁册所属的《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是由清代珲春地区官方档案组成的,本身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正规性。珲春八旗比丁册属于历史档案类文献,其中包含数量可观的满文档案,一方面可为满语文研究提供语汇资料,另一方面为珲春历史研究提供史料,特别是通过比丁册反映的信息,探究珲春八旗社会发展的脉络。

2.人口统计学价值

珲春八旗比丁册本身是最基本的人口统计资料之一。比丁册所记载的均为各旗佐领下每户男丁信息,虽然不及户口册详细,但能作为户口册的补充。比丁之规定,清代统治者曾多次重申,对八旗比丁编审的重视程度远超过户口编审,如光绪二年,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曾将珲春协领所送三代档册驳回,令其修改,其札文内称:“册档各节,竟于上年底案,大相悬殊,以及开除、新收、实在大小结尾名数,均属不合……事关大省,驳斥本衙门无术,代为呈交,致将本处档册到彼,该处牵累,亦定有驳诘之咎。”[5](九三册126)由此可见,比丁册呈交过程中会有多方审核,因此比丁册所含统计数据相对准确。对比丁册和户口册展开研究,是进行清代珲春人口统计的重要一环,也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3.文化人类学价值

八旗比丁册不仅是少数民族人口资料,还是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参考资料。八旗比丁册体现的文化倾向主要为珲春旗人的姓名文化。比丁册在厘清三代人关系的同时,也将三代人名标注。通过比较三代人之人名,可以了解祖孙三代人各自所处时代的命名特点,如将所有户口册和比丁册贯通起来,进一步研究和对比各个家族的数代人的姓名,从而弄清清代珲春地区旗人命名的特色和文化转向。另外,研究各家族姓名演变的同时,了解各个家族繁衍与演变情况,若结合珲春满族家谱,对追溯家族源流有诸多帮助。总之,珲春八旗比丁册能为东北满洲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等相关研究提供资料支持,因此具有文化学研究价值。

注释:

①本文为行文方便,已将引用的满文文献,译成汉文。

参考文献:

[1]铁保,纂.钦定八旗通志[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8.

[2]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第一册[A].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乾隆二十九年奉敕撰.欽定大清会典则例[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六二一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长顺修,李桂林,纂.吉林通志:上[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1043.

[5]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珲春副都统衙门档[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珲春清代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珲春地区地下水现状及水资源评价与分析
吉林省珲春杨金沟钨矿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清代珲春副都统衙门档之户口册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