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生盐碱土区暗管埋深和间距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2019-02-15尹飞虎高志建

新疆农垦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暗管土样电导率

王 琼,尹飞虎,高志建,何 帅,刘 瑜

(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暗管排水技术作为世界上改良盐碱土的一项先进技术,20世纪70年代荷兰大规模应用以来,得到广泛的认可。为了使暗管排水技术发挥最大的作用,不同区域的技术人员在暗管排水系统建设中有着差异,特别是不同土壤条件下对暗管的埋深和间距差别较大。有研究人员认为,暗管埋深在大于1.75 m时,能更好的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但是受到资金投入的影响,不易为大众所接受[1-2]。 印度的Ritzema[3]等研究表明,暗管埋深在0.9 ~1.2 m,间距在45 ~150 m时,能够降低地下水位和土壤盐分,提高作物产量。 Evan Christen[4]认为暗管埋设越浅,间距越窄,排出水的水质越好,对农田生态环境越有利,但是暗管埋设过浅,对土壤中盐分的淋洗作用越小,达不到土体排盐要求。 Idris Bahceci 利用Saltmode 模型证明,暗管埋深在1.2 m 时,土体脱盐效果与埋深1.5 m时相差不大,并且埋深浅能够节省投资,减少灌溉用水量[5]。

我国的暗管排盐技术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6-8],特别是内陆盐碱地和次生盐碱地的研究,更缺少足够的试验积累。本研究通过试验探讨灌区暗管埋深和间距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为进一步改良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灌区内农田生态的维护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第三师红旗农场灌区,地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 (东经 75°55′~ 76°16′,北纬39°13′~ 39°15′) ,光热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无霜期225 d左右。灌区地层岩性上部主要为含细粒土砾,下部为低液限粉土,农田土壤结构复杂且盐碱化严重。自然地面以下-3.5 m 以上土层均为粉土层(砂壤土),局部夹有薄层粉质粘土和粘土层,有相对稳定的隔水层,而粘性土渗透系数很小,所以灌溉水很难下渗,易盐碱化。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小区设不同暗管埋深和不同暗管间距2个研究因素。埋深设2种,分别为1 m和2 m,间距设4种,分别为6 m、8 m、10 m 和12 m。以周边非暗管排盐地块为对照。每次灌水前后分别采集各处理土样,每个处理于两条暗管之间定点采集,从暗管侧方起相隔1 m采集一个样点,直至相邻两条暗管中间。每个样点以20 cm为间隔采样,例如:1 m埋深暗管每个样点采集 0 ~ 20 cm、20 ~ 40 cm、40 ~ 60 cm、60 ~ 80 cm、80 ~ 100 cm 和 100 ~ 120 cm 6 个土样。

1.2.2 数据处理方法

土壤电导率依据电导法测定,并运用Excel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暗管埋深土壤电导率变化

对试验获取的500余个土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图1)可知,不同土样电导率虽略有差异,但整体上:1 m埋深条件下,电导率范围由暗管排盐治理前的 100 ~ 180 μs/cm 下降到 40 ~ 120 μs/cm;2 m 埋深条件下,不同间距处理在治理前后,电导率范围由治理前的 80 ~ 160 μs/cm 下降到 40 ~ 120 μs/cm。

图1 不同暗管埋深土壤电导率变化曲线

图2 暗管埋深1 m 时不同间距土壤电导率变化

图3 暗管埋深2 m 时不同间距土壤电导率变化

2.2 不同间距布设条件下土壤电导率变化

通过不同间距暗管布设的试验研究可知,暗管埋深为1 m 时(图2),随着暗管布设间距的增加,治理前土壤电导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治理后电导率值均有所下降,在6 m、8 m、10 m,和12 m 布设间距下,电导率值整体下降程度最大的为12 m间距,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电导率值下降的程度不断增加;电导率值下降较小的为6 m 间距。且不同间距宽度电导率值下降最小的均出现在40 ~60 cm土层深度。

暗管埋深为2 m 时(图3),治理前后土壤电导率值均呈下降趋势,且随着布设宽度的增加,电导率下降的程度也不断增加,土层深度为20 ~40 cm和80 ~100 cm时,治理前后土壤电导率值下降较小。

2.3 暗管排盐治理前后土壤电导率空间变化

由图4可知,当暗管埋深为1 m时,在0 ~120 cm土壤剖面中,不同间距处理前后电导率值变化趋势略有差异。治理前研究区土壤电导率普遍较高,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电导率值曲线出现轻微波动,略有下降,整体维持在 110 ~ 150 μs/cm 之间;治理后,电导率迅速下降至100 μs/cm 以下,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电导率曲线波动较为明显,在0 ~40 cm 土层深度,间距为10 m 的暗管布设较其他3 个间距电导率下降的程度最大;在40 ~100 cm土层深度,6 m、8 m、10 m 和 12 m 间距暗管布设对电导率的降低程度最为接近;大于1 m时,电导率曲线均呈现降低趋势。

图4 不同间距处理土壤剖面曲线

3 结论与讨论

分别对1 m 和2 m 埋深条件下,不同间距暗管布设对土壤电导率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发现:(1)由于研究区为原生盐碱土区,暗管排盐治理前土壤盐碱情况较为严重,电导率值也较高,暗管排盐治理后电导率下降明显,其中1 m 暗管埋深对土壤电导率降低的效果略优于2 m 暗管埋深。 (2)1 m埋深,6 m、8 m、10 m 和 12 m 布设间距试验处理中,电导率值整体下降程度最大的为12 m 间距,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电导率值下降的程度不断增加;电导率值下降较小的为6 m 间距。不同间距宽度电导率值下降最小的均出现在40 ~60 cm土层深度。 (3)本试验研究表明,暗管排盐过程中,在管径和管材一致的条件下,不同埋深和布设间距对0 ~40 cm 土层电导率影响较大,对40 ~120 cm深度土层电导率影响相对较小。

利用暗管排盐技术对盐碱地进行改良,暗管的埋深与间距是较为关键的技术参数[9-10]。已有研究大多参照滨海地区盐碱地暗管铺设的方式和技术参数,但是这些方式和技术参数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具有差异,特别在内陆原生盐碱土区,应当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类型、气象条件等因素,通过区域试验确定适合干旱区土壤、集水充分且排盐效果较好的暗管设计方案。本研究初步探讨了2 个埋深条件、4 个间距暗管布设对土壤盐分指标电导率的影响, 对铺设暗管的管径、材质研究还没有涉及;同时,本研究仅对6 ~12 m的暗管布设间距进行了研究,在埋深一定的情况下,大于12 m 的间距是否更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暗管土样电导率
柠檬酸对改良紫色土中老化铜的淋洗研究
铺设不同反滤层对暗管排水排盐效果的影响
掺钙铬酸镧-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研究①
室内常规土工试验试样制备问题分析
膨胀土干湿交替作用下残余强度试验方案分析
基于比较测量法的冷却循环水系统电导率检测仪研究
低温胁迫葡萄新梢电导率和LT50值的研究
南通通州查处暗管偷排企业 正面调查受阻挠 调取水量来突破
印染企业主私设暗管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移送行政拘留案
酯类微乳液的相变过程中电导率和黏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