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荣誉体系的探索与机制设计

2019-02-10顾婧宇

时代人物 2019年16期
关键词:荣誉高校学生素质

顾婧宇

一、荣誉和荣誉体系的概念和内涵

高校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而高校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组织形式,具有社会组织的基本特点,通过荣誉体系建设引导学生正确的成长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完善高校荣誉体系也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然而,就目前高校学生荣誉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1],仍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荣誉设计的目的不明确、高校荣誉管理的标准不科学[2]、高校学生荣誉管理权威性缺失[3-4]等。

针对我国高校荣誉体系构建的学术研究虽起步较晚,但相关研究正在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关注重点。王丽萍(2008)通过问卷调查及建立模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现有荣誉体系和拟设定荣誉体系进行量化分析,提出了新的高校学生荣誉体系[5]。曲莎莎、向辉等(2015)认为高校应在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基础上建设学生荣誉激励体系[6]。

本研究结合我国大学的学生荣誉体系发展的实际,通过理论层面构建高校学生荣誉体系的评价方式,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获得一手信息,从学生荣誉认知、学生荣誉体系总体评价和细分评价的角度分析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学生荣誉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绩效。

二、高校荣誉体系评价方法构建及问卷设计

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以及与学生工作人员的访谈,本文认为高校荣誉体系的构建应该做到——明确发展目标的多样性、重视荣誉表彰的过程性、注意激励手段的丰富性、了解学生群体的独特性、确保评定程序的公正性。本研究选取中国农业大学进行实证调查,并通过R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现行中国农业大学学生荣誉制度的实施状况。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出中国农业大学学生荣誉制度现存的关键问题及其不利影响。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网络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在总共113名调查对象中,男生38名(占33.63%),女生75名(占66.37%);本科生39名(占34.5%),研究生72名(占63.72%),博士生2名(占1.77%)。

三、高校学生荣誉体系的评价

大学生荣誉感的现状分析

在学生对各种素质重要性的主观认知分析方面,软素质与硬素质不匹配。通过调研“请你根据大学期间应培养的素质进行排序”排序后发现,得分最高的是道德品质(5.31分),其次为学习科研,得分最低的为学生工作,仅2.19分,比排名第六位的文体心理低0.79分,这与学生干部经历调查中97.35%的学生干部参与率极为不符,说明学生群体参加学生工作可能缺乏正确的成长动机,另外,创新实践和文体心理的得分也较低,反映出学生对创新和实践的关注度相对缺乏,同时忽略了对文体活动的锻炼。

在学生对自身具备素质的评价方面,思想政治的参与度名实不符。通过“在大学期间,您在哪些方面比较突出”来分析学生对个人素质的自评情况,学生对个人素质的锻炼往往与个人认为各素质的重要性密切相关,学习科研、学生工作、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的自评率达到40%以上,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相关性较强,而创新实践的参与度最低,仅为23.01%,其次缺乏对思想政治类素质的培养,自评率仅为32.74%,与调研群体中50%以上党员及预备党员覆盖率明显不符,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有待加强。

大学生荣誉体系的总体认知分析

在学校荣誉体系设置的评价方面,学生荣誉公平性和影响力的作用突出。通过分析“学生荣誉制度应具备的条件”,以每个指标选择人数的比重作为荣誉要素重要性的衡量标准,其中重要性最高的指标是“评审过程公平规范”,重要性达到84.07%,其次是“规格高、影响力大”,重要性为76.99%,而其他指标相比之下重要性明显下降,“功能价值高”、“评选标准高”和“奖励高”仅分别为57.52%、50.44%、40.71%。认为学生荣誉称号不存在问题的有86名(占76.11%),认为存在问题的有27名(占23.89%)。

在学校荣誉分配情况的评价方面,荣誉分配过于集中。被调查者所获荣誉四次以上校级院級奖励的,占到41.59%,获得三次、四次的校级院级奖励经历的所占比分别为13.27%,7.08%,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还有16.81%的被调查从未获得任何荣誉,而获得四次以上荣誉的学生占2/5,反映出学生荣誉授予不均衡。

在学校荣誉供给情况的评价方面,荣誉供给与诉求不匹配。通过调研“学校为您提供的荣誉评价项目主要有”发现,学习科研和学生工作的相关荣誉的主观认知度较高,而仅有约1/3的学生认为有能力申请创新实践、问题心理或综合素质类荣誉,仅有1/5群体认为有能力申请思想政治类和道德品质类荣誉。因此,从荣誉供给与荣誉需求角度来看,道德品质和学生工作两类素质都存在荣誉供给与学生主观需求的不对等,虽然学生对学生工作类素质的锻炼诉求较低,然而学生工作类奖励为学生提供了过多的激励效果,降低了学生参与其他素质锻炼的积极性。与此相反,学生对道德品质类素质的锻炼诉求较高,然而学生认为这类荣誉奖励的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成长需求。

大学生荣誉体系的主观评分核算

多数荣誉类别的激励改进空间较大。为获得各类荣誉体系的综合评价分数,本部分结合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各类学生荣誉的分指标评价相关题目计算获得),对每个二级影响因素进行加权平均,将该指标与学生主观认为的重要性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构建“需求—绩效”坐标系。第一象限为理想区域,说明学习科研类奖励是学生想获得激励的素质,同时也得到了较好的激励,而第一象限所处的素质较少,说明目前我校学生荣誉体系待改进的空间较大。第二象限为激励不足区,该区域的特点为学生群体对素质的需求高,而荣誉激励不足,在该区域越靠近右上部的点说明激励缺口越大,道德品质类缺乏合理的激励手段和宣传策略,同时思想政治和学生工作也存在较大的激励改进空间;第三象限为弱势区域,该区域的荣誉类别为文体心理类,表现出需求缺乏,激励不足;在第四象限中,表现出荣誉的激励过度现象,相比之下综合素质类荣誉的需求较低,而学校提供的荣誉制度激励较明显。

四、优化高校荣誉体系的对策探讨

改进学生荣誉评选模式,保障荣誉评选的权威性。我校的学生荣誉评选中部分采用自下而上的评估方式,以学生和老师的推荐为主,往往还有名额限制,这种学生评优模式称呼为“推选式”。在民主的总体原则下,当荣誉评选制度实施到院级和专业一级,评选程序会出现名额分配的现象,缺乏既定的评选程序,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广大学生群体对评选过程不信任。学生荣誉授予作为激励学生的重要精神放松,学生荣誉授予可以给学生带来持久的激励效益,因此在学生心目中有较高的权威性,因此,评选参与者中应尽量避免裙带关系,从而保证荣誉体系的评选权威、荣誉内容具有充分的公信度。

明确学生专业发展的目标,完善评选标准。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往往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在满足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荣誉设计应强调激励的针对性,即能够满足专业发展的目标。而对于发展目标的明确性方面,合理的标准制定成为重中之重,首先就要具备清晰的设计,对考察学生素质的内容进行界定;与此同时,提高高校荣誉称号的精确性,即学生在了解相关荣誉名称时,可以很好的理解荣誉的激励内容;另外,在荣誉评选内容中包含合理的量化手段,一方面可以保障荣誉在宣传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各个学院在评选方法设计过程中存在偏差。

完善学生荣誉后管理制度。现行的高校学生评价制度大多是强调选拔的过程性,缺乏对在校学生的荣誉后期管理。为强化荣誉管理的反馈机制应该做到:制度上增加事后评估;避免现行荣誉制度终身制;强化对获奖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模范作用。我国的学生荣誉制度是以学生过去或现在的成绩为导向,而不是学生将来能获得的专业发展。因此,先要避免学生的荣誉评价的重复性,增加评选范围,使荣誉在群体中实现合理分布,让荣誉在学生群体中分配公正。其次,定期考察荣誉获得者的发展动态,通过群体抽查和个人发展情况调查的方式,了解荣誉获得学生的最新动态,从而避免荣誉获得者自满自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爱芳.美国大学学生荣誉承诺制度——内容与意义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08(07):71-75.

[2]马金娈.普通高校荣誉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5.

[3]張姬. 中小学教师荣誉制度现状调查与优化建议[D].江西师范大学,2014.

[4]曲莎莎,顾彤彤,刘萍,王俐. 哈佛本科生荣誉体系对我国高校学生奖励工作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14,(04):149-150.

[5]王丽萍.高校学生荣誉奖励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31-138.

[6]曲莎莎,向辉,张其光.高校建设学生荣誉激励体系的基本原则与思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5(07):96-98.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新时代高校学生荣誉体系的探索与机制设计研究 》;项目编号:2019SJB793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通讯作者:马英辉,通讯地址 :江苏省镇江市梦溪路2号 ,江苏科技大学,212003. 18362885321;myh@just.edu.cn)

猜你喜欢

荣誉高校学生素质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荣誉时刻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荣誉背后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荣誉
她们与荣誉如此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