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肿瘤患者化疗相关味觉改变的研究进展

2019-02-16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味觉条目化疗

(长江大学医学部 ,湖北 荆州 434023)(长江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湖北 荆州 434000)

我国是肿瘤的高发国家[1],据统计每年新增肿瘤患者约312万[2],肿瘤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威胁着每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的味觉反常或味觉受损、或是一种不愉快的味觉变化称为化疗相关味觉改变[3]。化疗相关味觉改变是化疗较为常见的毒副反应之一,国外研究报告指出其发生率高达38%~84%[4],国内调查显示其发生率为73.96%[5]。发生化疗相关味觉改变的肿瘤患者,不仅会加重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会诱发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者中断治疗,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但由于味觉改变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且不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往往不被患者及医护人员所重视。笔者从化疗相关味觉改变的分类、影响因素、测评工具和护理干预措施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为防治肿瘤患者化疗相关味觉改变提供参考。

1 表现类型

肿瘤化疗相关味觉改变主要包括味觉缺失、味觉减退、味觉不良、味觉倒错和味幻觉5种类型[3]。味觉缺失是指患者化疗后失去部分或全部味觉功能;味觉减退是指患者化疗后辨别味道的灵敏度减退;味觉不良是指化疗患者在进食食物或饮料时产生不愉快的味道;味觉倒错是指患者化疗后出现反常的味觉,如将酸味判断为苦味等;幻味觉是指患者化疗后口腔中出现连续的异味,比如砂纸或纸板的味道,约9.7%~78%的化疗患者出现金属味[6]。

2 影响因素

2.1 化疗药物

国内研究显示,引起味觉改变的化疗药物有顺铂、卡铂、阿霉素、环磷酰胺、奥沙利铂、达卡巴嗪、更生霉素、多柔比星、5-氟尿嘧啶、氮芥、氨甲叶酸、氨甲喋呤、紫杉醇、左旋咪唑、长春新碱等[7~9]。此外,国外有少量文献报道靶向药物克唑替尼也可影响味觉[10]。化疗药物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损伤味觉细胞而影响味觉[11],不同的化疗方案,引发味觉改变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均有所差异[5]。

2.2 化疗时间

研究显示,大多数肿瘤患者是在化疗开始时就会出现味觉改变,随着时间推移,味觉改变情况逐渐加重[12],至化疗后5~7d最为严重[13],其中59%患者在化疗间歇期可以缓解,但下一疗程开始时又重复出现,35%患者味觉改变持续存在[14]。但化疗相关味觉改变一般呈暂时性,在化疗结束后6个月内,味觉逐渐恢复正常[15]。

2.3 是否有合并症

国内研究者钱立晶等[5]对169例门诊化疗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味觉改变的类型和程度与患者化疗前患病前口腔干燥、嗅觉改变、是否合并高血压有关。同时,也有国外文献报道,肿瘤患者血清、唾液中锌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值,锌缺乏导致味觉细胞分裂延迟,使味觉敏感度丢失,导致味觉缺失[16],口腔黏膜干燥限制了化学物质通过味觉受体,致使味觉减退[17]。其他合并症还有鼓索神经异常敏感和感染等[9]。

2.4 其他因素

肿瘤类型不同,化疗相关味觉改变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也均不一样[18]。头颈部肿瘤患者化疗联合放疗时,味觉改变发生率升高,发生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19]。国外研究者通过组织学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多的蕈状味蕾和味孔,并证实女性对味觉的敏感程度确实高于男性[20]。对于同种肿瘤并实施同种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由于性别不同,其发生化疗相关味觉改变的情况是有差异的。McGreevy等研究报道,女性患者味觉改变常比男性严重,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觉改变程度将有所减轻[21]。但是,国内研究者钱立晶等调查分析显示肿瘤患者是否发生化疗相关味觉改变及其严重程度与性别、年龄无关[5]。总体来说,肿瘤化疗患者发生味觉改变的潜在影响因素较多,其影响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3 测评工具

3.1 客观评估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客观评估方法包括化学测试法和电味觉测试法。化学测试法是指将含有不同浓度促味剂的试纸条、滤纸圆盘等载体依次放置在舌体不同测试部位,观察受试者对味觉的反应,从而测试出受试者对每种基本味觉的灵敏度和辨别度[6]。电味觉测试法是指使用电味觉测定仪通过微安级电流刺激味觉细胞,因质子释放产生酸味或金属味,并以电流的强度反映受试者味觉的灵敏度[22]。

这些客观测试方法需要评估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经过专门培训之后才能胜任,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测量时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而对于味觉减退或味觉缺失,虽然客观测试方法有着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对于肿瘤化疗患者出现的味幻觉或味觉不良等主观症状,客观测试方法就难以判断了[23]。所以,客观评估方法并不适用于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发生的化疗相关味觉改变的评估。

3.2 主观评估方法

主观评估工具多采用患者自评问卷或量表,其分为单条目评估和多条目评估两大类。单条目评估味觉改变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或0~100点范围线性评估[12,25]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常用不良事件评价标准3.0版中的感知味觉改变条目[22,23]。多条目评估味觉改变种类很多,在研究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经历了简化和汉化等系列演变[6]。2013年Kano等[20]在前期质性研究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研制出化疗相关味觉改变量表(the Chemotherapy-induced Taste Alteration Scale,CiTAS),从基本味觉、异常味觉、整体味觉改变及患者困扰4各维度、18个条目评估味觉变化,采用likert5级评分,总分≤18分为未发生味觉改变,总分>18分为发生了味觉改变,且得分越高味觉改变越严重,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0,重测信度为0.94;2017年钱立晶等[5]研究者在获得原作者使用授权后,对CiTAS量表进行汉化,并进行了信效度的评价,该量表有18个条目,包括3个维度(味觉改变、不愉快的味觉变化、不愉快的症状与问题),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6,重测信度为0.705。

国内早期对肿瘤患者化疗相关味觉改变的研究,多采用单条目工具评估味觉改变,但单条目评估工具仅能概括地评估患者味觉改变的严重程度,并不能具体地反映出患者的症状困扰情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多采用多条目工具评估味觉改变,鉴于中文版CiTA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已成为国内评估化疗相关味觉变化的主要工具[25]。

4 干预措施

4.1 加强评估,早期干预

大多数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常常只关注到恶心呕吐这类可视化的症状群,忽视了化疗过程中患者味觉体验这一主观症状群。作为肿瘤科护士,应规范使用简单有效的CiTAS量表来筛查,及时发现已经出现或有化疗相关味觉改变趋势的患者,并鼓励其积极向护理人员倾诉其味觉体验,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学习和运用相应的自我护理策略,比如:少食多餐,经常变换食物、菜色的搭配及烹调方法,以增强嗅觉、视觉上的刺激,弥补味觉的不足等等[26]。但目前国内针对化疗相关味觉改变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并不完善,提示护理人员应重视肿瘤患者化疗后的味觉改变的状况,早期筛查,持续评估,早发现、早干预其味觉改变现状。

4.2 健康教育,饮食指导

基于肿瘤患者治疗方案和肿瘤患者症状群的特殊性,应针对化疗相关性味觉改变这一症状对肿瘤科护士进行培训,科室开展化疗相关味觉改变的健康教育课堂,使肿瘤患者了解化疗相关味觉改变的症状和应对措施,在出现味觉改变现象时,自身可以迅速识别并及时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另外,加强对肿瘤化疗患者的饮食指导,味觉缺失的患者可通过变换菜色搭配及烹调方法等增强嗅觉、视觉上的刺激,弥补味觉的不足,同时舒缓患者焦躁、抑郁、恐惧的情绪;味觉减退的患者可通过充分咀嚼食物来增加唾液分泌和食物中香味化合物的释放,从而刺激更多的味觉细胞;味觉不良的患者可采用水煮的方式烹饪食物,使其更清淡,避免进食腥味很重的食物;味觉倒错的患者可通过减少使用调味酱料、调味品和香料等改善其味觉体验;口中出现金属味幻觉的患者,可采用塑料餐具代替金属餐具,饮用塑料瓶装而不是金属罐装饮料。肿瘤科护士不仅要重视肿瘤化疗患者在化疗期间的味觉变化,在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的过程中,也需督促患者及其家属运用味觉改变的自我护理策略,积极改善其味觉体验,帮助肿瘤患者继续坚持化疗,完成肿瘤治疗的全过程。

5 结语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外针对肿瘤患者化疗相关味觉改变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尽管国内外少数学者逐渐认识到化疗相关味觉改变的严重危害,开始聚焦于化疗相关味觉改变的研究,但多数仅限于关注肿瘤患者是否出现了味觉改变或幻味觉,涉及化疗相关味觉改变的评估时机、评估方法及化疗相关味觉改变的护理干预策略等方向的循证实践研究很少。因此,建议研究者完善研究设计,拓展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合理使用测评工具,评估高危因素,积极实施预见性护理,进一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策略研究,以期应用于临床,改善肿瘤化疗患者的味觉体验,从而提高肿瘤患者化疗方案的依从性。

猜你喜欢

味觉条目化疗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修饰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味觉传感器的制备应用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跟踪导练(二)(3)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
顺铂联合多西他赛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效果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