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笔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2019-02-10王国勇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12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孔乙己喜剧

王国勇

[摘           要]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一篇反封建主义的作品。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在中外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響。作品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在于作品中蕴含着巨大的悲剧力量。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他塑造孔乙己这一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关    键   词]  孔乙己;悲剧;社会现实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246-02

一、运用喜剧因素来强化悲剧化程度

小说《孔乙己》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悲剧,它夹杂着喜剧意义,表现出一种诙谐式悲剧。在小说主人公身上时常是可悲与可笑融为一体,令人啼笑皆非。作品中,泪和笑同时存在,而读者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对主人公的悲悯之心更加强烈。因此笔者认为在《孔乙己》这部小说中,喜剧因素强化了悲剧程度,使小说的悲剧批判力量更强。

在小说中多次提到“笑声”,这就表现出了孔乙己的喜剧性,这种喜剧性的来源有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是孔乙己自身的矛盾性,他是“穿着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在封建社会,长衫就是士的象征,孔乙己穿着长衫,恰恰表现出他长期遭受士一族的思想迫害,他渴望士的生活,却总是被“士”族谩骂、侮辱、打击,甚至摧残,把他拒之门外。所以他尽管“早已贫穷到连十几文酒钱也付不起”,但是还要保持士族的架势;他的悲剧就在于——没有自知之明,毫无意识到自己被社会遗弃,毫无意识到自己早已被社会所异化,被封建科举制度所异化,仍以一个读书人自居,硬撑住士族的架子。这就应了别林斯基的话“生活的现象同生活的实质和使命发生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产生了喜剧效果,同时也产生更强的悲剧效果”。孔乙己被封建制度、封建思想麻痹得太深,社会快把他的肉体和灵魂都压榨干了,但这个悲惨的小人物,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处于悲惨世界中的可笑,让人觉得可怜又可恨,可气又可笑。

小说中另一种喜剧因素就是来自旁观者,同样的另一群小人物对孔乙己这个小人物的嘲笑。这些笑意味深长各有所指,有的在笑他的伤疤,有的在笑他的窃书,有的在笑他的落第,甚至在笑他的挨打、他的死。这种悲剧式喜剧包藏着的引申义远比上一种深刻、悲惨、触人心扉。试想一下,一个社会里,你的一些同胞正在受尽欺辱,甚至一些善良的老实人正在受到迫害,而另一些同胞在取“笑”,这得是怎样一个麻木、冷酷、无情、残忍的社会?那种对社会丑态漠不关心,围观、欣赏、取笑这种丑态的悲剧,更悲。鲁迅先生曾说:“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作慰安。”这正如鲁迅描写人们的哄笑,在这些浅薄与荒唐的笑声中感知到社会的冷漠和悲惨,这就是一种用喜剧因素来强化悲剧深度,也被学术界定义为鲁迅小说别有的美学风格。

二、高明的艺术手法深化了悲剧效应

《孔乙己》的艺术技巧是很高明的。茅盾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势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者以极大的影响。”

《孔乙己》中最鲜明的艺术手法要算对比的手法,比如小说中几次“脸色”的对比,都很好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主题的突出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对“观众”的描写中,几个不同身份的人在语言、动作或心理方面的不同表现,揭示了他们对孔乙己的不同态度,只不过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是一样的——那就是毫不重要,可有可无。对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也是通过“掌柜漫不经心地问,酒客毫不在意地答”来告诉读者答案。大家对孔乙己的遭遇,本应表现出的同情和关切都缺席了;而对丁举人的凶残,本应表现出的愤慨和不平也缺席了。这便是一组对比,在这种对比之下,将封建社会人性的冷漠展现得淋漓尽致。

《孔乙己》小说全篇短小深广,语言精练,人物对话在个性化以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容量和美学容量,小说通篇不仅语言的锤炼功夫了得,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是高明。高尔基曾说:“写作训练有两种:一是剥树的内皮,二是用树皮编东西。”在高尔基的这段话里简明扼要地指出写作需要积累材料,善于观察、听闻,善于体会,善于发现美,哪怕是不好的东西,也总有值得感动的一面。从好人身上寻找坏的东西,从坏人身上寻找好的东西,即人所固有的属性。所谓“用树皮编东西”就是合理统筹安排素材的位置,让全文详略得当,恰到好处,没有一丝多余的感觉,一切都要使读者感同身受。

三、孔乙己式悲剧对当时社会的启示

大多数人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时,会指出孔乙己是当时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的悲剧追根溯源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在孔乙己时代甚至整个科举制时代,读书人读书考试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功名,读书即为了做官,为了光宗耀祖。一心只读书做官的思想是对读书人束缚,但这不能全怪读书人,因为科举制度本身就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这种制度分科考试取士,所以叫科举。科举制度包括四级考试。童生参加院试,考中后为生员或秀才;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举人参加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贡士参加殿试,考中了叫进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读书人要考取状元,可谓难上加难。小说中,旁人调侃孔乙己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是《孔乙己》的一段描写。孔乙己学到老,还是一个童生,确实没有考中秀才。而“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嘲笑,结结实实戳中了孔乙己的痛处,尤其是“半个秀才”这话可谓尖酸刻薄至极,甚至可以说很残忍。难怪听了这话孔乙己立刻就没有了精神,脸色顿时就灰了。这里常会把孔乙己拿来和范进做对比,范进和孔乙己都是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假若孔乙己像范进一样中了秀才,接着再中举了,咸亨酒店里的势利眼又会怎样对待他?他们还会用嘲笑“吃”掉孔乙己吗?鲁迅曾对孙伏园说,写《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读了《孔乙己》,一种鲜明的感受就是,咸亨酒店其实就是展示这种凉薄的人间舞台。正如有人所说,消遣老童生孔乙己,这是鲁镇人最廉价、无情的快乐,没人在乎孔乙己的死活。科举制度一直就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重要选官制度,这项制度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搜罗了大批的有用人才,而且对笼络士人,巩固统治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的时候,这项制度就开始变得僵化了,它不好的地方也就慢慢地出现了,明袭元制,实行八股取士,但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到了嘉靖时期的时候,对科举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弊端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想要一次性解决,这是个不现实的想法。

四、孔乙己式悲剧的现实意义

上文已经重点分析了孔乙己悲剧对时代的启示,即主要是科举制对士人的毒害,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孔乙己式悲剧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现代义务教育提倡自主学习、自主思维,对学生的应试能力要求越来越多元化、灵活化,传统的“满堂灌”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孔乙己式的悲剧恰好提供了一个形象的反面教材,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素质包括人的道德素质与职业素质。道德素質是一切素质的基础,如何培养道德素质,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要想提高国民素质,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必不可分,素质本就是后天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而儿童的学习能力是惊人的,从一个孩提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一个家庭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与素质养成,因此家庭教育必不可少。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因此在素质的养成过程中也是重中之重的一项:首先教师的观念应该转变,素质教育,先有素质才能教育,所以在教书识字之前,应以教育为最初之本,只有观念转变,行动才能跟得上,当然,社会的促进,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必不可少,只有社会风气改变了,身处其中的我们才能在正确的引导之下,往正确的道路前行。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来自国家的每一个成员的努力,素质是长立于世界之林的沃土,土壤肥沃,树苗才能茁壮成长,荫郁万年,整个社会也才能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文学大师鲁迅的名篇《孔乙己》蕴含着巨大的悲剧力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具有很高的典范意义。孔乙己是鲁迅笔下雕刻的一个矛盾的悲剧命运统一体,在他那又脏又破的长衫下,同样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然而他的生命里充满着悲剧色彩,在这个人物悲剧的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社会的悲剧、社会科举制度的悲剧和社会道德层面的麻木。再读孔乙己,我们在憎恶他那令人作呕的长衫时,内心的悲悯、愤怒都融化成对小人物的同情、对时代的同情、对封建礼教的愤怒、对科举制度的思考,我们在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更多了对时代的悲悯。

参考文献:

[1]杨荟,仲夏.漫谈《孔乙己》的语言[J].名作欣赏,1983(4).

[2]刘玉凯.“语言场”与《孔乙己》[J].名作欣赏,2001(6).

[3]王润华.析鲁迅《孔乙己》的现实性与象征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9).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孔乙己喜剧
“初创”杯喜剧大赛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杯具们的喜剧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爆笑喜剧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