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陕西画家温仪题画诗赏析

2019-02-11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题画紫薇

(山东社会科学院 文化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02)

温仪,字可象,号纪堂,陕西三原人。其生活年代大致在17世纪中后叶至18世纪中叶,即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初期。温仪为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进士,先授武英殿纂修、候补内阁中书,参与了康熙《万寿盛典》的编纂,后历任进贤知县、保定知府、霸昌道道台兼直隶按察司副使,雍正四年因事降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雍正十三年致仕后回到家乡三原讲学授徒。温仪在艺术方面造诣深厚,精于书画,尤其工于山水画,是清代中期颇有名气的画家,曾师从于王原祁,为王原祁的代笔画家之一。今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有温仪的七幅画作:《秋色山林飞瀑图》《林壑山屋图》《墨笔山林图》《夏日山林图》《仿北苑山水图》《仿巨然秋山图》《仿一峰老人秋山图》。这些作品的构图相似,大多是远景为高大重叠的山峦,山中林木葱郁,掩映着几楹茅舍,或有山涧飞瀑,或有林间小道;近景为坡石、树木、房屋等。笔法细腻,画面工整清丽,意境幽寂深远,气势宏大。

根据《(乾隆)三原县志》卷十八《著述志》的记载,温仪著有《燕游稿》《楼贤录》两部著作,但今已俱不可考。温仪现存的作品总计有诗歌一百六十六题二百一十三首,题跋五则,文章三篇,楹帖一则,其中《纪堂遗稿》收录了二百一十首诗歌。温仪的诗歌尽管就数量而言不算太多,但其中内容十分广泛,题材更是多种多样,有山水诗、赠别诗、题画诗、应制诗,也有少量怀古诗、寓言诗、咏物诗等等。内容上,不空谈、不矫揉造作,感情丰富而真挚,有对山水美景的欣赏和喜爱,有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有壮志难酬的郁闷和不平,也有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在艺术方面,这些诗歌也具有鲜明的特色:诗风温柔敦厚,体现出康乾盛世的繁盛气象;意境清新舒朗,尤其是山水诗,常常有中国画的境界;语言凝炼含蓄,对仗精工,韵味十足;长于用典,使诗歌典雅而意趣横生。其中的题画诗四十五首,精巧可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题画诗即诗人根据画作的内容而创作的诗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题画诗是观画者面对绘画有所感思而赋,一般不题在画面上,可以脱离画作而独立存在;狭义的题画诗是直接题写在画面上的诗歌,可以是画家自己所题,也可以是观画者所题,诗与画构成一个审美的统一体,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温仪的题画诗多属前者,即广义的题画诗。

温仪的题画诗大部分是以山水画为题写对象,这与他个人的志趣爱好相关。温仪作为山水画家,对画作的空间构图、表现手法等都有着比一般诗人更为专业的理解,因此他的题画诗善于抓住画作精髓,展现其神韵与灵气,绘声摹形,皆有意趣。

在温仪的题画鉴赏类型的诗作中,有几首是专门题咏名家名画的诗作。如《题荷净纳凉图》,《荷净纳凉图》就是清代画家袁江的作品。袁江,字文涛,江都人,善画山水楼阁,雍正时以画供奉内廷。这幅画中林木葱郁,溪水蜿蜒,近处荷叶连缀成片,游人乘小船流连于湖边树荫下,远处山峦如黛,清爽明丽。这首题画诗写道:

渌水远飞尘,红妆晃日新。垂房丝雾列,结盖倏云屯。清光可望不可即,芳蔼袭人远益逼。苦心爱者意有余,少陵涟溪同胸臆。君不见华岳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请君置身千仞上,更满平生看花缘。

在诗中,温仪对画面重新建构,略过树木、溪水、远山等景物,直接将表现的重点放在了荷叶上。饱满的莲蓬垂荡在湖面上方氤氲的水雾中,盈盈荷叶在雾气的润泽下更加青翠,远远看去像绿云堆积。这美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荷叶的清香愈远益清。画家笔下的画面是静止的,但诗人笔下的诗句赋予了画面动感,将一幅生动的荷叶荷香图幻化在人们的想象里,使读者如临画境,仿佛真切地感受到了水中青荷的清凉与芬芳。接着,温仪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一幅荷花开放后的景象。画是静止的物象,在画中,画家只能描绘此刻之景,而在诗中,诗人不仅能展现此刻,还能追溯过去或者想象未来,使凝滞的画面有了时间的流动,让方寸天地真正变成了立体可感的世界。温仪此诗洗尽铅华,用清新的语言,既写出了荷的形态,更传达出了荷的神韵。通过对荷的描绘,也提升了整幅《荷净纳凉图》的意蕴。

再如《疏林远岫》为明朝画家董其昌的一幅山水画。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于崇祯六年(1633)创作此画赠给故友袁可立。画面隽爽淡雅,近处林石迂折,远处一峰耸峙,群山起伏。温仪的题画诗《疏林远岫》写道:

疏林映长江,林际疑无路。远岫接天青,丹梯不可度。隔岸见人家,苍茫迷烟雾。孤亭水中央,俯仰穷一顾。清风入虚檐,红日照古渡。无人访幽踪,白云自来去。

诗句以白描手法诠释画中之景。首四句先勾勒全境:萧疏的树木与嶙峋的山石错落有致,俱临江而立,苍茫寂静;江的对岸是层叠的群山,一抹黛绿遥接天际,又有孤峰高耸入云,平缓中见奇险。山岚缭绕中有房屋若隐若现,宛如仙境,山下还有孤亭独立水中央。只是虽有房屋和孤亭,却并不见人,衬得这环境更加静谧空灵,不禁令人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古句,意境颇有相似处。随即诗人笔锋一转,从静态之景、画中之境转到了动态之景、画外之韵上,“入”、“照”二字虽是平常词语,却点出了此景中的生机与动感,为整幅景象增添了灵气。虽然没有人迹,但整幅景象中仍不乏生命的律动感。一静一动,交替行文,相映成趣。末尾则上升到了诗人对画境的深刻体验中。通过前面的描绘,已经渲染出一幅苍茫空寂的山水景色图。这山水不是孤绝红尘的山水,而是尘世中的一方净土,是动中的静,同时这静中又蕴藏着动。在这样一片物我两静的幽远境界中,“自来去”的不仅是白云,更是观者的内心。

除山水风景外,温仪题画诗中也不乏对其他题材画作的吟咏。如《题常敏公雪天射猎图二首》:

黄云白雪满西山,万里承恩天上还。射虎争夸身手健,封侯须到玉门关。

缓带轻裘罢射雕,平原雪霁马蹄骄。遥知更画麒麟像,会有殊勋答圣朝。

一反其诗作清丽明朗的风格,用“黄云”、“白雪”等冷寂苍凉的景物,渲染出萧杀寂寥的塞外风光,既是摹写画景,也是为画中人物的活动营造氛围。“缓带轻裘”、“马蹄骄”等,刻画出一位刚刚射猎归来,身手矫健、刚劲骁勇的武士形象。“遥知”句,温仪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了武士急于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又如《题李随斋观海图》:

破浪春风万里流,知君怀抱迥无俦。荡胸云气生鹏翼,放眼烟光入蜃楼。

便欲浮槎通汉渚,还思飞佩过瀛洲。何当晞发临朝日,乘跷重来惬壮游。

此诗没有白描画面,而是站在画家的立场上抒写其胸襟抱负。那壮阔的波涛表面上是眼中所观的海,实际上是观海者的凌云壮志。这三首诗中也寄寓了温仪自身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理想。

此外还有题人物肖像、屏风、画册等诗作。比较有特色的是一组《喀大人花卉画册题各体诗二十七首》,既有七言律诗,又有七言、五言绝句,随画面的不同而题诗各异。所题的画面是各种花卉瓜果,有牡丹、月季、鸡冠、凤仙、芙蓉、葡萄、山楂、荔枝等等。不过,从题材上看虽是题画诗,但就内容而言又颇类咏物。在这组诗中,温仪或是抓住各种物品最突出的特点描摹其形,或是运用比喻、拟人凸显其态,各物都被赋予独特的性格,甚有趣味。有的着力于描写所画之物的形态样貌,如写牡丹,形容其“风流绝状”,突出牡丹雍容华贵、艳冠群芳之姿,“一枝已占吴宫艳,千叶能骄汉殿妆”(《牡丹》);写月季,则是“斜倚微风酣宿酒,轻摇清露点灵砂”(《月季花》),着意刻画月季的娇媚婀娜,与牡丹形成鲜明对比。还有一首《黄白蔷薇》:

浅淡画眉全洗艳,轻盈娇额半涂黄。霓裳对舞千般媚,金屋平分一片香。

诗人将蔷薇比作不刻意妆饰自己的美人,黄白两色蔷薇好似一对姐妹,轻歌曼舞中一室生香。与牡丹的贵气、月季的娉婷相比,蔷薇是清新灵动的。有的作品构思奇巧,取意用词独辟蹊径,如“黄嘴红腮各有形,中藏珠玉葆晶莹”(《茭茨芋荸荠》),将荸荠顶端的尖蒂形容为“黄嘴”,扁圆饱满的球茎形容为“红腮”,洁白的果实形容为“珠玉”,生动巧妙地突出了荸荠的形象特点。“不向春光斗绮妍,偏留秋色逞婵娟”(《秋海棠淡竹木樨》),“斗”、“逞”二字极富动感,写出了秋海棠、淡竹、木樨选择在秋季盛开的傲骨,“偏”字情趣十足,又赋予了花朵调皮而倔强的小儿女情态。“更怜鹤顶红如火,秋老丹砂佐羽觞”(《橘山楂》),将再普通不过的山楂比喻成鹤顶,新意顿出。

温仪对有些画面的题诗,不注重所画之物的形态,而是注重其文化意蕴及内在品格,并在此中寄寓自己的理想。如《题紫薇花画册》一诗:

虚白堂前种,清标压众芳。丰茸垂组绶,烂熳耐星霜。日映宫墀艳,风传省掖香。野花难作伴,仍对紫薇郎。

与文人墨客所青睐的代表清高气节的菊、梅、松、竹等不同,紫薇花所象征的恰恰是官运。古代星象学认为紫微星居北斗星系之主位,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威。到了唐朝,因为中书省院内遍植紫薇花,便将中书省又称为紫微省,中书令称为紫微令。从此,紫薇花便与“官”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有了“官样花”这一别名。又因紫薇花的颜色与古代官员佩戴于腰间的绶带相似,故亦别称“紫绶花”。温仪的这首《紫薇》,明显便是突出了紫薇花这种尊贵吉祥的寓意。

还有几首作品称赞对方画技的高超。如“谁知绘事能消渴,已觉寒津沁齿牙”(《西瓜半切》),运用通感的手法,使读者仿佛也感受到了西瓜的清凉甜美。“谁倩密移造化手,笔端幻出内家妆”(《玉簪》),将画家笔下的玉簪花比作宫内女子的妆饰,虽是赞颂但丝毫不落窠臼,反而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猜你喜欢

题画紫薇
紫薇花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题画诗册页
八月紫薇红
游紫薇洞
《明 徐枋题画诗》
沈鹏《题画人物》
紫薇树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