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链接小农户 深耕大农业 开启新征程——睢宁构建“1184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2019-02-12江苏省徐州市委办公室睢宁县委办公室联合调研组

江苏农村经济 2019年12期
关键词:睢宁集体经营

江苏省徐州市委办公室、睢宁县委办公室联合调研组

江苏省睢宁县近年来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生产经营体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了一条符合发展实际、具有睢宁特色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时代之问——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睢宁是农业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生产基础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房、沟渠、道路等生产生活设施散布其间,高标准农田和规模经营占比偏低,农业生产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二是耕种意愿不高。传统农业生产成本高、产出效益低,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外出务工,农业逐渐陷入“70 后不想种地、80 后不会种地、90 后不提种地”的窘境。三是产业链条较短。县内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集聚在产地初加工领域,农民卖的仍是“原字号”“初字号”农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四是产销对接失衡。小农户缺乏市场调研和需求对接,“盲种”“滞销”等问题长期存在。种地,对于相当数量的农户而言,正在变成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正越来越成为农民家庭经营结构中的“兼业”“副业”。

睢宁方案——用改革卷、答发展题

面对“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时代之问,睢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用改革的思路作答,创新构建以县镇农业公司为龙头,村集体合作社为支撑,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示范带动分散经营小农户的“1184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开启了睢宁农业现代化新征程。

构建职能清晰的组织体系。县级层面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1184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组织架构、职能分工。“1”是1 个县农业公司,主要负责农业投融资、品牌推广、市场营销和科技合作,并从产业调整、加工仓储、冷链物流、品牌打造等方面对镇农业公司进行资金、技术扶持,指导和推动镇农业公司做大做强。“18”是18 个镇农业公司,负责品牌打造、农资农机服务、初深加工、示范基地建设、仓储物流和科技服务等,推行“品牌销售+订单订金+加工仓储+示范基地+合作农户”发展模式,建立“订单+定金”兜底保障机制,示范带动村集体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4”是400 个村集体合作社,主要吸纳农民以土地入股,按照“一村一品”建设布局,经营集体农场以及负责发展中小规模的农产品分拣、包装、初加工企业。“1”是10000 名新型职业农民,主要经营50 ~100 亩规模的家庭农场,为传统小农户提供“耕、种、收”等主要生产作业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其中,县镇农业公司由县镇两级政府全资成立,为县镇主管国有企业,村集体合作社为集体控股合作社,充分保障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目前,全县已注资10.2 亿元成立1 个县级和18 个镇级农业公司,牵引支持466 个村集体合作社发展,培育1.63 万名新型职业农民,资产规模超70 亿元。

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营机制。县农业公司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市场部、融资部、财务部、项目部、电子商务部、办公室,建立人事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制度,对总经理和内设部室实行绩效考核。镇农业公司由镇政府成立并进行工商注册,普遍采取“一办两中心三部”(办公室、植保服务中心、农资采购中心、市场部、技术部、财务部)的公司化组织架构,通过“五统一”(统一采购农资农机、统一植保、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财务核算、统一收储销售)为村集体合作社提供保障,同时通过农资代理、粮食收储、农产品销售和深加工等渠道获得收益。村集体合作社均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由镇农业公司提供资金作为集体股,村两委干部自筹资金作为个人股,农民以土地入股,并明确规定集体股份占比不低于70%。同时,成立理事会、监事会,理事长由村书记兼任,设立单独账户独立核算,由镇农业公司财务部实施具体监管。

打造支撑有力的保障体系。致力从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土地供给等方面做好保障,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基础设施上,根据县镇农业发展规划,配套建设集仓储、冷藏、烘干、加工车间、产品质量检测、网销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镇农产品加工园和万吨冷库,为本地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和仓储物流奠定基础。在金融支持上,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深度整合涉农资金,深入开展银企对接,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和本地金融机构开发支持体系建设的信贷和金融产品,推行“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拓展各级各类主体融资渠道。截止目前,县镇两级农业公司累计融资超过20 亿元。在保险服务上,筑牢农业托底保障基础,引导保险公司创新保险模式和品类,推动由保面积向保产量、保价格和保效益转变。以水稻种植为例,在每亩托底保障700 元的基础上,再交20 元保500 元的收益,总保额达到了1200 元,把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到最低,激发了各类主体生产积极性。在土地供给上,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土地规模流转,每年可为体系建设提供1.6 万亩的耕地保障。在科技支撑上,依托县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积极与省农科院、南农大、南林大等农业科研院所开展校企、校地合作,先后组建睢宁县农业专家智库、县镇现代农业大学生见习基地、“一镇一业”产业研究院,建成黄墩湖滞洪区优质粮食示范区、佳禾农业、现代农业产业(草莓)研究院、“未名公社”产业研究院4 个工作站,聘用吸纳各类农业专业人才100 余人,其中首席专家3 人。在人才保障上,结合“才聚睢宁”行动,主动与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交流对接,积极招引农产品加工、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鼓励引导睢宁籍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

制定务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在做好各项保障、夯实发展基础的同时,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纳入县对镇科学发展考核和特色化考核范畴,由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县国资委制定绩效考核评价方案,对县镇农业公司进行考核评估,确保县镇农业公司规范运营、健康发展。同时,县镇农业公司实行“多劳多得、创新多得、干成多得”的企业化薪酬制度,对运转良好、效益突出的镇农业公司和表现优秀的企业员工给予重金奖励;对入股村集体合作社的村干部,在保证其正常入股分红外,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新增部分的20%作为村书记创收奖金;对入股村集体合作社的村民,除保证入股保底收益外,根据村集体经营收益进行二次分红,充分调动村组干部、企业员工和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现实成效——产兴业旺、民富村强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世而制。睢宁县创新构建“1184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既是对时代之问的有力回答,也是对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经过近几年的深耕细作、聚力推进,睢宁“1184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已发展成形、扬优成势,释放了“产兴、业旺、民富、村强”的综合效应,跑出了乡村振兴的睢宁“加速度”。

优化了农业结构。“1184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构筑了以故黄河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带为引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公园为核心、六大特色农业片区为支撑的“一带两核六区多园”的睢宁农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已形成优质稻麦、绿色蔬菜、精品果业、生态养殖4 个主导产业,西(甜)瓜、蚕桑、中草药、小花生4 个特色产业,稻渔共作、花卉苗木2 个培育产业,建成粮食绿色优质高效示范片28个、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8 万亩,鲜食玉米、稻蟹、花生等300 亩以上经营示范基地30 个,打造了睢宁县农业科创园、20 万平方米睢宁县现代农业科技研发示范区等近10 个优势产业示范基地。

延伸了产业链条。农业一产上,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7.7 万亩,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36.3 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60 万亩,有效带动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普及。以订单农业为例,目前县农业公司已签订单合同20 份、数额1.4 亿元,带动近200 个合作社稳定创收。农业二产上,各镇依托镇级工业园区和万吨冷库,围绕本地农业特色,大力招引精深加工企业,有效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目前,全县拥有1 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区,184家农业龙头企业,16 家企业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农业板首批挂牌,15 个万吨级冷库建成运营形成了稻米、蔬菜、食用菌等多个初深加工链条。农业三产上,复制推广“沙集模式”,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目前,全县已创成14 个淘宝镇、112 个淘宝村,2019 年上半年农产品网销额达7 亿元、增长30%,成为全省唯一蝉联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的县。

增加了农民收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成后,既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通过统一采购农资、销售农产品、提供农技农机服务,亩均生产成本降低200 元。通过流转土地、收益分红、外出或到村集体合作社打工,农民群众可获得财产性、工资性收入。据调查,每个合作社常态性用工在10 人左右,人均年工资在2 万元以上,农忙时节、集中管理高峰时期,还需临时性用工2000 个工日左右,每个工日均工资80 元以上。除此之外,新体系对低收入农户脱贫、小农户增收带动效果也十分明显,目前已示范带动低收入农户3234 户,年均增收1.5 万以上。岚山镇黄山村一般小农户在集体合作社带领下种植蒲公英,亩均效益2000 元。

壮大了集体经济。在新型生产经营体系的引领下,村集体通过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农场、开展农机服务、组织初深加工,迅速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2018 年全县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7.56 万元,53 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集体经济的增长强化了村级服务功能,特别是每年一次的集体分红,更是增强了村“两委”成员在群众中的威信。此外,村干部通过土地入股、管理经营和绩效考核,工资待遇得到极大提升。2018 年村书记平均收入达到4.2 万元,部分工作实绩突出的村书记收入超过10 万元,村干部的获得感归属感显著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升。

经验启示——自主创新、系统集成

睢宁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完成了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并不断赋予新体系以新内涵,这其中所呈现的方法、践行的理念、体现的追求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发端于改革实践。“1184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创新性工作。睢宁按照“小切口创新带动全局性变革”的工作思路,选择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双沟镇进行试点,创新实施“把合作社建在支部里”,引导村委领办集体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为新体系建设积累了经验。

成形于组织引导。新生事物在成长初期最需要组织引导、政策支持。“1184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建之初,县镇两级党委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把新体系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摆上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县、镇、村三级书记齐上阵,制定扶持计划、设立专项资金、纳入综合考核,通过政策带动、资金拉动、考核推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为新体系成熟定型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新体系活化于市场运作。“1184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紧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在经营方式、运行机制、产品销售等方面,充分引入市场机制或用市场思维加以推进,吸引更多资源要素向新体系汇聚。新体系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在“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如何销”等问题上,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事,为农产品市场供需平衡找到了出路。

植根于农民群众。无论是把方向、谋大局,还是定政策、促改革,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184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通过发展集体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展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实现了“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更多的人转产就业”,农民群众因此获得了“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就近打工”等多份收入。新体系植根于农村大地、服务于农业生产、造福于农民群众,坚实的群众基础让新体系“破土而出”且愈发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睢宁集体经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我为集体献一计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中国·睢宁乡村振兴”全国作家笔会暨2018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颁奖会在江苏睢宁召开
爸爸去睢宁
警犬集体过生日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黄磊 爱需要好好经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睢宁九女墩汉墓“老子西出函谷关图”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