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海战役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浅析

2019-02-11胡美丽张戈李强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4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内涵

胡美丽 张戈 李强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奋斗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形成了不同时期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雨花英烈精神等等。其中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淮海战役精神”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且在当今依然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梳理、分析。文章就淮海战役精神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当代的价值加以探究。

关键词:淮海战役精神;内涵;当代价值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其过程中形成的淮海战役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形势下,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淮海战役精神的科学内涵

“淮海战役精神”就是在淮海战役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军队英勇奋战、以少胜多,从而表现出的不畏牺牲、艰苦奋斗、勇于担当、顾全大局、服从指挥及军民团结的宝贵精神。

(一)革命大无畏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始终以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这种信仰、宗旨和任务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军参加战役的共六十余万人,集结在淮海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有八十余万人。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指挥的军队首歼黄伯韬兵团,继歼黄维兵团,再歼杜聿明集团,以伤亡13.4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计55.5万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面对数量巨大和装备精良的敌人,淮海战役的英烈们丝毫没有被极端困难和极端危险吓倒,相反,他们前赴后继、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奋勇杀敌、决战决胜,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内心矢志不渝地坚持着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

(二)勇于担当精神和顾全大局精神

淮海战役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和总前委集体智慧的结晶,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在淮海战役这场空前规模的大决战中取得胜利,与中央军委采纳了粟裕的一系列建议密切相关。

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是华东野战军前委在济南战役即将结束时提出的。当交战双方在中原地区形成反复拉锯的僵持态势下,解放军应当采取何种行动,才能迅速改变中原战局?这是当时战略指导上急待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粟裕根据实际形势,慎重考虑,认为必须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他于1948年9月24日向中央军委做了署名报告,阐述了四个设想的实施建议。刘伯承、陈毅和李先念于25日复电粟裕指出“同意在济南攻克之后,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1]同时,中野部队采取分散歼敌的方针,为后来两大主力军协同作战奠定了基础。10月31日,粟裕发电报给中央军委、陈邓、华东局、中原局,建议发动更大规模的战役,并指出“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一边为辽沈战役进行着紧张的运筹指挥,一边关注着淮海战役的战前准备。毛泽东主席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起草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对战役的时间和方向做出了具体指示,为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从理论上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在战略决战前的1948年九月会议通知中还明确指出:“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2]。”确立了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正确战略思想和作战方针。

淮海战役的作战计划是在中央军委的正确指导和前方指挥员的积极努力下,全面把握战局,高度发扬民主,群策群力的基础上逐步确立起来的。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得出,党中央和总前委在关键的时候能够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积极献策,抢抓战机,将帅协谋,勇敢出击。

(三)服从指挥精神和军民团结精神

仅仅有科学运筹的作战方针及深思熟虑的作战计划,没有军民的团结一心、服从指挥,是不可能取得战役的胜利的。淮海战役时,人民解放军在人数、武器装备方面均劣于国民党军,党中央意识到这必将是一场大战和恶战,必须做好广大指战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鼓舞大家敢于打硬仗的决心和信心。为此,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积极利用战役间隙或在战壕中广泛开展互助谈心,或是召开小型军事民主会等,开展战争形势教育,大力宣传淮海战役的意义和作战指导思想,及时有效地解决战士们的思想问题、技术攻坚问题。华东野战军经过这场大决战,不仅没有减员,反而更加壮大,华野总人数在淮海战役之初是36.9万,战役中伤亡了10.5万人,战役结束时增长到55.1万人,达到了“以战养战”的目的。这一现象充分显示了我军听党指挥、忠诚可靠的看齐精神。

淮海战役之初,敌我力量悬殊,如何才能变劣势为优势并最终取得战役的胜利?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的。”因此,我们的作战行动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是战争力量各种因素中取之不尽的因素,是其他一切战争力量的基础和前提,其他战争力量都是在人民群众力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淮海战役规模空前,几十万大军云集在前线,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军用物资供应,没有后勤和支前工作的充分保障,是不可能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的。就拿粮食来说,每天就需要供给三百万斤原粮。这么多粮食全要靠后方人民的大力支援。而当时人民群众生活本来就贫寒,筹粮工作困难,但是老百姓一听说是支援前线打老蒋,立马群情振奋,他们宁愿自己吃糠咽菜,捐粮的捐粮、捐钱的捐钱,砸锅卖铁也要支援前线,支前民工达500万之多。当然,在战役中,人民群众不仅支援粮食、运送弹药和伤员,还源源不断地提供兵源,捕捉和押解战俘,提供情报,浩浩荡荡地跟随部队前进。军民团结一家亲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此,陈毅有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二、淮海战役精神的当代价值

淮海战役胜利已有70年之久,但其精神历久弥新,在当代社会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值得后人传承与弘扬。淮海战役精神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和有力支撑。其精神内涵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有着高度的契合;与当前党所提倡的從严治党高度统一;与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四个意识”一脉相承。

(一)对党绝对忠诚与当前两个“必须”的统一

淮海战役初期,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作战任务相当艰巨,能取得战役的最终胜利,靠的是万千军民对党的绝对忠诚。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其中强调:“全党必须自觉服从党中央领导。”这是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要做到两个“必须”,一是必须做到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二是必须坚持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行动。要始终听从党中央统一指挥,坚持全党一盘棋、全国一盘棋,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步调一致,才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正确处理党群关系与当下从严治党的统一

淮海战役精神所蕴含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同舟共济的优良传统永远不会过时。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能巩固[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党群关系的不和谐社会现象也层出不穷。中国共产党能否搞好自身建设,做好党员教育工作,加强党员的自我约束,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成功。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以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告诫全党: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在这“四大危险”中,脱离群众危险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也是新时代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密切联系群众而不是脱离群众,是我们党能够克服艰难险阻、化险为夷,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和优良传统,是一个用时间、经验和教训换来的真理性认识。

(三)艰苦奋斗精神与当前改革创新要求相统一

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特有本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在淮海战役期间,时值冬季,作战条件异常艰苦。假如广大群众和人民子弟兵不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完不成这样艰巨的作战任务的。

当前,改革开放已有40余年,回顾历史,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惊人的建设成就。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其间产生的诸多问题却没有有效解决。比如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这“三不”问题。尤其是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凸显期,面对困难和挑战,唯有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才能有出路。而每一次改革都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这就需要全体人民拥护党的改革政策和创新措施,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服从于国家改革的大局。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实力不凡,唯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迎难而上,在创新中胜出,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让老百姓公平公正共享改革创新发展成果。因此,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淮海战役精神之一,在今天的改革创新过程中必须要永远传承下去。

(四)顾全大局精神与当前“四个意识”的统一

正确把握大局、坚决服从大局、自觉服务大局,是淮海战役留给后人的又一项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在整个淮海战役中随处可见。如刘、邓率领的12万余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 “决心不要后方”,兵分三路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插国民党统治区心脏。以自身巨大的牺牲,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战略任务,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性转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再从普通群众的角度来看,淮海战役中,广大老百姓支持拥护党中央的决定,以极大的革命热情、站在“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的大局高度,历尽艰辛、省吃俭用,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自己的子弟兵,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新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向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化政治意识要求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大局意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时刻不要忘记整体利益;强化核心意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抓住重点问题,时刻不要忘记党和人民的要求;强化看齐意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正确方向。这“四个意识”的要求和淮海战役中展现出的顾全大局精神在内涵上是高度一致的。我们必须坚持和弘扬好淮海战役精神之顾全大局精神,将14亿中国人紧密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桑世波:淮海战役历史经验述论[J].军事历史,2002年第4期.

[2] 何晓环,石征先等.淮海战役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9页.

[3]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60.

基金项目:2018年度徐州市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淮海战役精神的当代价值与弘扬机制研究》(编号:18XSM-199)。

作者简介:胡美丽(1975.02- ),女,汉族,江苏新沂人,硕士,徐州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戈(1984.12- ),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徐州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强(1977.09- ),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徐州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