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分析

2019-02-11叶珊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4期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红色教育三会一课

摘 要:红色文化教育是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的学习,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红色与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增强艺术类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艺术类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工作取得更好地效果。文章根据红色文化教育与艺术生特点的融合要求,在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实践载体、宣传推广方面,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

关键词:红色教育;艺术类大学生;有效路径;“三会一课”

“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就红色文化传承提出的时代要求。这既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也为新时期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于高校而言,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于红色文化而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渗透,有利于让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得红色传统的基因代代传承下来。

一、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内涵

红色文化记载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成长,它主要是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民主主义革命年代中、在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创造出的一切物质载体,以及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为指导,对五千年中华文明进行了批判扬弃、升华总结、再创造出的所有先进文化成果等。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向艺术类大学生全体宣传和讲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思想、理想信念、实践成果,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树立理性追求的教育活動。

二、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困难之处

(一)红色文化教育工作开展的局限性

(1)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陈旧单调,缺乏针对性。目前,高校对于党的历史文化知识教育不够系统,相同的内容重复开展,多次学习,使得红色文化的全面学习无法实现,红色文化的深入学习效果不佳。(2)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僵化单一,缺乏吸引力。近年来,全国高校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形式无异于征集红色征文、组织红色经典的诵读比赛等,这些方法都仅仅停留在红色文化教育的表层,无法深入高校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与其产生共鸣,使得大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打击。(3) 红色文化教育深受多元文化的冲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呈迅速蔓延之势袭来,使得大学生们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的历史认知模糊,对红色文化领悟不深。

(二)艺术生自身特点带来的挑战性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具有新时期普通大学生的许多共性,如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较薄弱的组织观念、学习生活网络化等,同时也具有许多特殊个性,如对各种新知反应敏捷、发散性思维较强、情感丰富等。这为赋予红色文化教育新活力,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形式的同时,也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红色文化教育与艺术生特点的融合性

(1)学生丰富细腻的思想,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艺术类大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形成了既定的思考习惯和性格特点。因此,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应牢牢把握这一特点,走“精准教育”思路,不泛泛谈理论、谈历史,而是要在学习上讲精,在认识上吃透,在情感上触动,使得党的光辉形象深入学生们的内心。(2)学生专业灵动的学习特点,对红色文化教育的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类大学生专业学习呈开放、自由、灵活等特点,故而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不能故步自封,在组织形式和活动形式上要注入新的元素,把学生开放自由的专业学习特点更好地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工作中,使得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收获更好的效果。(3) 学生实践创作的学习能力,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实现载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强,他们注重将所看、所思、所想以艺术如绘画、创作等形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一个施展实践才能的平台,以便他们更好地发散思维,以实践创作增强红色文化认知及传承。

三、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 在学习内容方面,注重红色元素的渗透,提高红色文化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引领力

首先,在思政课堂上注入红色元素。推出“红色文化+”思政课堂,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或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向艺术类大学生系统地诠释党的历史以及路线、方针、政策,加深他们对党的了解和热爱,进而实现红色文化的覆盖面扩大化。其次,在专业外出学习中注入红色元素。应艺术类大学生外出参观、采风、写生等专业需求,可以将红色文化教育学习与专业外出学习相结合、同部署,使得他们更加直观生动地领会党的的光荣历史传统,进而反思现实,不断补充红色养分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党的深厚感情。此外,在“三会一课”中注入红色元素。通过将红色文化与“三会一课”制度联结,充分发掘红色教育资源的教育价值,使得艺术类大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中切身体悟到红色文化的精神,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红色氛围浓厚的组织生活环境。最后,在党课培训中注入红色元素。党课培训是学生党员发展的关键性环节,直接关系着党员培养和发展的质量,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党课培训,通过红色经典的解读、红色经典文学艺术等作品的介绍,让学生党员们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而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确定努力方向,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引领。

(二)在组织形式方面,注重灵活特性的融入,增强红色文化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吸引力

鉴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自由、开放特征,在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形式时应注重灵活特性的融入,教与乐的结合。如做“红色故事主讲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从多个角度中谈到要“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艺术类大学生讲好红色故事,实际上正是他们对红色故事的学习、理解并作出思考的过程,有助于他们从中领悟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等的那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和热情;做“革命基地小导游”,参观红色革命基地是红色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总要环节,但受地域、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多数参观流于表面,红色教育资源的价值有所缺失。因此,可让艺术类大学生党员们成为“革命基地小导游”,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深入教育的第一线,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共青团员们作示范,让参观变得有趣,让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掘;做“红色典著朗读者”,阅读经典有助于人们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可通过接力的方式朗读一篇经典文章,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人民服务》等,从根本上改造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其理论修养,进而实现红色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

(三)在实践载体方面,注重创新创作的结合,加深红色文化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感染力

结合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作的实践能力,为其搭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平台。通过开展红色主题的艺术作品展演,让学生们在创作中深化对红色主题的认识,在展演中加强对红色主题的理解,使得红色传统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提升红色文化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感染力。通过提供红色主题的艺术创作中心,征集红色文创项目,引导学生用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富、深化、诠释红色文化内涵,让他们通过红色主题文创直接触摸到红色文化,亲身感受到红色文化,通过红色文化引发思考,通过思考获取红色精神的升华。

(四)在宣传推广方面,注重网络新媒体的运用,增加红色文化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不仅丰富了红色文化资源,拓宽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也使得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基于此,网络新媒体的有效运用给红色文化教育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首先,构建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监管。坚决抵制不良网站以及抹黑、污蔑中国红色文化的不实言论,时刻关注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积极疏导他们的消极思想,引导他们树立积极主动乐观的心理状态。其次,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宣传作用,让网络空间成为激发正能量的思想阵地。随着“学习强国”APP的推广,党的知识理论网络学习已然成为党建培训的一种重要方式,可通过建立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网站,或创设红色文化公众平台,将红色文化教育成果转化为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新媒体产品,增强红色文化教育成果的包容性和创新性,突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響力。

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是传承、弘扬和发展好红色文化的重要环节。将红色文化教育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有机融合,在学习内容上注入红色元素,在组织形式上注入灵活的特性,在实践载体中注重创新创作,在宣传推广上运用网络新媒体,使得红色文化教育更具针对性、目的性,艺术类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不断提升,使得红色基因、红色传统和红色资源真正实现代代相传,星火不熄。

参考文献

[1] 蔡潇琦.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路径分析——以武夷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9):14-15.

[2] 张成龙,徐时,周明权.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和生动实践[J].淮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1):23-25.

作者简介:叶珊(1991.03- ),女,汉族,广东梅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党建。

猜你喜欢

艺术类大学生红色教育三会一课
对“红色教育”回归本位的思考
加强和改进“三会一课”,哪些原则不能丟
“三会一课”: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必修课”
“三会一课”制度的渊源与发展脉络
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完善党校红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