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唐诗之美,赏优美意境

2019-02-12何子芳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9年11期
关键词:律诗黄鹤楼唐诗

何子芳

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品味唐诗之美,就是要感受它浑然天成的意境,探寻它所蕴含的民族审美理想以及那委婉含蓄的情感韵味。下面,我们就以《唐诗五首》为例,来看如何欣赏唐诗。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王绩(约公元589年—公元644年),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崔颢(公元704年—公元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王维(约公元701年—公元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豪迈潇洒,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背景链接

《野望》作于诗人王绩辞官隐居东皋(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为仕途失意、漂泊無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所作,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25岁出蜀时所作。这次出蜀,李白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入云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钱塘湖春行》是长庆三年或四年(公元823年或824年)春天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美点赏读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活动。诗歌语言简单凝练,富有表现力,具有美学的意境。阅读唐诗,要注意以下美点:

1.善于捕捉诗歌意境美。诗歌如同中国画,用极凝练的文字,表达诗情画意。阅读欣赏唐诗,要学会捕捉诗歌意境之美,借以理解诗意。要捕捉意境,首先要捕捉意象,也就是捕捉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然后以此为元素,在头脑中重建画面,还原诗人眼前的美景。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颔联中意象为早莺、暖树、新燕、春泥。把这些意象组合,一幅早春莺歌燕舞的美景便呈现在眼前。

2.品味理解诗歌含蓄美。由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抒发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抒情,所以借景抒情就成为诗人抒发情感最常用的写作手法。欣赏这五首唐诗,要特别注意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例如王绩的《野望》一诗,诗人描绘田园秋景图,静谧、祥和,却结尾处写到“相顾无相识”,原来祥和之境是他人的!这就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和惆怅。这里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转移到景物上去,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情感,情感自然含蓄内敛。

3.品味诗歌音乐美。诗歌读来富有节奏感,押韵和谐。诗歌朗诵起来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诵读这五首唐诗,要注意节奏和押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如崔颢的《黄鹤楼》,首联节奏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五言诗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尾联采用二一二。阅读时要读出节奏来。另外,《黄鹤楼》押ou韵,《使至塞上》押an韵,阅读时,在诵吟韵脚字时,要特别注意平仄起伏,这样读诗,才会读出韵味来。

类文阅读

诵读完《唐诗五首》,我们再来看看今人对唐诗的理解。

唐诗,永远的绝唱

一千三百年后,大唐遗韵犹存,那就是唐诗。回顾历史,唐诗像一道虹,跨越时空,璀璨依旧。一个中国人,对大唐盛世可以无知,但对唐诗无法陌生。自牙牙学语,就可能手不离看图识字读本,那里边多半是朗朗上口的唐诗绝句。每从幼儿园墙外走过,常能听到唐诗朗诵:“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声音稚嫩而甜美。语文课本里,最无争议的,是唐诗。中国人可以不识字,可以不读书,可以不写诗,但不等于就不会顺口来一首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诗像一个幽灵,依附于方块汉字,寄生于语言文本,寻常人等不留神,就有唐诗入眼、出口、悦耳。如果说中国人身上诗性尚存,那百分之百是唐诗。

诗,遇着唐了,真诗之幸甚也。国土一统,四海归心。“诗圣”杜甫歌颂当朝,热情洋溢:“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衣食无忧,闲来做什么?一边饮酒,一边吟诗,这就是唐人生活。政治宽松,社会开明,诗歌就像蝴蝶翩跹起舞,人才也就“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了。唐开科举,以诗取士,遂令学子一举成名。唐太宗带头写诗,君臣唱和就像家常便饭。上行下效,诗蔚然成风,仿佛是人,都会吟诗一首。唐太宗还特设“弘文馆”“文学馆”,眼看着天下文人竞相来投,便得意洋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矣!”那时的文人也好,英雄也好,都是写诗的行家里手。诗以抒怀,养浩然之气;诗以言志,解胸中块垒。思想不禁锢,灵魂得自由。人人解诗,人人能诗,人人都有了诗的情结和诗家情怀……今人张口大唐,闭口大唐,不读唐诗,如何能理解大唐?

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历史上,与诗歌同呼吸、共命运的,只有唐朝。开元盛世,出了诗仙、诗圣。天宝往后,国走下坡路,诗也走下坡路了。唐中叶诗人白居易虽然与李、杜比肩,却毕竟不能同年而语,国运使然,不得不然也。如果说中国是诗国,那么只有唐代才配享此誉。然而,唐诗已成绝唱。李白、杜甫、白居易,古风、格律、叙事诗,都“绝”了。最“绝”的是“绝句”,五言、七言四句,常常令人拍案叫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圣不愧为诗圣,一首绝句,两副绝对,四幅让人拍案叫绝的图画。如果把诗比作山,唐诗就是山之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果把诗比作树,唐诗就是参天大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如果把诗比作花,唐诗就是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宋代虽然富可比唐,但雄风不再,于诗之上先少了胸襟开阔的底气和霸气。元朝短命,汉民压抑,哪里还挺得起唐人的那种腰杆?哪里还有心情吟风弄月?明清以降,八股文取士,人的诗性非但不能培育,反而备受压抑摧残。文字狱无孔不入,诗是罹祸之首,谁还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呢?

咦!大唐去矣,唐诗也就当然成了永远的绝唱了。

读后一思

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唐代诗歌之所以能够成为诗歌的巅峰,有赖于时代的倡导和宽松的人文环境;诗歌,又是有感而发,唐代的诗人,经历了盛与衰的变迁,自然情动于衷,有了诗意。想一想,你赞同文中作者说的“唐诗,永远的绝唱”吗?

考题链接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中考卷)

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氣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参考答案

读后一思

开放题,答案不唯一。示例:不赞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时代发展,文学也会不断创新。

考题链接

1.C(“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故“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

2.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长江的浩浩烟波,形象地代表了诗人无边的乡愁,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猜你喜欢

律诗黄鹤楼唐诗
“黄鹤楼”安全教育更上一层楼
难忘黄鹤楼
唐诗赏读
应该叫胸联
写诗拾趣
黄鹤楼
唐诗赏读
近体尤工,律绝兼善
唐诗赏读
唐诗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