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9-02-10孟小平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9年33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

孟小平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11-166-02

摘 要 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是关系到农村地区发展和建设的一个重要依托。也是丰富农村地区民众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要求,也是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对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思路对策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文化自信作为其他三个自信的完善内容进行提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只有民众在文化层面了一定的认知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则进一步的文化建设工作才能有效开展,也只有通过宣传教育等形成形成了民众稳定的文化自信,才能为进一步的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帮助。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中的这些内容,对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自信与民族繁荣、国家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对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既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要求,也是为农民群众提供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对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在精神生活层面的追求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我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

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推出,农村(社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二)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

大部分镇有了自己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内部有阅览室,教育培训空间、多功能活动厅,镇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行政村(社区)有了村民自己的农家书屋。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

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四)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农家乐是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产业,其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后来,又出现了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结合发展的模式,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其它公共服务建设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文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于现有的文化可利用资源没有做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下导致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机构在运转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很多实际困难;尤其是在文化产品的阐述和文化服务的供给方面,存在很显著的不足。这也意味着农村地区能够提供给农民的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从内容和项目上也存在不足。

(一)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投入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推进,农村地区得到大力发展的事业类型以电视事业为代表。但是农村地区的这方面文化载体在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相对落后的问题。另外,关于其他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也存在着总体发展节奏缓慢的问题。而且,由于客观上的交通问题、环境条件限制问题,导致农村地区民众对于文化资源和产品也无法及时接触。我市文物资源丰富,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众多,但是由于市县财政十分困难,许多古建筑年久失修,博物馆馆藏条件落后,存在安全隐患,影响了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近两年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基本没有内部配套设备,设施建成后无法发挥作用。现有的剧院、演出场所设施陈旧,有的已成危房不能使用。村读书室虽有部分读书,但是大多都是过期刊物,没有贴合农村实用的读物,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二)缺乏专业人才,传统文化濒临失传

农村文化生活的开展,需要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在农村这样一支高素质的能团结、动员、组织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人少之又少。由于受打工潮的影响,我市的许多传统的文化正濒临失传。这些传统文化,一是发掘整理跟不上;二是由于农村青年男女纷纷外出谋职,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殘、幼,给传统农村文化的发掘和保护造成很大困难。同时,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总量偏少、质量不够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三)不健康文化滋长,文化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由于投入不足,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够,缺乏集中的文化产业链,不能很好地合理利用充足而又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先进文化生产更多的文化产品。这主要有两方面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客观上的文化生活资源匮乏,农民群众整体素质偏低,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等存在价值观认知问题的现象提供了滋长的土壤。留有渗透和腐蚀的空间;另外,对于农村地区的民众来说,一部分民眾在城镇一体化的大潮中感受到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的气息,但这部分人群对于这方面的信息认知缺乏合理性和客观性,在实际中存在思想偏差较大的问题,“利益至上,面子为大”,道德观念淡薄。

三、解决我市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路对策

农村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文化生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以巨大的作用推动或阻碍我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及时加以重视和解决。为此,本人通过调研,认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思想重视,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当前,我们已进入城乡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地区发展建设的步伐,不仅有利于适应农村地区现阶段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农民文化生活需求,更有利于对于一些长期影响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精神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思想层面的改善和引导入手,提升农村地区民众的思想觉悟和文明意识。另外,从农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由于农业属于我国发展和建设的核心支柱产业,所以,农村地区的全面稳定发展,实际上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性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农村和城市共同实现和谐稳定发展,才能确保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振兴。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坚持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两手抓。二要对于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引起高度的重视,将其纳入到党委工作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并且通过资金、政策、资源上的支持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并且从农村干部考核的角度入手,将文化方面的内容纳入考核范围。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首先,应当通过宣传推广的方式,将广播电视纳入到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范围内,争取达到广播电视资源户户通的效果。另外,对于无线电转播站台,也应当充分进行利用,通过借助无线通信技术、卫星技术以及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提高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质量。

其次,应当通过专项的资金支持,促进农村地区电影资源的普及供应。从具体的普及供应的方式方法上来讲,可以通过配送电影流动放映车以及拷贝技术,丰富电影资源的类型。尤其应当针对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基于农村题材的科教进行普及。

再次,实现农村地区文化信息服务的数字化进程,同时匹配进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工程建设。尤其是针对基层的服务店建设,应当重点支持,另外,还应当从基础教育的角度入手,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学生的远程教育,从而实现更多的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的获取,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提供更多元的基础性支持,培育具有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农村民众。

(三)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市县要定期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乡镇要建立健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逐渐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专职队伍。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障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切实保障文化设施利用的最大化,保障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