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2019-02-12伏荣桃陈学娟赵黎宇卢代华

四川农业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条斑抗病性细菌性

陈 诚,伏荣桃,王 剑,陈学娟,赵黎宇,卢代华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发生在水稻叶片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又称为细条病、条斑病,该病害是我国的一种植物检疫性病害,是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黄单胞杆菌目(Xanthomonadales)、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oryzae)种下的致病变种(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Fangetal. )swingetal.[1]引发。该病害可使水稻减产15%~25%,严重时可以达到40%~60%,最严重时甚至绝产[2]。该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随着杂交稻种子和南繁稻种的推广,使得病害面积逐渐扩大[3]。在中国,该病害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华南、中南等稻区,且有由南向北发展的趋势[4]。

1 发生症状

细菌性条斑病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病原菌从水稻叶片的气孔或伤口侵入,在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深绿色水渍状的星状小斑,接着在短时间内,病斑沿着叶脉扩散成深绿色至黄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mm×10mm,而叶片病斑的两端依旧表现为绿色。如果环境湿度大,感病的叶片上会出现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用手触摸感病叶片时会有粘手的感觉;病斑在风干之后,会在叶片上呈现胶状的小颗粒,干燥后的病斑呈鱼籽状[5]。在病害发生时若没有及时的发现和治理,病情就会快速扩散,条斑就会逐渐形成大斑,且形成的大斑是不规则的,在叶片上呈现黄褐色,并逐渐变成枯白,在自然光下观察,可以发现叶片上有半透明状的条斑,病害发生最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叶片萎蔫卷曲在一起,在田间呈现一片黄白相间色的景象[6]。

2 发病影响因素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原菌主要是在病稻草和病种子上附着越冬,然后在翌年成为初侵染源。病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污染源、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措施以及人为传播因素等。

2.1 病菌污染源

种子带菌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果检疫不严格,病原菌会通过带菌种子进行传播,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发病区,病原菌主要在病谷和稻草上越冬,可存活超过1年,成为进一步的污染源。

2.2 水稻品种

不同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病性有所差异。整体看来,粳稻和糯稻的抗病性强于籼稻;与杂交稻比较,常规稻抗病性强;从品种的叶片大小来看,一般大叶型品种比小叶型品种的抗病性较强;从叶片生长性状来看,一般叶片窄而直立的品种比其他种类叶片品种的抗病性强;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抗病性强[6-7]。

2.3 气候条件

温度和湿度很大程度影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当气温在26~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的气候条件下最有利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如果遇到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风雨打在植株上,使叶片之间相互接触出现伤口,会加剧病原菌通过伤口入侵传播;此外,强烈的风雨还会使已经产生的病原菌进一步扩散,加快病害的蔓延。

2.4 栽培管理措施

在田间施肥管理方面,化肥使用过量、追肥追迟、多施尤其是偏施氮肥的情况下,植株生长旺盛,无效分蘖数增多,植株间的空隙变小,摩擦增多,空气流通性变差,水稻抗病能力变弱,传染率增加。在田间灌水管理中,如果长期深灌或稻株受淹,水稻的植株根系活动力下降,抗病性减弱,也会导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严重;此外,大田串灌也会促进病害的传播[8]。

2.5 人为因素

在已经感染病原菌的田块开展农事活动时,早晨露水还没有干就进行除草、打药等工作,病原菌就可能随着人员的走动附着在衣服、器具上,从而扩展到其他区域,使得病菌快速在水稻田间扩散,导致大规模的水稻受到病菌的侵害。

3 病害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重要的检疫性细菌病害,其发生具有流行性、暴发性和毁灭性等特点,目前生产上也没有对细菌性条斑病免疫的品种,因此,做好对细菌性条斑病的监测和预防,并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才能获得期望的成效。

3.1 加强检疫和疫情监测

植物检疫机构要严格实行检验检疫措施。要指导制种单位选择无病田作为制种基地,生产期严格开展产地检疫;加强对品种调运的检疫,严格查验和复检检疫证书。开展疫情监测,在水稻种植期开展定期检查,特别要加强对上年发病田和周边地区的跟踪调查,发现疑似症状要及时诊断,必要时采样送检;对于已发生的疫情要进行分区治理,对于发生较重的田块,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控,控制病情蔓延,确保新叶无病症,必要时可对发病植株进行铲除销毁;要设立预防保护区,疫情发生区周边的水稻田定为保护区,对保护区实行全程监控和预防。

3.2 做好田间管理

要均衡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合理配比磷、钾肥和有机肥;实行浅水灌溉,及时晒田,配备沟渠,避免串灌和漫灌引发的病害传播。要适时晒田,从而减少分蘖数,减少水稻叶片间的摩擦,降低叶片受伤和被侵染概率。要做好对带病稻草的处置,要避免用病草还田、盖秧苗及扎秧根等。要在水稻露水干了以后进行除草、打药等农事工作,以减少人为传播疫情机会,控制疫情蔓延。

3.3 选择适宜栽培品种

目前还没有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高抗和免疫品种,在发病区要因地制宜选用栽培品种,可以栽培相对抗性较强的糯稻和粳稻品种。从农艺性状来说,还可以选择一些叶片较窄、直立性状好的矮秆品种,从而降低病害的感病率。

3.4 药剂防治

要做好种子的消毒工作,特别是在疫情发生区要全面推行药剂浸种,在播种前先将稻种用清水预浸12~24h,再使用40%强氯精(三氯异氰脲酸)200倍液浸种12h,用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3];也可采用10%叶枯净2000倍液、20%噻唑锌500倍液浸种。还可用20%噻唑锌进行拌种,药剂∶水∶水稻种的比例为1∶20∶500,将稻种包衣后直接播种,现拌现播为宜。

疫情发生区在秧苗3~4叶期时,移栽前5~7d,各喷施10%强氯精500倍液进行预防[10]。大田出现病斑及时施药防治,推荐的药剂包括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噻唑锌、噻菌铜、噻森铜、氯溴异氰尿酸、三氯异氰尿酸、解淀粉芽孢杆菌等,间隔期为5~7d,连续防治2~3次,交替轮换使用。在喷施药剂时要等露水干了之后再喷洒,以免传染,喷药应从大田的发病中心应由外而内进行。发生台风或暴雨后,要及时采用药剂进行补治。

猜你喜欢

条斑抗病性细菌性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14基因在木薯抗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通过CRISPR/Cas9技术突变BnMLO6基因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在番茄果实颜色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湖南双季杂交晚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抗性及条斑病发生动态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研究进展
植物免疫蛋白对有机栽培番茄生长、产量、品质及抗病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