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级大学科技园在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定位

2019-02-10张世凭姜自莲何若雪王艳祁萌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12期
关键词:科技园科技成果成果

张世凭 姜自莲 何若雪 王艳 祁萌

[摘           要]  地方高校囿于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等原因,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优质成果产出不足、转化渠道不畅和与企业合作程度不深等问题。以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定位研究为切入点,提出科技园作为成果转化的孵化平台、校企合作的合作平台等角色定位,并以成都工业学院大學科技园为例,对省级大学科技园在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    键   词]  科技园;地方高校;科技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154-02

大学科技园建设从1991年起步探索,经过2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根据服务定位和规模不同,大学科技园分为国家、省两个层级,大多数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时间始自2012年。省级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为破解难题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拟围绕省级大学科技园在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定位,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一、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特点与不足

(一)优质科技成果供给不足

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不足。地方高校限于各种条件,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偏弱,作为科研主力军的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低于15%。以地处中心城市的成都工业学院为例,截止到2018年底,在985名教职工中,仅有博士学位教师125人,占比12.6%。作为地方本科高校佼佼者的合肥学院,在1000余名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260人,占比也仅为26%。一般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地方高校博士学位教师占比大多数为个位数。高水平师资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地方高校高水平成果产出不足。从有关地方高校的官网和宣传资料分析可知,其年度SCI、EI检索论文平均为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平均不足20个。

有效科技成果供给不足。在高校产出的科技成果中,有一部分是重复性、低水平的验证性研究,对实际应用和产业发展的实质性支撑作用不强。面向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成果才是有效科技成果。在地方高校的科研实践中,指向实际问题、能被企业认可的有效科技成果明显不足。以某地方高校为例,在其每年产出的400余篇论文、100多项授权专利中,仅有10余项专利在产权交易中被企业购买。反映出地方高校产出的有效科技成果严重不足。

(二)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

科技成果转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地方高校科技成果产出低,对成果转化的需求相对不高,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够重视。在调研中发现,新建地方高校科技管理部门中设立有成果转化办公室等类似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高校不足20%,更多的学校是在科技处内设置有一个科技成果管理岗位,代管成果转化。

存在有政策、少措施现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陆续推出了系列支持政策。2016年教育部出台了《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各省市相继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文件;今年10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授权力度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通知》,对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的国有资产管理、权益分配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在基层院校的实际操作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缺乏实施细则和落地措施的问题,影响了老师对成果转化的安全预期,迟滞了成果转化进程。

(三)成果转化的深度不够

囿于优质科技成果产出不足,地方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与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在调查中发现,地方高校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是专利的一次性转让等浅层次合作,且受让企业的真实意图是用于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鉴定等用途,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本意。以某地方高校为例,其2018年度转让了12项实用新型、2项发明专利,共获得转让收入近10万元,但受让企业获得专利权属后,基本上没有与学校进一步合作开展基于专利技术的深度开发。

二、省级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定位

(一)为成果转化提供物质平台

省级大学科技园都有固定的孵化场地和相应的硬件条件,如四川12家省级科技园共有场地33.4万平方米,其中孵化用场地22万平方米。拥有科技成果的教师选择自主转化时,可以选择科技园作为初创企业的入住空间。同时,为教师创业提供办公空间等物质平台也是高校科技园的定位功能之一。如四川省规定“大学科技园40%以上的企业在技术、成果、人才方面与依托高校有实质性关联”,成都工业学院也要求科技园遴选入驻企业时“学校教师、学生创办的企业或团队优先”。根据四川省大学科技园联盟的调查显示,在12家省级大学科技园入驻的1000余家企业中,68%以上均为校内教师创办、领办企业。

(二)为成果转化提供合作平台

教师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除了少数自行组建团队或企业实行转化外,大部分是向相关领域企业通过授权、许可、出售等方式实现转移转化。在实践中,科技园通过组织“校企对接”等方式搭建成果转化合作平台。另一方面,科技园也将承接教师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考核入园企业的重要指标,并给予一定的资助。如四川省明确大学科技园的主要功能是“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成都工业学院在《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考核实施细则》中对企业服务教师成果转化也有相应激励措施,在其近三年来入住的52家企业中,有30多家是教师带着科技成果创办领办的。

(三)为成果产生提供真实需求和资源支持

新建地方高校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科研项目的来源不真实,即其研究内容不是源自真实企业的真实需求。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吸引了一大批与学校学科专业紧密相关的企业入驻,可以为学校教师开展面向应用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课题项目来源。另一方面,科技园“孵化器”的定位决定了入住企业基本上是处于初创阶段的小微科技型企业,这类企业既有对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又相对缺乏技术研发力量,因此有强烈的意愿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解决企业发展的研发难题。如四川某省属高校联合科技园设立专项经费,用“企业出题,教师作答”的方式,引导教师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解决面向实际应用、真实问题的研究和技术开发。两年来,共设立专项项目50余项、指向真实技术问题100余个。在首批由企业人员主持的12项结题验收中,有4项项目成果被企业收购,成功实现转化。

三、成都工业学院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探索与实践

成都工业学院是一所有106年办学历史的地方本科高校,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积极开展面向应用的科研。其大学科技园是2016年通过省科技厅、教育厅审核认定的四川省第7家省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园自设立以来,按照“以成都工业学院相关学科专业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成立足学校,面向社会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初创企业孵化平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定位,在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推动校与园合作,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

管理体制上,学校设立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与科技处和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合署办公,将科技园纳入学校成果转化体系主渠道,打通校、园管理体制壁垒,引导教师将科技园作为成果转化的首选平台。政策上,学校出台制度鼓励教师利用科技成果到科技园领办创办企业,实现成果转化。措施上,在遴选入园企业时,明确“学校教师、学生创办的企业或团队优先”;减免入住企业有关费用,降低成果转化成本,规定“对入园企业应缴纳的管理服务费实行分段优惠:第一年,前6个月免收管理服务费,后6个月按应收标准的20%计收,第二年按应收标准的50%计收,从第三年开始按应收标准的100%计收”。

(二)推动校与企合作共建研究平台,实现“四个统一”

学校科技园推动入园企业与学校教师团队联合成立研究平台,承担企业技术研发部门职能,从而实现“四个统一”。1.人员的身份统一。进入平台的教师既是科研团队成员,也是企业技术骨干。2.研究的需求统一。企业的真实技术需求就是教师的科研项目来源,从源头上解决教师“闭门搞科研”和“搞假科研”的问题。3.科技成果的产出与转化统一。联合平台的研究项目来源于真实需求,产出必须解决实际的具体问题,接受市场的检验,是典型的“目标导向”应用型科研模式,基本可以实现零距离科技成果转化。4.校与企的利益统一。通过学校与入园企业的平台共建协议,约定企业负责项目来源、研究资助和成果的市场应用,学校负责教师的组织、选派与政策支持以及必要的经费资助。对具体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协商确定校、企与教师个人和团队的投入与利益分成,用利益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实现有效转化。近两年来,共成立“信号检测与识别应用”等联合研究平台5个,助力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0余万元。

(三)推动与上游的创业苗圃和下游的产业园区合作,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基地”

学校推动构建的“苗圃—科技园—产业园”三级递进成果转化体系,實现了教师从成果创意到成果项目、再到成果产业化应用的全转化链。科技园在其中充当了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的角色。对教师在项目中形成的、尚不具备直接转化条件的部分成果,在科技创业苗圃进行预孵化和继续研发,基本成熟后转入科技园按照初创企业进行孵化,达到毕业条件的再转入相应的产业园区发展壮大。学校近三年来入住科技园的项目中,有约30%来自同属学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的科技创业苗圃孵化成熟的项目,成功毕业的11个项目中,大部分转入高新南区和市区都市工业园的产业功能区。

四、结语

科技成果转化是地方高校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其中既有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不足的内因,也有政策不配套、措施不落地等外因。主要依托地方高校建设的大学科技园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现路径。作为地方高校典型代表的成都工业学院在推进省级大学科技园进程中,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找准角色定位,积极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政策配套性不强、学校和教师知识产权分割困难、有关部门之间协调不畅等问题,有待于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卫平.大学科技园服务模式的优化升级[J].中国高校科技,2019(8):79-82.

[2]张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与展望[J].中国高校科技,2018(3):75-78.

◎编辑 王海文

猜你喜欢

科技园科技成果成果
山西新增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验收成果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