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供暖,是一部煤炭的争夺史

2019-02-10刘永加

廉政瞭望 2019年12期
关键词:薪柴木炭朝廷

刘永加

入冬后,南方人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羡慕北方供暖”季。天寒地冻的季节,供暖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而如何保障供暖和取暖燃料的供应,是古代历朝历代朝廷的要务。

用哪种炭竟是身份的象征

唐代负责京城薪炭供销的专门机构是司农寺属下的钩盾署,当长安城薪炭供应不足时,朝廷又会特别设置 “木炭使”以加强薪炭的采运,木炭使常常由政府高官兼任,足见对薪炭的重视。

当时,长安的居民主要燃料是木炭,而木炭烧造场所主要是长安附近的南山,这一带的农民,多被编为炭户,成为专业的烧炭人,以供应长安。白居易《卖炭翁》一诗有“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反映。但是,长安城薪柴的需求量太大了,附近的森林被砍伐几乎殆尽,到了唐朝中叶,长安城内薪柴已严重缺乏。为解决薪柴缺乏的困难,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木炭使黎幹曾建议朝廷开漕渠从外地调运薪柴。

与此同时,煤炭也进入了大都市长安,成为一些大户人家的炉中燃料。史料记载,当时江苏的徐州和山东的枣庄都产煤。但是,由于当时开采技术限制,煤炭的产量很低,能够进入长安的煤炭也不是很多,甚至成了权贵的专享物品。

长安还有一种更高级的燃料。据唐《开元遗事》载,西凉国进贡了一种“瑞炭”,长尺余,能连烧十日,而且热量高,没有烟,可见其质量之高。唐朝人受“进口”焦炭的启发,也开始琢磨制造这种炭。唐康骈《剧谈录》载,“唐乾符中(约881),有豪士承藉勋,日极口腹之欲,常曰:凡以炭坎饭,先烧炭一熟,谓之‘炼火,方可人爨。不然,犹有烟气难餐。”这里记载的炼火,就是烧制焦炭的过程。

对长安人而言,用哪种炭俨然是身份的象征,而怎么用,也颇有讲究。据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载:“(杨国忠家)以炭(为)屑,用蜜捏塑成双凤。至冬月燃于炉中,先以白檀木铺于炉底,余炭不可参杂也。”用蜂蜜作为黏合剂,把炭屑搅拌捏塑成双凤造型,相当于现在的煤球,不仅耐烧而且美观,而这种操作显然不是一般百姓能做得到的,权贵的奢侈在燃料上就可见一斑。

雪灾引发的炭荒

燃料在古代不仅是一种身份和实力的象征,也在特殊时期考验朝廷的应急能力,这在宋朝尤其明显。

北宋时期,京城开封雪灾频发,造成了数次大量人畜冻饿而死的恶性事件。如何才能在灾害天气来临时,保障拥有百万人口的开封的薪粮需求,成为北宋朝廷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史料记载了大量开封冬季因雨雪天气造成的燃料危机。《宋会要·食货》载,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冬天,“民间乏炭,其价甚贵,每秤可及二百文。虽开封府不住条约,其如贩夫求利,唯务增长。”庆历四年(1044年)正月,“京城积雪,民多冻馁,其令三司置场,减价出米谷、薪炭以济之。”

为了应对雪灾,保障城市薪炭供应,北宋朝廷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遇到河水结冰,便派沿河官吏伐冰通流,以便外地燃料的输送,并增加煤炭供给,减免税收,鼓励民间贸易,这些措施都大大增加了开封的燃料供给。此外,北宋朝廷还在开封建立了燃料常平仓,增加燃料储备,增强了遭遇雪灾时的抵御能力。

燃料危机引发的税收腐败

朝廷对燃料的保障有时不仅事关百姓生计,还关乎民心向背。

明代嘉靖年间,因为薪柴燃料供应不足,朝廷鼓励民间在北京西山采煤。此举虽然解决了北京的燃料供应,但因征税问题引发了矿工、煤户大规模进京请愿的风潮。

明代西山的煤窑,大部分都是民窑。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正月,太监王朝负责向西山一带民窑征收矿税:“先是,采煤止奏内官监马鞍山黄树园地方官窑一处,后王朝蔓将西山一带概行征扰,且私带京营选锋劫掠立威,激变窑民,几至不测。”王朝为了多征税,擅自扩大征收范围,并且动用军力强行征缴,致使窑民愤怒,直接涌至宫门前请愿。

王朝不但不去解决问题,反而倒打一耙,向神宗谎称窑民私开煤窑,欺隐窑课,率众殴打差役。神宗下旨调查并捉拿相关人等。内阁大学士沈一贯负责调查,他见矿工拥至京城请愿,了解到实情后,立即上奏请求将王朝召回,请神宗不要因一面之辞而影响到做煤之人、运煤之夫、烧煤之家的生计。

其后,经太监陈永寿奏请,神宗才命王朝回宫应役,让陈永寿接手该事。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二月,随着全国矿使的召回,西山的煤税才停止征收。

燃料在古代不仅是一种身份和实力的象征,也在特殊时期考验朝廷的应急能力,这在宋朝尤其明显。

采煤禁令背后荒诞的风水之说

煤炭开采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辽金时期就已有开采煤炭的记载,然而,清朝却有一些迂腐的官僚以“风水之说”竭力禁止开矿。

他们认为各地有各地的风水和地脉,是各地兴衰福祸的依托,如果掘地挖煤就会伤到地脉、毁掉风水,其祸无穷。这些说辞虽然是无稽之谈,但却成了一些官员禁止采煤炭的依据,并在全国大行其道,各地都有禁止采煤的规定。这些禁采令致使全国的煤炭生产滞后,其中北京地区的采煤也大大受到了制约,影响了京城百姓用煤。

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时刻关心着百姓冷暖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学士赵国麟,他经过大量的调查之后写出了一份解除煤禁的奏折,上给了乾隆皇帝。他在奏折中这样写到:“臣请敕下直省督抚,行令各地方官查勘,凡产煤之处,无关城池龙脉及古昔帝王圣贤陵墓,并无碍堤岸通衢处所,悉听民间自行开采,以供炊爨,照例完税。地方官严加稽查,如有豪强霸占,地棍阻挠,悉置于法。将见煤禁一弛,费值少而取用宏,民之获受利益永永无穷矣。为此具折奏请,伏乞皇上睿鉴施行。谨奏。”

本来就对煤炭生产很支持的乾隆皇帝,看到赵国麟的奏折后,立即下令全国各省一律取消不准采煤的禁令,要求“凡产煤之处,悉听民间开采。”乾隆要求各省督抚详细勘察了本省煤炭資源情况,制订出具体的煤炭开采计划和措施,向朝廷汇报。

乾隆对各地的采煤奏折也进行了认真研究,及时处理批复。一个全国范围的煤炭开采活动就普遍发动起来。此后,全国的煤窑数量、煤炭产量都增长很快。据档案资料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地区的西山、宛平、房山一带,煤窑就多达近千个,有效地保障了北京居民的用煤问题。

猜你喜欢

薪柴木炭朝廷
朝廷场域之下《左传》中的女性审美分析
劳动力女性化对自然保护区农户薪柴利用行为的影响
——来自四川省的证据
省去劳力即省去人生乐趣
不同石漠化等级地区农村薪柴消费的影响因素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欧式城堡——木炭与色彩的碰撞
宋代能源结构变迁原因探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小木炭跳舞
战马