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9-02-12杨锌沂张万萍张绍刚

上海蔬菜 2019年6期
关键词:食用菌贵州省生产

周 韬 雷 强 杨锌沂 李 鹏 张万萍 张绍刚**

(1.贵州省果树蔬菜工作站,贵州 贵阳550001;2.贵州省农业展览馆,贵州 贵阳550001;3.贵州省农业信息中心,贵州 贵阳550001;4.贵州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贵州 贵阳550001;5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贵州是全国食用菌生产优势区域,发展食用菌产业是贵州省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种植规模连续两年翻番。为促进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的发展思路,我们根据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以后的产业决策和部署提供参考。

1 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翻番,生产经营主体增加

1.1.1 种植规模连续两年翻番

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推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据相关行业调查,2016 年全省食用菌产量28.1万t,产值27.7亿元;2018年产量89.6万t,产值101.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218.9%和266.4%;预计2019年产量可达110万t,产值可达130亿元。

1.1.2 生产经营主体快速增加

2016年,贵州省有食用菌生产经营企业100家、专业合作社143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截至2019年6月,全省共有食用菌生产经营企业346家、专业合作社358家、省级龙头企业25家,生产经营主体数量迅速增长。在2017年底举办的“生态贵州·黔菌行天下”招商大会上,全国各单位与贵州相关食用菌企业签约金额累计达130亿元,目前贵州省已引进湖北裕国、上海雪榕、上海光明、辽宁三友、江西荣通等一批国内大企业入驻省内发展。

1.2 政策支持,推动有力

1.2.1 各级政府发布实施系列政策文件

2015 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2016 年贵州省政府发文进一步明确将食用菌产业纳入主导产业,2017年贵州省政府印发《贵州省发展食用菌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 年)》,明确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总体目标、年度目标和工作内容,有力地推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2017年贵州省农委发布《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贵州省的食用菌产业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安排,对产业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指导和规划。同时,毕节、黔西南等市(州)相继印发并实施了专门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安龙、印江等县(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了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大部分地区食用菌生产用电价定为0.47元/(kW·h),并入安龙县电网的食用菌企业用电价为0.37元/(kW·h)。

1.2.2 组织实施,着力推动

2019 年由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领衔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聚集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教育厅、省林业局、省农科院等20家厅局及科研院所的力量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同时各市(州)和重点产业县也成立了产业发展专班,形成了省、市、县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2 年)》,编制菌种保供、菌材保供、标准体系建设、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宣传推介、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等“1+N”配套方案,同时制定、实施了重点任务推进方案。如贵州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实施了6 个食用菌科技重大专项和21 个食用菌科技项目;成立了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专家组,聘请50位省内外相关专家为食用菌产业发展“问诊把脉”;进行全省食用菌资源大普查,摸清省内食用菌的种类、分布及生产规模等,为食用菌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1.3 规模化生产和交通建设快速发展

1.3.1 规模化生产快速发展

食用菌生产发展经历了从“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式分散型生产模式到规模化、标准化基地生产和工厂化生产模式的过程[1]。传统分散型生产模式中的原料质量、生产设施水平、栽培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和品质难以保证。通过大型企业带头引进和转化食用菌行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实行集中制袋、分散出菇,及分工专业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标准化、布局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推进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现了食用菌产业生产模式的跳跃式发展。如今,贵州省“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食用菌生产模式占全省种植规模的80%以上。

1.3.2 交通建设快速发展

截至2018 年底,贵州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 450 km,是西部12 个省(区、市)中首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2],预计2020 年可实现农村道路“组组通”,即每个村民小组通水泥路,这为食用菌生产原料、产品等在省内的快速流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优质食用菌产品快速销往外省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

1.4 生态优势,品牌发展

1.4.1 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

贵州为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森林覆盖率高、小气候优势突出,大多数食用菌种类在贵州可实现周年生产,且生产的食用菌产品绿色生态、品质优。贵州地区野生种质资源丰富,是香菇、红托竹荪、松乳菇、牛肝菌等食用菌的著名产地,野生食用菌种类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有22个科72个属268个种[3]。因此,贵州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

1.4.2 品牌架构初具雏形

目前贵州正大力推进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区域食用菌公共品牌,提升本地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单一销售收入”向“销售收入+品牌溢价”转变,实现食用菌产品增值。如毕节市建立了“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区域公共品牌,铜仁市建立了“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区域公共品牌;贵阳市食用菌企业注册了康村菇、六芝园、聚特等商标,铜仁市食用菌企业注册了梵净蘑菇等商标,毕节市食用菌企业注册了乌蒙腾等商标,黔西南州食用菌企业注册了小菇子、苗岭仙等商标;织金竹荪、大方冬荪、黎平茯苓等产品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织金竹荪荣获2018年第二批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

2 存在问题

2.1 产业结构分散

2.1.1 优势产品不突出

贵州地区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有30 余种,但缺乏可以大批量供应的优势产品,还未形成规模效应。如2018年占比最大的香菇产量为42.4万t,远低于河南2017年的香菇产量(519万t)[4]。

2.1.2 生产地域不集中

食用菌产业是贵州省扶贫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共有86个县(市、区)和开发区发展食用菌产业,产业分布较分散,还未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发展集群。

2.2 关键生产要素外购

2.2.1 菌种外购

目前除竹荪等少数种类的食用菌菌种由贵州省农科院、贵州大学、贵州省科学院等科研院所选育外,85%以上的香菇、木耳等大宗食用菌母种需从省外购买。许多外引菌种未进行本地适应性筛选、培育,导致产量和品质不稳定,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2.2 菌材外购

2.3 科技人才力量不足

2.3.1 缺乏领军人才

食用菌在贵州省是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新兴产业,省内懂理论、会应用的食用菌专业人才十分稀缺。省级部门从事食用菌产业研究的副高级以上专家不足20 人,且大多数为近年由其他专业转向食用菌研究,缺乏一定的科研积累和技术沉淀。

2.3.2 缺乏推广人才

贵州省内农技推广部门技术人员的知识、技术结构多以传统作物(如水稻、玉米、蔬菜等)为主,对食用菌专业知识和种植技术储备不足,无法对菇农进行有效指导;县(区)、乡(镇)农技人员大量流失,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难以开展指导工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人员编制少、技术人员年龄偏大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

2.3.3 缺乏职业菇农

目前贵州省菇农的栽培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参与程度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食用菌生产所需技术要求高于传统农业,菇农掌握技术速度较慢;(2)食用菌生产初期投入资金较传统农业高,在没见到可观效益的情况下,农户不敢贸然进行生产;(3)食用菌在生物分类上属于微生物,不是肉眼可见的如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产业,农户缺乏相关认知;(4)大部分地区的农户多以进入企业务工或分红的方式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职业菇农队伍。

2.4 产能未充分释放

贵州省是食用菌产业的新产区,除了菇农缺乏种植经验外,用于建设种植大棚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不足。据调查,贵州地区初期投入资金过亿、设计产能较大的食用菌企业暂未进行满负荷生产,因投入与产出失衡,出现暂时性亏损;而部分投入资金较少、每年生产能力为几百万棒的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带动效果较好。

作为油井水泥浆中的一种外加剂,缓凝剂主要作用是增加油井水泥浆体系的水化诱导期,延长水泥稠化时间,从而确保油井堵水施工时水泥浆安全顺利注入地层[1-4]。目前,广泛应用的油井水泥缓凝剂主要有天然聚合物缓凝剂和人工合成缓凝剂两类[5-7]:天然聚合物缓凝剂性能不稳定,耐温性和抗盐性较差;而人工合成缓凝剂性能稳定,耐温耐盐性能良好,逐渐取代了天然聚合物缓凝剂。国外Brothers等最早研究有机膦酸类聚合物缓凝剂,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人工合成聚合物类缓凝剂已经成为国内的缓凝剂研究重点,但人工合成缓凝剂普遍存在成本高、用量大和合成工艺复杂的缺点[8-10]。

2.5 野生菌开发不足

目前贵州境内的野生菌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资源储量和主产区域尚不明确,省内销售和销往省外的产量和产值等数据空白,缺少统计方式和统计渠道;(2)野生菌规范采摘和保育、安全评价与管理等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误食野生菌中毒事件偶有发生,部分地区限制采摘野生菌,导致野生菌开发不力;(3)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林区水、电、路建设滞后,林下产品运输成本较高,采集难度大。

2.6 产业链延伸不足

我国食用菌总产量的95%左右直接作蔬菜食用[5]。贵州省的食用菌也是以鲜食或烘干为主,产业链延伸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缺乏加工产品。目前贵州省食用菌加工品多以即食食品为主,如玉屏县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茶树菇脆片、安龙县景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香菇脆片等,其他加工产品开发较少。(2)缺少产业标准。目前贵州省已发布实施的省级食用菌类标准仅有8 项,还没有形成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3)缺乏文化挖掘。贵州省食用菌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蕴含着较高的文化价值,但缺乏系统性的发掘与整理。

3 发展建议

3.1 坚定信心,科学发展

贵州省各级有关部门应牢牢把握脱贫攻坚的历史机遇和全国食用菌产业“东菇西移”的发展趋势,依托省内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条件、丰富的野生资源、成熟的交通运输等优势,推进贵州省“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和12个特色产业之一的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坚定信心,科学规划,配套菌种保供、菌材基地建设等,保障关键生产要素,合理划定生产区域、确定生产规模、选择生产种类,集聚资源要素,推动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2 稳定生产规模,调优产业结构

经过近3 年的发展,贵州省食用菌年产量已超过100 万t,今后应进入稳规模、提效益的发展阶段,种植规模不应再大规模扩增,应充实内涵,增强内生发展动力。(1)应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按照“2+N”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全省以周年香菇和红托竹荪为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其他特色食用菌,推动优势食用菌种类的规模生产、集聚发展,集中优势力量发展3~5个产业集聚区,加快构建集生产、研发、冷链、储运、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促进“菇农—企业—市场”有机联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推动产业发展的“发动机”,将贵州省打造成高品质食用菌周年生产大省和南方优质夏菇生产贸易中心。(2)继续推进全省大型真菌资源普查,选择典型区域封山育菌,加强人工菌根菌促繁,适度建立珍稀食用菌林下仿野生栽培基地,大力开展科普宣传与技术培训,促进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3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规模化生产基地

按照政策为引导、企业为引领、合作社为载体、农民为主体、效益来推动的原则,推动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1)着力育强育优现有生产企业。加大财政投入,同时争取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的支持,扶持企业发展。(2)坚持菌棒统一生产、分发种植的生产模式。由相关科研院所或大型企业供应母种、原种、栽培种,菌种和菌棒统一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严格监管菌种、菌棒质量,为农户提供放心、优质的菌源。(3)加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对产能规模在100万棒以上的生产基地,要加大在资金政策、人才帮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帮助生产主体有效释放产能。(4)引导企业运用进超市、进学校、进医院等“七进”对接机制,供给省内市场。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推动贵州省食用菌入沪、入粤等地,拓展省外市场。

3.4 加强人才培养,培育专业队伍

3.4.1 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

贵州省人社厅、科技厅要加强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及企业引进专业人才,尤其要引进一批可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军型人才;鼓励省内实力较强的高校和职业学校优化专业及课程设置,建设一批食用菌教学实训基地,培育一批综合型人才。

3.4.2 培养推广和应用人才

建立健全各市(州)、县(区)的食用菌工作队伍,培育一支懂蘑菇、爱农民的农技推广队伍。利用省内的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开展对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员工的技术培训,在省内各地大、中专院校开设食用菌实训班,培养懂专业、留得下、做得好的实用型人才。

3.4.3 培育职业菇农

拥有稳定的职业菇农队伍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千千万万的农户自愿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掌握生产技术,并从中获得收益,产业发展才具有活跃的内生动力。要引导企业在食用菌种植、管护、采收、分拣、包装、销售等环节对菇农进行实际操作培训,使菇农快速掌握食用菌种植技术;鼓励有经验、收益好的菇农带动周边农户进行食用菌生产;鼓励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指导帮扶,做到技术服务到菇棚、技术要领到菇农,进一步扩大生产群体,使食用菌产业真正扎根贵州大地。

3.4.4 发挥行业协会力量

行业协会以服务本行业为宗旨,起到政府、科研、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协会的帮助。应积极整合省内食用菌相关行业协会,综合利用人才、统筹各方力量共谋发展。

3.5 注重科技支撑,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科技支撑是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食用菌的科学研究涉及到食用菌的资源、遗传、育种、生理、栽培、加工、活性物质形成、功效等各方面[6]。食用菌研究既要有前瞻性更要具备应用性,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产业发展。

3.5.1 推动基础研究发展

结合全省资源大普查,收集、鉴定野生食药用菌的种质资源,建立核心种质资源库和遗传改良技术平台;深入挖掘食用菌对基质的利用能力,为菌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开展食用菌子实体形成的遗传调控、环境应答、生物活性物质形成等的基础研究[5];开发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科技含量较高且能形成一定技术壁垒的食用菌产品。

3.5.2 推动实用生产技术集成推广

筛选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商品化的食用菌新品种;注重成熟技术引进、试验和集成示范,推广高产高效基质配方和生产管理技术的应用[7];建立、完善食用菌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包括产品生产、采收加工、冷链运输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加强规模化食用菌生产基地的管理,严格把控生产环境,引导和推动生产基地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种植。

3.6 树立品牌意识,延伸产业链

3.6.1 树立品牌意识,丰富品牌文化

建立健全产地准出、上市检测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从母种、原种、栽培种到鲜品和干制品的全程质量安全有效监管,保证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好贵州食用菌的品牌,同时在食用菌产业重点县或大型集散市场举办食用菌产业发展论坛、现场观摩会、美食节和菌博会等大型活动,大力宣传推介贵州食用菌产品;挖掘、收集贵州食用菌文化,借助黔地多仙草、国宴佳品、王子公主等一系列文化典故进行宣传和传扬。

3.6.2 增加加工产品类型,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

在全省鲜品生产稳定、产品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推动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如香菇脆片、灵芝孢子粉、孢子油等加工产品,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探索“农文旅”结合,将食用菌产业与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有效结合起来,以推动食用菌产业商业化[8]。

3.7 坚守“绿水青山”,推动绿色发展

食用菌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农林资源,尤其是菌用林木资源。如21世纪初香菇生产大县福建省古田县每年鲜菇生产量达1亿袋左右,消耗阔叶林木材约10万m3,造成县域内阔叶林资源数量、质量下降以及生态环境恶化[9]。贵州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走资源节约、产品安全、产业高效、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3.7.1 扩大菌材来源

结合国家储备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林业工程项目,建设6.67万hm2木质菌材基地,打造菌材林供应专业县(乡、村);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利用竹子、高粱秆、秸秆、茶树和经果林修剪枝条等农林生产废弃物生产菌棒,拓宽菌材来源。

3.7.2 推进废菌棒综合利用

支持、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循环经济运行,科学处理菌渣、菌袋、菌瓶等废弃菌料,促进菌渣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实现废弃菌棒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推广“菌渣—有机肥—果(菜)园”等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促进食用菌产业生态循环发展。

猜你喜欢

食用菌贵州省生产
贵州省种公牛站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