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青年修德思想融入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9-02-11尹雪鸿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4期
关键词:习近平

摘 要:习近平关于青年修德的思想涵盖青年成长的志向、道德、为人等方面,这既是习近平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期望和要求,也体现了在当代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上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将习近平青年修德思想内涵融入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当中,能够提高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的引导性,这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青年修德;修身教育;路径

一、习近平青年修德思想的具体内涵和实践要求

从习近平青年修德思想内涵中可以体会到习近平对于青年发展的期望与要求,这些期望和要求可以具体转化为青年修德的具体实践路径和实践意义。

修德以学为先。自古以前,思想家对于德育修身的理解,都强调对于道德学习的重要性。个人尤其是青年,在自身道德观尚未建立或者逐步建立的过程中,他对于道德的概念是笼统的、不具体的,更加不会是自己完全理解的,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对于道德的深刻认知,这里的认知就体现在对于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知识包含着对于道德的理解、对于学的尊重、对于品德的坚定信念等等,对于道德的勤学,是青年对于外界事物勤学的基础,无学则无德,无德则无才。

修德以志为引。习近平青年修德思想中强调明辨、志存高远,这是对于青年构建完备的自身道德世界的要求。明辨要求青年知对错、判真伪,方可确定自己的价值方向。一个人的方向,就是他的人生志向。立志当高远,作为未来国家、社会的主人,青年一代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这种责任不知关乎自己的价值实现,还包含着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青年志存高远,应当存真理、存天下。志向的价值在于引导青年发现自我,然后超越自我,从而实现個人的自我价值和外在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的现状

(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希望,因此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在大学时期,“做什么人”是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时时会面对的人生课题,而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很好解答这一重要问题。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做人的根本。然而,当代的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仍存在政治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随之传播进来,尤其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风气在高校当代大学生中快速传播开来;从社会价值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来看,不可否认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的现象也给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定位带来了不良影响;从学校教育来看,一些高校的思想教育内容仍存在泛华、与现实脱节、授课方式过于单调等问题,导致当代大学生拒绝学习相关课程,由此出现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且多国家和民族缺少认同感。

(二)部分大学生缺乏高尚的道德品格修养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对大学生影像很大。所以当代大学生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觉恪守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到自身全面发展。从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由于缺少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还存在明显的知行脱节问题。比如:第一,当代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同时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第二,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薄弱,待人接物上缺乏一定的理解和宽容之心;第三,部分当代大学生抗压能力差,没有勇气俺对困难或在受到挫折之后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

三、习近平青年修德思想融入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的路径

(一)高校要重视道德教育,以师德引领学生文明修身

高校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要坚持上层制度管理和基层道德教育实践相统一,高校要制定相应的学校道德管理规范,以制度的约束性和强制性去引导学生对于道德界限的理解和学习。高校要积极组织老师开展不同形式的道德教育,要将课堂上的道德教育学术化,引导学生对于道德理论和伦理学相关学术专业的系统化学习,同时老师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要突破课堂,使得道德教育基层化和生活化,老师要以自身的人格和行为去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道德积极作用和影响。“无德无以为师”。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道德素质比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在实现民族振兴的今天,教师自身就需要拥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即除了刻苦钻研业务外,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做到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对于学生道德的学习引导,高校一定要以理论作为学生道德实践的先行,只有正确的理解道德,才能正确的培养自己的道德观,从而开展积极的道德实践。

(二)高校要引导学生将修身融入到外在环境中

大学生对于道德的基本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功利性的价值论的,他们会认为对自己有利的才是正确的道德观,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是正确的,因为对自身有利的道德因素必然对自己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也能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价值。但是如果单纯从价值论来看待道德修身,也极有可能产生功利的自私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高校应当引导学生以深入的理解和实践道德作为自己修身的方向,深入的理解和实践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道德的制高点或者更高点去要求自己道德水平的不断进步,以道德榜样的道德行为作为自己道德志向和人生志向的一部分,将自己的价值和修身放置于为社会、为国家的层面上,在道德上不断的升华自己。

具体而言,第一,当代大学生应重视修养中的“内省”,即自觉主动的在内心省察并完善自己的言行,由此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积善成德,大学生应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现实生活中加强道德修养;第三,将“慎独”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一人,无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谨慎从事,严格要求自己;第四,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的典型形象能够带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心理感染,使自己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

(三)高校要引导大学生以道德实践促进自己修身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教育学生的道德实践,而道德实践的意义在于对学生自身发展和所处环境都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大学生的文明修身是一个关系摸索、关系处理的过程,这种关系的双方就是自己和外在所处的环境,从来都没有避世的道德实践,大学生如果想要真正的获得道德教育所来的积极作用,就要将自己的道德修身与对外在的付出结合起来,大学生对外在的奉献的越多,他的社会价值越巨大,这也提升了大学生自己的个人价值,同时,大学生在不断的社会道德实践和社会付出当中,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的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从而成为更加道德完善的个体。青年的修身不只是“修内心”“修自身”,还要关心时事、关注社会与现实,要以社会、现实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要求不断的“克己”,这个过程就是青年个体探索社会、奉献社会的过程,同时在实践中才能不断的考验青年自身的道德准则,以社会实践要求不断的校正自己的道德实践。因此,作为大学生要注重“知行统一”,联系社会实际,在实践中学习并成长。“不行不为真知”。坚持从自我做起,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把提高道德认识和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自己的道德品质,不断完善自身。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9-05-01.

作者简介:尹雪鸿(1983.08- ),女,湖北荆州人,硕士,浙江工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