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专师向本师转变中的教育类课程模式改革 ——新兴本科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初探

2019-02-11陈晓凤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2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升格专业

陈晓凤

(琼台幼儿师范学院,海南 海口)

2016 年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获批升入本科,作为该校的龙头专业的小学教育专业还应审时度势,根据基础教育的需要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完善课程改革,以期实现教育类课程应有的价值,培养出能胜任本地区、辐射全国的基础教育新师资[1]。

琼台师院和众多新兴本科师范院校一样,大多经历了中师到专师到本师的升格,也采用了合并院校的方式,教育课程在保留了原有的课程优势外,当然也存在很多弊端。

一 新兴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历史演变

琼台师范学院(以下简称琼台)是1705 年创办的琼台书院发展而来,从琼台历史不难看出,学校的师范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是由中师、专师向本师转变而来,其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各自为阵、逐渐融合到自成一体的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发展历程。2004 年以前的中师阶段,教育类课程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俗称“老三门”,由于各种因素课程改革很多时候是在教研室进行,没有纵观整个专业建设,呈现各自为阵的局面。

琼台升格为师专后,将师范教育专业按照小学学科设置划分为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和计算机教育等不同方向,由不同的系部管理,但教育类课程由学校教务处统筹管理,师资也由其它系部安排,这样导致了教育类课程成了边缘课程,很多专业在进行专业培养计划改革时,并没有将非本系部管理的教育类课程纳入核心课程群,甚至还有让教育类课程为专业课程减课时让路的情况,可想而知课程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视程度是如何?

二 新兴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问题

(一) 课程目标不明确

当前,影响较大的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学术取向,学术取向要求教师要清楚知道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知识的内容体系,注重学科知识传递;技术取向,要求教师应注重教学技能,课程目的就是使教育者能熟练地执行教学工作。升格前的师范院校,教育课程基本是定位为技术取向,强调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法和教育见实习课时比例大,这种取向的课程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就可以适应教学;升格后很多院校的教育类课程定位为学术取向,偏理论课程,这种取向的课程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倾向于对教学的学术思考,后继发展比较满意。升格后的师范院校如果还是将课程定位为技术取向,依旧“稳坐军帐中”,如何与同类本科院校去竞争?如果寻求学术价值定位来个“改头换面”,自身的优势又如何体现等等。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考虑,我们将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课程的定位为:具有从事小学多学科教学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熟悉新小学课程标准及小学教育改革的动向;具有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未来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具备一定的小学教育管理能力和小学教育研究能力[2]。

表1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指标(部分)

(二) 课程体系不合理

1.课程结构不合理。教育课程门类较少,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班级管理和专业教学法,教育实践课程包括见实习,虽然较之升格前有所增加,但是力度远远不够,学生往往还没有进入师范学习的角色,就需要接触更为复杂的教育专业课程。

2.课程实施效果不佳。课程课时少,挤占现象严重;大班上课制,实施效果较差。

3.课程系统化不够。课程与课程、课程与专业之间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基本是各自为阵,难以形成合力。

4.教师队伍质量有待提高。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终还是依赖教师因素。升格后不可能全部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和高层次人才,所以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只有通过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才能实现。新型本师院校的现有教师存在着几种问题,比如观念陈旧、方法老套,不愿

意决

[3],

革见甚表至

1。

从改起,所以现有教师素质的提高亟待解

三 新兴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构建

内容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一) 调整课程目标

2012 年《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要求本师院校积极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目标进行调整,重点培养师范生具有新教育理念、新知识结构、熟悉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所以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应做如下调整。

强调专业理想。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专业理想的教育贯穿始终,从入学教育到课程学习,强调师范生形成专业信念,热爱教育专业,并能以师德严格要求自己。

强调专业知识。《标准》中明确提出,应该从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知识领域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提出具体要求。而教育教学知识则强调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掌握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的培养方式具体就是是过教师教育类课程完成。

所以,新兴本师院校的教育类课程定位既不能固步自封的坚守“技术型”定位,也不能盲目跟风似的“学术型”定位。课程定位可以是多元化的,既强调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也强调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哪方面的技能,即要求我们的未来教师是“良师”又能成为“研究者”[4]。

(二) 完善课程体系

基于通知要求与文件规定,结合琼台师范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课程体系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1.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学生须了解两种课程的互补关系。课程设置首先要合理确定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关系,遵循“够用”、“发展”原则;接下来引导学生在认真完成必修课程的学习后,按照个人兴趣合理选课,旨在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充实了自己的知识领域。

2.理论学习与技能发展。前面我们提到师专院校非常重视技能课程,这使得学生在工作岗位初始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这种竞争力就显得乏力,究其原因是因为课程缺乏“学术性”,缺乏从教的理论素养。学生不仅需要知道如何从教,更应该知道为什么从教。所以保留师专院校专业技能课程的培养模式,升格后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力度是新兴本师院校的师范性保证。

3.主攻方向与兼教方向。很多新兴本师院校在升格前都存在“专业分科”现象,如小学教育语文方向,小学教育数学方向等,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来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这种分科培养方式,已违背了小学教育专业综合培养的目标定位。所以我们设计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语数外学科中,不仅可以主攻一门学科方向,还可以兼教其他学科,并且可以胜任其他类学科的教学,形成“1+2+1”的课程培养方向。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以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以建设优秀师范院校为目标,以满足全面发展与个性需求为理念,我们将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课程设计如下:

第一个板块:必修课程(24 学分)。这个板块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教育理论模块12 学分,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小学教育基础、班级管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部分是教师技能模块12 学分,包括书法基础1、手工制作、书法基础2、教具制作、简笔画、乐理与视唱、学科教学法、小学学科教学技能训练。教师必修课程从第二学期开始开设,贯穿于整个职前教育,见表2。

第二板块:选修课程(15 学分)。这个板块教育研究课程、艺能教育课程与兼教发展课程组成。教育研究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教育理论知识体系,学生至少在4个学期内修读4 学分;艺能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习掌握各种技能,为成为全面教师奠定基础,学生至少在4 个学期内修读4 学分;兼教发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胜任主攻方向外的其他学科,使学生更能适应目前小学教师的要求,学生至少在2 个学期内修读7 学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表2 范例: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表

(三) 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于理论课程,常规的考核方式就是卷面考试,考查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课程改革后随着课程目标的改变,需要建立一个全面、客观和合理的多元化考核体系,用评价促教学,用评价建学风,用评价提质量。目前我们尝试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充分结合网上资源学习课程理论,线下结合教学实践,包括案例分析、任务驱动、集中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程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形式无法用一纸试卷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都是单一的,所以可以采用线上考试、线下提交课程报告的方式综合评价,打破常规的考核方式,更是为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5]。

为社会培养合格和优秀基础教育教师是本师的职责所在,而我们培养的师范生将来是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变化,而教育改革的成效如何?到底是不是可以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服务?所有一切,教师是关键。

四 结语

因此,新升格的本科师范院校还应审时度势,根据基础教育的需要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完善课程改革,以期实现教师教育课程应有的价值,培养出能胜任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具备全面素养的未来教师。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升格专业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学生习作《画田野》升格指导
部分专业介绍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