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

2019-02-16谢哲宇杨奕宸于一涵谢之耀杨明英

蚕桑通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谢哲宇,杨奕宸,于一涵,谢之耀,杨明英

(浙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谈到蚕桑文化,人们首先会想到中国的古丝绸之路,它对人类的商品流通和文化传播的影响力都是全球性的。2013年我国又向世界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1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

古中国有一条绵延两千多年,促进亚欧大陆国家间的经济交流、科技进步和文化融合,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通道。这条重要的通道就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起自古代中国的长安,向中国内地延伸经甘肃、新疆,最终贯穿中西交通的一条重要的大动脉——丝绸之路。

历史研究存在“源头崇拜”主义,不管探究什么问题,历史学家总想揭示或探讨最初的状况[1],那么,丝绸之路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呢?

丝绸之路狭义上指陆上丝绸之路,从广义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早期丝绸之路的贸易与交通在先秦时期就存在了,但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才是陆上丝绸之路正式开通的标志。此时,陆上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都有史料记载,贸易额也非常大,所以陆上丝绸之路的真正开辟是在西汉时期。由于长安是张骞出使西域的起点,所以陆上丝绸之路起自长安。在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汉武帝又决定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所以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始于西汉,起于徐闻。从此以后,两条丝绸之路并驾齐驱,贸易、科学技术和文化交融,使不同的文明之间得以互通有无,形成了全球化的雏形。

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刚好对应着中原王朝强盛和衰落、分裂割据[2]。

早期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正式开辟之前中西贸易自主进行交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中西方贸易、文化交流是阶段性和循序渐进的,并且主要是西方的科技和文化流入中国[3]。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关注经营丝绸之路、开辟发展中西交通的王朝[4],在发展初期,海上丝绸之路仅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补充。

汉代以后,长期割裂的战局使陆上丝绸之路一度衰落[4],甚至中断过一段时间。经隋唐两代统一后,陆上丝绸之路才再次复兴,规模和影响远超前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之一,尤其是盛唐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阶段,此时国力强盛,西北疆界远在今天中亚一带,促使丝绸之路达到其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后,陆上丝绸之路受到了冲击,这也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崛起的开端。

到了北宋,国土面积缩减,陆上丝绸之路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则迅速崛起,逐渐有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迹象。元代时期,丝绸之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商人失去了主导地位,但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因此走向辉煌时期。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导致丝绸之路全面衰落,从此一蹶不振,在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迅速发展的局面下,其作用被海上交通逐渐代替。时至今日,习近平主席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才在新时代获得了重生。

2 “一带一路”与古丝绸之路的关系[5,6,7]

习近平主席郑重地向世界宣称:“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古丝绸之路不应仅停留在“一段光辉的历史”这一层面上,它所传承的物象载体以及积淀的丝路精神,都值得被重新重视与传承。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今天,重新挖掘古丝绸之路的意义及其与“一带一路”的关系,无疑对“一带一路”的建设十分必要,同时也可给予古丝绸之路新的活力与生机。

单从名称上来看,古丝绸之路较“一带一路”更符合“路”的实体概念。在由中国辐射出去的一条条通往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的陆路或海路上,丝绸、茶叶、瓷器的运输贸易是最为显而易见的形式。交通运输是丝绸之路存在的意义之一,但它更本质的意义是用“路”将分散的国家或区域串联了起来,各分散区域之间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开始,逐渐形成区域的命运共同体,再将区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后期看似的必然趋势只因最初那一点的激发,故司马迁形容张骞出使西域为能与盘古开天辟地共誉为“凿空”的壮举。当然现在交通的功能还是得以部分的保留和开发,但最主要传承的还是丝绸之路的和平包容、互利共赢的内涵。

“一带一路”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不断丰富现有内容,借鉴古丝绸之路的经验启示给予再次发展的活力。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及各国各自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不再必须拘泥于一条线路、一种形式上,可以有更多灵活的选择。沿线国家可以在丝绸之路的主干上再分出其他一些支路,中国不再是唯一的起点或主导者,各国地位平等,各国之间可以更直接顺畅地交流和往来。形式也不再拘泥于官方的贸易往来、经济合作或文化交流,民间的交流往来也需要加以鼓励和推进。“一带一路”较之古丝绸之路提出了更多统筹综合的要求,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发展需要更多现实的摸索与积累。

古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从来不是独立分裂的存在,古丝绸之路的内涵贯穿“一带一路”的始终,“一带一路”也在不断发展扩充古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是起点,并将一直给予指引照耀。

3 “一带一路”的真实内涵

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后,就受到了国内外各地区不同学者的解读,其中不乏含有一些值得商榷的观点。例如,很多评论文章都称“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一方面是因为媒体受2009年林毅夫、许善达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提出的“中国式马歇尔计划”的影响,所以将其与“一带一路”倡议直接关联起来;另一方面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在缓解产能过剩、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方面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处,且二者也都力图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对外政策。但是,这些评论文章都忽视或未考虑二者在时代背景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也忽视了中美对各自倡议或者计划具有不同的定位和诉求[8]。

此外,也有部分学者从政治层面,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具有排他性,是中国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种反制,暗藏进攻、扩张的目的;是一种以获取欧亚大陆大量资源为最终目的的“西进”战略。但是这些学者也忽略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对象,该倡议以基础建设为特色,中国主要以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为投资对象,这些部分并不是美国经济输入的主要方式,因此中国经济的进入不是一种排他也不是一种替代,而是一种互补与完善[9]。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带一路”的倡议是旨在立足现有欧亚各国良好合作的基础,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亚欧大陆大合作的格局。“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属性是共同发展,它不是“分蛋糕”,也不是要建立以中国为首的什么国际组织,它秉承的是弘扬古丝绸之路的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绝不具有针对第三方的排他性,更不会以此作为筹码和其它国家抗衡,只有推动相关国家和人民共同繁荣发展、促进海洋与大陆体系有机整合,才是其最终的目的[10]。

4 “一带一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在未来,“一带一路”会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也要为曲折的发展道路做好准备。

依托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建设会进一步推动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进而构建和谐的亚欧大陆和平与合作新常态。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同时拥有最多的人口与经济总量。但是由于其复杂的国家、民族、宗教信仰构成,国家间的合作总是存在隔阂。而“一带一路”倡议则焕发了丝绸之路的活力,通过推进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连接了欧洲与东亚两大发达的经济体,带动了相对落后的亚欧大陆中部地区的发展,实现区域共赢,打破发展不平衡现状[11],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推动区域和平共处。

然而,多国共建“一带一路”也会面临诸多困境。一是政治风险大,沿线各国发展情况不同,且不乏一些动荡国家,达成合作发展协议需要经过长期的协商谈判,整个项目进展可能遇到滞碍。二是资金缺口大,尤其是中部各国的经济总量小、人均GDP低,而建设如此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谁来支付将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12]。三是容易受到超级大国的遏制,一旦“一带一路”倡议完全落实,中国作为牵头者,将会挑战到美国在亚太乃至欧洲地区的经济地位,因此在战略发展建设过程中,美国必定会加以阻碍,这需要沿线各国齐心协力,抵御外界干扰。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