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86例难治性产科出血的疗效分析

2019-02-11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54000谢淑红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21期
关键词:难治性产科栓塞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54000)谢淑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我院就诊的86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有43例患者。对照组年龄范围在24岁~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2±2.4)岁;初产妇20例,经产妇23例;出血量1170~2650ml,平均为(1955±135)ml;24例宫颈妊娠出血,19例为产后出血。实验组年龄范围在25岁~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5±2.1)岁;初产妇21例,经产妇22例;出血量1200~2700ml,平均为(1975±145)ml;23例宫颈妊娠出血,20例为产后出血。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出血类型、平均出血量等方面均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统计分析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通过传统子宫动脉结扎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通过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实施治疗,术前进行常规准备,右侧股动脉实施Seldinger法进行精准穿刺,并利用DSA造影对患者子宫进行检查,对造影剂分布有初步了解后,清晰地将子宫动脉显现出,随后将明胶海绵颗粒通过透视视野下再次植入动脉中实施栓塞,直径的规格为1~3mm。当患者的栓塞操作完成后,对双侧动脉实施造影分析,栓塞治疗以其闭塞为止。

1.3 评估方法 临床指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阴道持续出血时间、止血有效率、子宫保留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下腹部不适和疼痛发生率。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对临床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两组间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血状况对比分析 实验组手术时间(37.8±5.4)min、出血量(948.1±126.3)ml以及阴道出血持续时间(9.8±1.7)min均显著的优于对照组(71.6±7.6)min、(1365.2±143.4)ml、(17.3±1.6)min(P<0.05)。

2.2 两组患者止血有效率和子宫保留率对比分析 实验组止血有效率(93.02%)和子宫保留率(74.42%)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的67.44%、62.79%(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患者下腹部不适与疼痛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93%,显著的低于对照组的34.88%(P<0.05)。

3 讨论

对于子宫大出血患者实施单纯止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子宫动脉结扎术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且止血效果不显著,在临床上应用限制较大;而子宫切除术具有麻醉风险大、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大等不足,因此,难治性产科出血患者治疗成功率显著降低,对于有生育要求、低血压休克患者治疗难度大;此外,子宫切除术因器官缺失、手术创伤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所以,要求高效且保留子宫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子宫动脉栓塞术为微创型介入手术,手术操作较为便捷、创伤面积小,且对其他治疗方式没有影响,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关于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科出血的临床效果,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学者常琦[1]对120例难治性产科出血研究表明,在实施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出血持续时间,均显著的优于子宫动脉结扎术(P<0.05);与本文的研究结果较为接近。学者谢沙莉[2]对90例难治性产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在实施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子宫保留率和止血有效率分别为84.4%与91.1%,均显著优于子宫动脉结扎术(P<0.05);与本文的研究结果较为接近。此外,本文的研究还发现实验组患者下腹部不适与疼痛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93%,显著的低于对照组(34.88%)(P<0.05)。这均表明,对于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较好。总之,对难治性产科出血患者实施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血量、出血时间,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难治性产科栓塞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模拟急救演练在产科住院医师综合培养中的应用
探讨产科护理中常见风险与预防和处理方法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单纯或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和预后比较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