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肇庆端州古城墙价值分析与当代保护规划

2019-02-16

山西建筑 2019年3期
关键词:古城墙城门肇庆

李 紫 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1 端州古城墙概况

1.1 现状概况

区位:端州古城墙位于肇庆市端州区,南临西江,北靠星湖与北岭,自古形成“山—湖—城—江”的山水城市格局。

现状:端州古城墙始建于北宋仁宗皇祐年间,经历了千年的沧桑,现城墙主体基本保持完整,周长、位置仍跟始建时保持基本一致。

现存古城墙周长2 801 m,东段403 m,西段长376 m,南段992 m、北段1 028 m,整体呈东西长,南北窄长方形。根据历史记载,城墙开四门,城门之上有门楼,城墙四角均有望楼,各城门外侧均有瓮城,墙外侧有护城河,现均已拆毁。北段西侧现存的披云楼是1989年由华南理工大学邓其生教授团队仿照宋制重建。城墙外围共28个防御城垛。城墙主体为砖包土结构,砖砌墙体厚为0.6 m~1.2 m,保留了从北宋到民国各时期城砖,被誉为“城砖博物馆”。

1.2 历史沿革

宋:

北宋皇佑年中(1053年),广西壮族首领儂智高策反,端州始筑土城墙。政和三年(1113年)郡守郑敦义拓为砖城,城周八百七十一丈,高二丈,厚一丈。修建四城门,东宋崇,西镇西,南端溪,北朝天。

元:

由于元朝政府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及禁筑城墙的措施,端州城墙在这段历史时期缺乏维护于修缮。

明:

由于御敌需要,府城内设立卫所与两广总督府,成为岭南军事中心,城墙被多次修葺并被加高培厚,披云楼、城楼、角楼均得到重建。府志内记载的修缮共12次。

清:

清初城墙增设炮台,并扩筑护城河,城内增设窝铺,并对披云楼、城楼、角楼等进行修缮,古城整体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建设。乾隆年间两广总督府迁至广州,古城军事功能衰落。清朝城墙修缮共11次。

民国:

由于城市扩张,民国初年政府曾打算拆毁城墙。1915年发生乙卯洪灾,城墙抵御了洪水使城内免受侵害,城墙也因此得以保留。然而从1924年—1926年,城楼、角楼、披云楼、文昌阁、瓮城、炮台仍全部被拆除,城墙除披云楼段外全部拆低了约2.3 m,填塞城门,修筑斜坡连通城市道路,填埋护城河。

建国后:

1995年修筑宋城路时,挖掘出朝天门遗址,并对其进行恢复。2017年政府组织了对西、南、北三门的考古发掘。

1.3 历史功能

御敌:

城墙宋代始建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广西少数民族的侵扰,明至清中,两广总督府设置在古城内,古城有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

防洪:

防洪可以说是古城历史上发挥作用最大、最重要的功能。据府志记载肇庆历史上发生的水灾从元朝至清末共70余次。古城外护城河、外濠,城门明渠、暗渠、水闸,内城内濠等均与抗洪功能相关。且在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后,均会进行古城墙修缮活动,可见古城在抵御洪涝灾害中发挥功能。特别是民国乙卯洪灾,古城墙的防洪作用使其在全国拆城修路的浪潮中得以保留。

瞭望:

端州古城地理位置优越,北靠北岭南邻西江,自古是迁客骚人登高瞭望的场所。康熙年间肇庆知府史树骏把“披云耸翠”列入肇庆八景之一。此后,“宋城揽古”成为肇庆标志性景观。

1.4 当代考古发现

1995年修筑宋城路时意外发现古城北门朝天门的历史遗址,文物专家对遗址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朝天门以及城墙北段进行修复,这是建国后对古城的第一次考古发现与复建行为。2017年初,文物部门对端州古城墙南门、西门、北门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取得了大量历史信息。2018年初,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对南门,西门遗址进行了三维扫描成像。

2 端州古城墙价值体现

2.1 城市格局

1)“山—湖—城—江”城市格局的人文核心。

根据《肇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2015年—2035年),肇庆的城市定位为“广东省地方性中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1],通过围绕自然山水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城市特色。端州古城自选址起便形成从北往南“山—湖—城—江”的城市格局,古城是宋城文化的载体,是肇庆城市格局的人文核心。

2)历史城区中心与标志。

从宋朝到20世纪70年代,端州以古城墙为核心,成了沿西江东西向带状发展的格局,可以说端州的老城生长自古城墙,发展自古城墙。《肇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2015年—2035年),划定了端州历史城区范围,古城墙位于历史城区最核心。

从地理位置、空间感知及场所情感认同看,城墙本身就是历史城区最具代表性、保存最完整的城市标志物。

2.2 历史承载

1)历史轨迹原真性。城墙经历多次修缮和维护,留下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建设痕迹。特别是保留从宋代到现代各个时期的城砖以及不同营造手段,这些痕迹体现出城墙伴随城市发展的延续性。

2)城市记忆延续性。尽管城楼、角楼等城墙标志物已不存在,但是仍保留着关于“宋城墙”的城市记忆。城墙周边道路和地标以城墙命名,如“宋城路”“西门斜坡”等。

3)历史信息多样性。关于端州古城的文献信息详实,且城墙与城门遗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考古信息。同时古城本身是人民生活的场所,是展现特色传统餐饮、手工业、节庆祭典巡游等传统端州民俗文化的场所,古城本身就是城市文化历史脉络的博物馆。

2.3 文脉传承

端州古城作为宋城文化的载体,古城格局的完整呈现,有助于包公文化、手工艺、习俗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有助于提升千年古城的文化自信和城市地位。

3 端州古城墙当代保护规划

3.1 规划概念

1)恢复端州古城完整格局。

古城作为端州城市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恢复古城完整格局对肇庆整体城市格局有深远的空间意义与文化意义。尽管城墙瓮城、城楼、角楼、护城河以及端州府、两广总督府现均不具存,但有丰富的文献资料记载作为复建支撑。

2)完整展示古城历史发展轨迹。

端州古城墙从始建至今保留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设痕迹与遗构。更为宝贵的是,曾经因道路修筑而被填埋的城门在当代得到了考古再发现的机会,遗址及其考古活动的痕迹增添了古城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3)采取动态保护方式,古城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相协同。

古城内居民与城墙的互动从未间断,这些承载古城民俗与生活的场所行为也是历史轨迹的一部分,应在古城空间规划中得到重视与体现,古城不应是被隔离保护的“古董”,而是承载当代生活与文化的市民公园与城市博物馆,是市民活动、古城庆典以及民俗展示的重要场所。

3.2 保护规划内容

1)复建城楼、角楼。

端州古城城楼的重建,目的在于恢复古城历史场景的完整性,试图通过重建消逝的重要城市建筑来重塑城市记忆。端州古城城门楼是端州古城格局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建对古城建筑群的重要性与完整性不言而喻。这是对古城格局景观完整的修复,体现了整个肇庆古城整体场景的原真性。

同时,对已消失、毁灭的城门楼的仿写,它反映了当代人们对于已消失的建筑的研究,同时通过重建这些建筑来帮助人们认识、理解特定场景的空间和环境氛围;以保护和展示端州古城城门遗址为目的,赋予复建城楼以新的城市功能。

2)城墙与城门遗址保护。

对城墙与城门遗址采用“博物馆式保护”的方式,尊重历史真实场景原真性。根据现有的历史与场景信息,遗址外观严格恢复原貌,遗址内部保留遗址原貌与发掘痕迹,用博物馆展示的方式,在可参与、可触碰、可互动的视角展现最直观的历史信息。

3)复建端州府与两广总督府。

端州府与两广总督府历史上是古城内重要的行政中心,是古城内格局的核心。原址重建端州府与两广总督府有助于重现古城格局及拓展古城公共空间。关于端州府与两广总督府的文献记载详实,位置,形制,布局,功能与空间组成均能找到对应的文字与图像资料。

3.3 古城复兴的城市意义

端州古城留存的大量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古城发展轨迹的见证,是构成城市特色风貌的基础,是认识历史、体验文化的载体,更是维系当地社区共同文化生活和承载城市记忆的纽带。同时,在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们怀旧情结渐趋浓郁和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遗产若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对促进遗产保护和古城复兴文化传承、改善旧城人居环境、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古城墙城门肇庆
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
基于指数模型的R = P(Y <X <Z)统计推断
浅析古城墙的历史价值及保护原则
“失踪”的南纪门重现
北城门的记忆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晋阳古城墙遗址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城门苦荞
扬州城的城门考古
平遥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